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壹惠
摘 要:最近30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為解決“三農”問題,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促進農業的發展、緩解農民的經濟困難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脫貧攻堅已取得關鍵性進展。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已成為黨歷年來工作的重點。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找到根源所在,對癥下藥。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綜合整理出“三農”問題從制度方面、體制方面、結構方面、人口方面形成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三農”問題;形成原因;研究綜述
一、引 言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而生活資料的生產又是從事其他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農業生產被認為是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因而也是全社會生產和發展的前提,具有社會生產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以下簡稱“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人概括“三農”問題的具體表現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021年全國兩會對“三農”問題的解決作出了新的政策指引,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我國農村工作的中心需要向解決“三農”問題進行轉移,從脫貧攻堅轉向全面促進鄉村振興,繼續深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疫情突如其來的背景下,統籌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可見,“三農”工作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對“三農”問題成因的研究
根據學術界不同學者的觀點,對“三農”問題產生根源的研究可梳理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度方面
第一,戶籍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平等的城鄉二元制度的慣性。長期以來,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民的權利,使其不能平等地享有就業機會、社會保障和服務的權利。教育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供給失衡,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尚未真正實現。隨著農業比重的下降,我國的農村人口比重卻由于戶籍制度的阻礙而相對提高,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第二,現階段的農村稅收體制基本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和需求,但其中仍有某些不完善的規定不利于農業發展。暗稅體系、稅種缺陷等問題造成農民負擔過重,甚至會嚴重影響農業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第三,現行的土地產權制度不利于土地流轉和土地集中,因而也就不利于城市化中農業用地與建筑用地的轉換和重新配置,農民無法依靠土地獲得穩定收入。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國要完成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需要采取相對寬松、自由的市場化土地政策。
(二)體制方面
第一,金融制度的缺陷制約了農村經濟尤其是非農經濟的發展。伴隨著農業經營過程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經營過程對金融市場發展的要求和依賴越來越強。內生金融與外生金融沒有很好融合,且農業貸款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農業銀行的職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此外,農村金融市場和農業保險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第二,糧食流通體制不健全、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合理調整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可能使得農民對政府形成路徑依賴;另一方面,國家對農民的糧食補貼政策也不夠完善,嚴重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新時期糧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推動糧食生產發展、穩定糧食市場、實現供需平衡、確保糧食安全,這是服務“三農”的重要內容。第三,政策結構和管理體制的缺陷使得農民與地方基層政府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不斷升級甚至惡化。政府的過度干預也會扭曲農業產業的市場功能,造成農民對政府的依賴,無法實現市場對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無法形成真正具有優勢的產業。
(三)結構方面
第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作物種植、傳統畜牧養殖等傳統農業仍占據主要地位,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精細化的農業產品服務需求,要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新型農業產業。而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大部分農業地區產業都采取了雷同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這只能短時間內增加農民的收入,不是可持續的發展戰略。第二,我國二元社會結構限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動。這也是戶籍制度產生的重要原因。此外,還衍生出不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業制度、教育制度等各方面體現出城鄉分離的制度政策。
(四)人口方面
第一,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資源匱乏。在城市化進程中,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原本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群體能夠獲得的資源與技術難度也更大,由此不同農民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第二,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大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青年勞動力流失,接受過高等教育、具備專業知識背景、富有創新精神的青壯年勞動力十分欠缺。第三,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質不高。一方面不利于就業和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影響了農民對制度改革政策的理解和認識。
三、啟 示
重視“三農”問題的實質探索和解決對策對于我國現代化發展來說十分必要。二戰以來,一些國家單純將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率視為國家現代化的標志,一味強調工業發展和城市繁榮,卻長期忽視農業發展、農村面貌的改變和農民利益的訴求,忽視與工農業密切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均衡規律的發展戰略,推進農業現代化、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也是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戰略。
雖然“三農”問題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問題的焦點會因時而異、因勢而異。基于對過去相關問題的思考,我們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和時代的高度看待“三農”問題的歷史根源與當代體現。只有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情,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對“三農”問題進行思考,才能更準確、更高效地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其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廣大農民的訴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義和基本立場,因此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更要繼續堅持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改善農村民生,尊重農民意愿。再次,在看到“三農”問題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最后,實施發展戰略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要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破解“三農”難題,認識規律、把握規律并尊重規律。
四、結 語
“三農”問題是我們走向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的任務和最大的難題。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與其他社會、經濟問題一樣不斷對我們發起挑戰,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產業結構影響深刻,農業生產、糧食安全、國際農貿市場也勢必會受到沖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了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發展階段,應在“三農”問題中加強數字化、信息化研究,創新“三農”發展模式,將“三農”問題置于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系統推進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樹基,朱智文.“三農”問題研究綜述[J].甘肅社會科學,2003(04):68-71.
[2]盧現祥.為什么三農問題還是問題?[J].湖北社會科學,2020(02):65-73.
[3]王俊文,王暾.“十八大”以來“三農”問題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湖南社會科學,2018(03):86-91.
[4]陳斌開,馬寧寧,王丹利.土地流轉、農業生產率與農民收入[J].世界經濟,2020,43(10):97-120.
[5]董艷,陳秋生,王聰.區域金融發展如何影響農業信貸與農民創業——基于CHFS的實證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0(06):72-86.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201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