蘇炎芳 王思遠 廖森泰



摘 要:為了探討珠三角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采用扎根理論進行研究設計,搜集原始數據并進行編碼登錄處理,構建了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結果表明: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生產技術、政策措施、市場因素、生產主體和生態環境5個范疇;其中生產技術是根本因素、政策措施是保障因素、市場因素是驅動因素、生產主體是直接因素、生態環境是內在因素。基于此,建議加強農業政策支持力度、建設基塘農業發展示范基地以及提高農戶生態養殖認知水平,以進一步推動珠三角基塘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珠三角;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 F33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5-0024-06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ke-pond agricultur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grounded theory is adopted for research and design, the original data is collected and coded and registered, and finally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ke-pond agriculture is construc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ke-pond agriculture mainly include five categories: production technology, policy measures, market factors, production entiti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mong them,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policy measure is the guarantee factor, market factor is the driving factor, the main body of production is the direct factor,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internal factor.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policy support; to build a demonstration base for Dike-po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farmers, with a view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ke-pond agricultur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Key words: Pearl River Delta; Dike-pond Agricul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rounded theory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表述,指出高質量發展目的在于促進思想改革、推動經濟增長、調整生產結構以及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指出實現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關鍵在于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20年《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鄉村產業體系健全完備,鄉村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鄉村就業結構更加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鄉村產業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的高質量發展目標”,農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共同沖積而成的大三角洲與東江沖積成的小三角洲的總稱,主要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9個城市群。基塘農業是指將低洼處深挖成池塘飼養魚類,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圍成為基堤,基堤上種植農作物,其生長、加工過程中生產的物料又可投入池中作為飼料,形成一個循環、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基塘農業豐富的物質、精湛的技術以及雄厚的文化,為珠三角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動力。然而,隨著珠三角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日新月異,資源過度消耗、土地日益緊張以及農村人口外流等問題的出現,使得基塘農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因此,深入探討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對于推動珠三角鄉村產業振興,實現珠三角城鄉高質量發展銜接具有深遠意義。
當前,學者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主要從產業結構、經營模式、科技創新、政策措施以及空間地域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例如,陳昌兵認為創新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我國第一產業的發展必須注入創新元素[1]。針對高質量發展中的數量和質量,鐘鈺指出要辨證看待兩者關系,把握好新時代市場需求,注重農業生產經營體系質量和產業效益[2]。辛嶺和安曉寧構建了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測度了31個省區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分析了各地區高質量發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對策[3]。孫江超指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總結現實中存在的困境,并從土地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等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4]。在產業內容以及空間區域上,董自庭以貧困山區食用菌優質資源為研究內容,重點分析了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多元主體共同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對策[5]。余紹輝等以湖南省油茶產業為例,采用實地調研和規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對湖南省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展了深入分析[6]。綜上所述,學者們對農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但尚缺乏對珠三角基塘農業的研究。鑒于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扎根理論探討了珠三角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以期為珠三角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是典型的質性研究方法之一,該方法最早由著名美國社會學家格拉澤和施特勞斯于1967年在其著作《扎根理論的發現:質化研究的策略》中提出。該方法的產生受實證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影響,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提出問題,強調解決問題方法是分析和推演[7]。扎根理論的主要宗旨是通過實地觀察和深度訪談搜集原始數據,把數據資料進行逐字、逐句分析,撰寫備忘錄并不斷修正結論以接近現實理論。扎根理論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科學的邏輯、編碼典范和互動地思考[8]。科學的邏輯強調依靠歸納、演繹和比較方法構建理論并通過檢驗;編碼典范指資料搜集到理論建構編碼登錄的一系列規范過程;互動地思考強調思考單位間的互動關系和現實社會中的結構關系。
扎根理論是一整套完整和獨立的研究方法,囊括研究要素、研究程序和評判標準等內容[9]。截至目前,該方法的發展已非常成熟,并且在許多學科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運用扎根理論研究管理學問題具有一整套操作流程,具體包括5個階段、9個步驟[10]。第1階段是提出問題。問題的提出要求廣泛閱讀文獻,選擇和確定具有現實價值的研究問題。第2階段是樣本選擇。初始取樣和理論取樣是扎根理論樣本選擇的2個關鍵環節,樣本的選擇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斷調整和完善。第3階段是數據分析。編碼登錄是扎根理論中促使原始數據形成概念化的重要環節,同時要求研究者的編碼過程時保持開放態度和進行持續比較。第4階段是理論建構。根據編碼發展形成的概念,梳理相關概念的邏輯關系并構建系統的理論框架。第5階段是理論飽和度檢驗。理論飽和主要指收集到的新數據對理論沒有形成新的貢獻,如果理論飽和度通過檢驗,那么接下來就對理論模型進行嚴謹的討論和解釋。扎根理論的優勢在于從經驗中發展新概念、新理論,因此采用扎根理論分析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能系統、清晰地構建理論解釋框架。
1.2 數據來源 珠三角基塘農業起源于唐宋時期,明清時期快速發展并持續和傳承至今,是一部活態的文化史。珠三角基塘農業歷經幾次變遷,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以來,珠三角基塘面積大幅減少,目前珠三角地區基塘面積20萬hm2,主要分布在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6市。為確保收集數據的全面性,本文選擇以上6市作為研究區域,具體樣本根據扎根理論方法論在研究區域中進行選擇性抽樣。扎根理論的首要工作是確定研究對象并搜集原始數據,其中常用搜集方法包括訪談法和文獻資料分析法。為保證研究數據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訪談法和文獻資料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搜集原始數據。選擇訪談對象應滿足以下2個基本原則:一是了解珠三角基塘農業基本情況;二是積極配合訪談工作。具體訪談情況如表1所示。
為確保數據的順利搜集,利用課題組在開展基塘農業技術推廣期間進行數據收集,時間長度為2021年02—06月。在訪談前預先告知訪談對象具體的訪談時間、地點和訪談提綱,使訪談對象提前做好準備。一共收集了18份訪談文本,其中4份來源于政府有關部門、4份來源于專家學者、6份來源于生產主體、2份來源于農業合作社、2份來源于消費者;同時,通過圖書館、網絡數據庫以及新聞報紙搜集有關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有關的論述內容。篩選和整理后,最終形成了1.6萬字的詳細質性訪談和文獻書籍文本資料。
2 理論分析與模型構建
2.1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指對初始搜集的原始數據進行逐字逐句分析,緊扣研究問題參考原文本內容提煉初始概念;在此基礎上,根據初始概念的內涵、意義以及邏輯關系將意思相同或相近地歸類到同一范疇。通過整理和分析搜集回來的本文資料,共提取與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相關程度較高的165條原始語句。為保證概念和范疇能全面反映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邀請課題組成員共同參與,利用頭腦風暴法進行聯想和討論。由原始語句、初始概念到初始范疇的層層推進,經過不斷分析、推敲和歸納,最終形成了51個初始概念和21個初始范疇。限于文章篇幅,本文節選有關代表性的原始訪談語句片段和編碼方式作為例子說明研究過程,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詳細列出51個初始概念和21個初始范疇,具體內容如表3所示。
2.2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的主要任務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11],目的在于挖掘、理解和建構初始范疇之間的相關關系。在主軸編碼中,以21個初始范疇為基礎,選擇1個作為軸心,在此基礎上其他初始范疇圍繞這一屬性尋找相關關系,最終歸納出5大核心范疇:生產技術、政策措施、市場因素、生產主體以及生態環境。其中,種苗供應、生產結構、資源利用、科研技術和信息管理歸類為生產技術范疇;土地政策、金融政策、政府服務、鄉村法規和人才保障歸類為政策措施范疇;市場需求、市場競爭、市場預測和農資供應歸類為市場因素范疇;利益權衡、認知態度、生產方式和個體素質歸類為生產主體范疇;水土質量、基塘位置和基塘規模歸類為生態環境范疇。其主軸編碼的過程和結果見表4。
2.3 選擇式編碼 選擇式編碼是在所有形成的核心范疇基礎上,選擇1個核心類屬,通過不斷比較、梳理和概況各范疇與核心類屬之間的聯系,最終形成能把所有類屬關聯的模型。本文研究的核心類屬是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在反復比較中,與165條原始概念、21個初始范疇和5個核心范疇都存在明顯關聯。經過討論和分析,最終確定生產技術是影響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因素,生產主體是影響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因素,市場因素是影響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因素,政策措施是影響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因素,生態環境是影響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因素。
2.4 模型構建 模型構建是根據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起來。本文通過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與選擇性編碼后,最終形成了21個初始范疇、5個核心范疇。根據生產技術、政策措施、市場因素、生產主體、生態環境與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關系,構建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發展理論模型,具體見圖1所示。
2.5 理論飽和度檢驗 扎根理論中,理論飽和度檢驗是指新收集到的數據沒有新的概念產生,且對理論無形成新的貢獻,通過確定研究對象,設計提綱開展訪談搜集原始資料數據,并在開方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基礎上構建了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模型,模型中包括21個主范疇和5個核心范疇。為了檢驗上述模型的理論飽和度,本研究選擇通過二次選擇性抽樣作為檢驗依據,通過訪談和文獻閱讀共形成3份文本。對該文本進行編碼顯示沒有形成新的范疇,說明上述模型結果理論上已達到飽和,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理論上已經被充分挖掘。
3 影響因素
3.1 生產技術是影響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因素 生產技術是影響珠三角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因素,其包括種苗供應、生產結構、資源利用、科研技術、信息管理5個初始范疇。珠三角基塘農業最重要的價值和功能是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淡水魚農產品,生產技術的滯后導致生產效率低,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優質水產種苗的培育和供應決定了基塘農產品的質量,在高水平的淡水魚生產地區都建設先進的標準化、工廠化和生態化的良種繁育基地。如訪談中提到:“要想提高基塘農業的產值,必須要生產優質淡水魚,但是前提是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提升種業競爭力”。不同基塘種植組合也決定其發展質量,如訪談中提到:“基塘農業系統是一個多生物、多功能和多價值的復合生態系統,良好的系統結構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基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決定了其發展質量的高度,高效的資源綜合效率既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又保障了生態環境;而實現基塘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的關鍵是基塘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另外,實現基塘水質監測、天氣預測和精準投喂等的數字化管理,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3.2 政策措施是推動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因素 政策措施是推動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因素,包括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務、鄉村法規、人才保障5個初始范疇。珠三角地區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水源污染、土地緊缺、人才外流等問題威脅著農村農業的發展,政策措施是保證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首先,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是保障因素中的支撐要素,科學的土地政策有利于進行基塘農業規劃和布局,合理的金融政策有利于進行基塘農業的投資和建設。其次,推動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府和鄉村的支持,包括政策的引導、資金的投入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內容。如訪談中提到:“我村有很多連片基塘,但村內又沒有資金整改,只能破破爛爛閑置著了”。鄉村層面要積極完善村規民約等村級制度,總結優秀經驗。正如訪談中提到:“基塘連片整治帶來了諸多問題,遭到村民的反對,因為一旦基塘整治后由企業經營,那么農戶就沒有池塘養魚了”。再次,實現基塘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保障。但在調研中發現,從事魚塘養殖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在訪談中提到:“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誰還愿意回鄉養魚啊”。
3.3 市場因素是促進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因素 市場因素是促進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因素,包括市場需求、市場競爭、市場預測、農資供應4個初始范疇。基塘農業為珠三角乃至國內外提供了大量的淡水魚農產品,市場需求的變化時刻驅動著基塘農業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新需求對基塘農業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推動著基塘農業產業的發展。文獻資料中提到:“我國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生活物質的需要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特別是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中國市場是一個開放市場,市場競爭無處不在,要求珠三角基塘農業生產主體必要擁有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否則會在競爭中遭遇市場淘汰。準確的市場判斷和預測也驅動著基塘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如在訪談中提到的:“合作社如果能對市場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進行準確的分析與判斷,那么就可以根據結果指導社員的生產行為做出必要的調整”。除此之外,市場農資的供應包括農資類型、質量和服務等,也驅動著基塘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3.4 生產主體是影響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因素 生產主體主要指直接或間接從事基塘農業的所有人集合。生產主體是珠三角基塘農業的直接生產者,其生產行為直接決定基塘農業的發展質量。在模型中,生產主體核心范疇主要包括利益權衡、認知態度、生產方式以及個體素質4個初始范疇。在范疇中,主要表現以下3個方面作用:(1)生產主體是理性人。生產主體會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權衡利弊,做出最優選擇。如訪談中提到:“我首先會考慮我的利益,降低成本多賺錢”。(2)基塘農業生產方式。不同的養殖方式包括生產組合、魚藥飼料、機械化程度和質量控制等,直接影響到基塘農產品質量。科學合理的生產方式能使基塘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提高生產效率。在調研中發現,傳統、簡單、粗放的基塘農業生產依然普遍存在,規模化、機械化以及質量控制等方面都較差。(3)生產主體的自身因素。在范疇中,生產主體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認知態度和個人素質。具備綠色生產認知、具有良好素質和采用綠色生產技術進行基塘生產活動的農戶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然而農戶生態意識薄弱,且普遍存在經驗主義行為,不利于基塘高質量發展。
3.5 生態環境是從屬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因素 生態環境是影響基塘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多元復合系統,是從屬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因素,包含水土質量、基塘位置、基塘規模3個初始范疇。基塘農業中的水土質量屬于自然生態環境,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基塘農業是否可以進行種養,優質的水土環境可以為基塘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自然條件。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基塘位置與水源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靠近江河源頭的地方具有比較優勢,正如訪談提到中:“我的養殖場接近西江邊,水資源質量好,生產優質魚有明顯優勢”。而分布在村落中零散的基塘則難以發展。另外,基塘的實地面積規模也影響著基塘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基塘連片規模越大,開發潛力就越大,更容易通過整治推動基塘農業發展。如訪談提到中:“目前我鎮積極開展基塘整治,通過重新規劃和布局,增加現代科技手段,引進大營企業進駐,使各村基塘產業煥然一新”。但在調查中也發現分布在村內的基塘,由于面積小、水源不通和交通不便限制了基塘的高質量發展。
4 結論與建議
為了探析珠三角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本文采用扎根理論進行研究設計,完成原始數據搜集、實質性編碼登錄、理論模型構建以及理論飽和度檢驗等流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165個語句中,形成了51個初始概念、21個初始范疇和5個核心范疇;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生產技術、政策措施、市場因素、生產主體、生態環境5個核心范疇。這些因素從不同層面、不同深度影響著基塘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其中生產技術是根本因素、政策措施是保障因素、市場因素是驅動因素、生產主體是直接因素、生態環境是內在因素。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為進一步推動珠三角基塘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珠三角鄉村產業振興,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1)加強農業政策的支持力度。統籌珠三角基塘農業資源、區位條件、種養面積及發展現狀等情況,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工作,重點補齊基塘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加強科研院校與地方的合作,推動農業科研技術應用到基塘農業上。加強現代農業人才的培育,鼓勵和支持本土年輕人回鄉就業創業。(2)建設基塘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以高端水產良種繁育體系為總抓手,以農業科研技術應用為突破口,重點推進基塘整治、尾水處理、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鏈延伸等工作。充分利用現代科學信息技術和設備,建設生態高效的基塘農業示范園。支持珠三角水產龍頭企業帶動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增產增收。(3)提高農戶生態養殖認知水平。采用課堂和現場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開展基塘農業生產知識培訓,提高農戶的綠色生產理念和技術水平。打破農戶唯經驗主義狀態,引導農戶采用現代科學的養殖方式和組合,同時制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措施。
參考文獻
[1]陳昌兵.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轉換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8(05):16-24,41.
[2]鐘鈺.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農業發展導向[J].中州學刊,2018(05):40-44.
[3]辛嶺,安曉寧.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測度分析[J].經濟縱橫,2019(05):109-118.
[4]孫江超.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導向及政策建議[J].管理學刊,2019,32(06):28-35.
[5]董自庭,姚文英,張鋒,等.貧困山區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2020,26(01):18-20,46.
[6]余紹輝,曾臻,傅為一,等.湖南省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經濟林研究,2019,37(04):214-220.
[7]Glase,B G,and Strauss,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Aldine 1967.
[8]胡幼慧.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案例[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9]費小冬.扎根理論研究方法論:要素、研究程序和評判標準[J].公共行政評論,2008(03):23-43,197.
[10]王璐,高鵬.扎根理論及其在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問題探討[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32(12):10-18.
[11]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04):58-63,7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