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萱
【摘要】政府審計是指按照國家授權和委托對被審計單位的相關財務進行監督檢查,主要是對政府以及其他公共部門的相關財務、公共資源的運用情況,財政收支的具體明細進行審計,并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對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果進行監督的審計。而審計監督實質上是一種多層次的綜合經濟監督,對提高國家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保持國家財政經濟平穩運行發展、促進黨的廉政建設、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杠桿作用。文章重點討論審計機關在監督過程中不斷根據審計監督體系去加強工作,增強審計工作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為政府部門的職能運行、發揮黨的執政能力、加強黨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持黨的廉政建設等方面保駕護航。
【關鍵詞】政府審計監督;預算;人民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F239.44
一、政府審計監督體系的意義
(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隨著國家對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審計監督體系也在不斷加強,相關政府單位的各項預算和成本將進一步規范,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將逐步提高,政府部門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能力顯著提升,為國家政府相關部門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國家審計機關主要履行的責任是依法監督審查被審計單位的履行情況,穩步推進審計執法監督體系和審計執法主體責任制的落實,將內部審計監督、預算監督和人員責任等進行明確嚴格的劃分,并承擔相應的審計監督執法責任。加強與政法部門的配合協作,增加審計監督的法律效力。
(二)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變,人民對于幸福感的追求愈加強烈,這就要求國家政府機關切實提升為人民服務的能力,開展有利于人民大眾的社會項目,提高民生項目質量。審計機關對相關單位的民生項目計劃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各部門施行的民生項目是真正以人民群眾為出發點,為人民群眾的切身權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達到既能治標又能治本。
二、對政府審計監督體系的深度思考
(一)對于審計機關內部
1.政府審計監督的服務質量不高
從縣級審計機關來看,相關干部的專業素養低、對相關審計法規的掌握程度不高、干部政治素養不平衡、責任意識淡薄,偶爾會出現不規范的政府經濟審計行為,這些都是屬于潛在的審計風險,導致政府審計管理技術運用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未能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2.預算執行審計不到位
審計機關是依據相關部門的預算公開數據進行監督檢查,但是受到信息化不全面、現行體制局限性的影響,不能在審計過程中隨時獲得相關部門的真實數據,造成對被審計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預算資金以及財政收支的分配和使用情況、在建和續建重大民生項目等方面無法進行詳細審計的局面,預算執行審計的效率不盡人意,對部門預算的處理甚至是涉及重大項目利益時大多都避重就輕,簡單提及,嚴重的形式批評,無關痛癢。從根本上沒有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對于審計機關外部
1.執行預算管理制度不規范
從縣級預算部門來看,因政府部門受到歷史觀念的影響,部門預算管理機制與現代公共預算機制還存在著明顯差距,對部門預算的監督一直都是對離任領導班子進行監督檢查,普遍存在部門領導班子沒有制定詳細的預算計劃就有預算支出的現象,反映了大部分部門和單位對預算管理制度的制定重視程度不夠,只是習慣于按照以往經驗對本年進行調整的陳舊辦法,其結果就是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了被審計單位仍然存在固有的審計風險,對審計工作的正常執行造成一定的難度。
2.審計工作環境復雜,審計工作舉步維艱
隨著審計監督工作范圍的越來越大,審計數據涵蓋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對重要領導人離任前的經濟責任審計和重大民生項目的進展程度審計,雖然運用傳統的審計方法可以核實數據,但根據現行政治體制的規定,領導班子一般都是離任審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審計機關監督檢查工作的及時性,在某些方面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同時審計機關受到審計手段的限制,對數據的真實性、全面性和準確性沒有絕對的把握和判斷,造成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財政收支矛盾加劇。被審計單位的領導班子應對審計風險的意識淡薄,領導主要是從全局考慮單位整體工作,而審計監督則是對發現的局部風險進行監督檢查并提出審計意見。由此看來,審計工作與被審計單位的數據提供存在一些偏差,不僅給審計工作帶來了難度,而且對被審計單位的工作改善也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三、優化政府審計監督體系的對策
(一)針對審計機關本身來說
1.建立高素質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效能
培養新時代審計人才,樹立系統思維。要求每位政府審計工作人員必須熟悉國內外審計準則,竭力學習掌握國內外相關的財政經濟審計理論知識,嚴格遵循《審計法》的相關要求,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強化審計人員的政治擔當。要將平時工作做到位,避免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將預算管理系統納入審計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中,增強審計效率和效果,根據真實可靠的審計數據客觀公正地反映審計情況,確保切實提高審計報告質量,為各級人民政府職能負責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人員提供真實高質量的政府審計決策監督工作報告。審計機關需要改變審計手段,提高審計獨立性。除了在審計過程中采用風險評估、科學抽樣等先進技術方法外,還應積極探索應用高效率的審計新思路,堅持黨對審計工作的統一領導。
強化審計職能,提升審計監督效能。各相關審計部門的合法權利和主體責任都需要明確清晰的界線,使之能夠具有高度相適應的實施動力和執行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國內外形勢千變萬化,這就要求審計機關和同時負責制定審計規范的部門人員至少應該做到能夠針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各項審計業務,制定和推出一套具有高度適應性和前瞻性的業務規范計劃。審計監督的范圍逐步擴大,這要求審計工作常態化,同時負責審計監管的部門人員至少應該做到能夠及時掌握政策實施中可能存在的實際問題,并主動采取及時、有效的政策解決辦法。
2.規范審計程序,提高審計質量
審計程序是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情況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對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必要的延伸審計,規范程序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民生項目問題。要實時跟進政策走向,對部門預算執行穿透式審計,保障財政資金合規安全高效。審計工作質量是我國審計工作的重要生命線,在審查事實、相關證據、工作報告底稿、文字描述、法律法規準確運用、定性及邏輯推理證據論證等各個方面,須真實反映,堅持客觀公正、證據確鑿、邏輯嚴密。建立和落實地方審計執法監督檢查責任制,有效保證提高審計質量和減少審計檢查工作的違法風險。審計機關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開展審計監督,提高民生項目的服務質量,促進財政資金的合理利用及經濟建設的發展。
(二)外部政府機構需要做出的努力
1.逐步提高政府預算管理機制的意識
各級政府部門要控制“三公”經費的支出,切實加強政府采購費用預算執行管理,規范相關政府部門采購費用預算,編制詳細采購預算,對采購預算制度執行管理情況及時進行檢查并給予審計方面的意見,審計機關要加強對政府預算的審計、對預算執行的審計、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有關制度。預算制度是否合理合法、真實可靠,預算審計的重點內容應對預算進行科學的預測,推動相關政府部門的成本預算改革制度,對相關單位提出整改意見和指南。
2.創新審計監督的方式
在大數據迅速發展的時代,黨和國家為順應時代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動審計監督與信息化相結合,使得審計機關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需要監督檢查的審計數據。建立數據分析模型,并提前與被審計單位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將現有的審計信息化系統進行整合,積極發現系統中不健全的功能,確保審計數據的真實性和共享性,使得審計數據有跡可循,有法可依。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到被審計數據的公開性以及及時將被審計數據交予審計部門,審計機關也應該定期向社會公開政府審計結果,增強審計監督工作的透明度。同時加強審計機關與被審計單位的信息溝通聯系,確保審計數據的共享性和完整性,進一步發揮大數據在審計方面的運用能力。參與實施審計整體監督的主體和審計監督對象之間還應當依法實現相互分工合作,共同制約監督,及時發現并解決在審計監督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問題,充分發揮審計整體監督的功能,將權力暴露在審計的監督之下。同時,國家立法機關要保證審計機關在審計過程中的獨立監督,發揮審計監督的鐵手腕,保持審計監督在組織、經濟、人員上的獨立性。不僅是審計人員,全體政府人員都應強化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審計人員在監督過程中要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堅守審計為民初心,而不是為了維護政府部門去粉飾太平。在保持其自身審計監督獨立性的同時,積極尋求政府的支持,獲得政法部門的有力配合,建立具有高度權威的審計監督體系,逐步理清政府審計行政監督工作思路,加快轉變政府審計行政監督工作方式,極大提升政府審計監督的工作效率和行政監督的服務質量,促進政府審計行政監督工作步入行業規范化、經常化、合理化的發展軌道。
主要參考文獻:
[1]秦榮生.深化政府審計監督 完善政府治理機制[M].北京:中國審計學會,2007.
[2]梁素萍.我國政府審計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0.
[3]劉家義.論國家治理與國家審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