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該結合新的教育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教師還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在不斷總結和更新中,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及語文成績的提升。文章從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入手,分析在當下的小學課堂中,實現閱讀教學有效性存在的各種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為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8-0034-03
引? 言
在當下的小學教育中,人們普遍關注對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小學教學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隨著教育的改革,小學語文教師要從閱讀、寫作多個角度對小學生展開有效的教學,幫助學生激發語文學習興趣,提升語文能力。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重視學生的層次,制訂符合小學生并且有針對性的創新性教學方案,引導小學生主動閱讀和思考文本,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實現有效的閱讀學習。
一、小學語文閱讀的重要性
語文教師要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和人文素養。教師可以通過閱讀作業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在課堂內外獨立閱讀,提升學生的個性和思維能力,對問題產生新的理解。在教育改革的新時代,教師要注重把閱讀作為一種學習的形式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并實施有效的策略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強化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內在價值
(一)加強閱讀教學可以有效完成閱讀教學目標
小學生的閱讀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獨立評價和理解所讀內容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獨立評價文本,使其建立一個基于理解和評價文本的學習過程,逐步提高閱讀能力。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言傳身教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培養學習意識,使他們能夠理解并在情感上升華所閱讀的材料,體驗并評價它們。
(二)加強閱讀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閱讀材料是一種具有結構和一致性的語言,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更多的閱讀,學生能夠提升自我意識和審美意識。
三、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興趣較低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智力并沒有得到完全的開發,思考問題的方式還不成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外力因素的影響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低。此外,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富有愛玩、好奇的天性,對未知的事物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如果教師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就浪費了其天性優勢,對其綜合素養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1]。因此,為了解決這類問題,教師要充分理解學生在該年齡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利用學生的天性,多角度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書本中尋找閱讀的樂趣,逐漸消除學生對文字閱讀的抵觸心理。教師要按照提前制訂好的相關教學計劃,采取正確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生進行全面的溝通,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師如果沒有做到這些,就會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帶來不利的影響,也不利于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二)實際教學和目標不協調
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前,會制訂一系列的教學目標。但隨著教學的深入開展,教師就會發現實際的教學與制訂好的目標存在較大的差距。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過于理想化,沒有對學生記憶能力進行充分的調查,因此,其制訂出來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情況不符合,明顯脫離了實際情況。同時,教師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與學生的溝通不到位,導致學生出現跟不上教師教學節奏的現象。另一方面,學校的設施不能滿足教師對小學生的閱讀教學。在課程的設計方面,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整合。這就導致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輸出,而忽視學生是否掌握相關技巧。這大大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制訂長遠的教學計劃,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2]。
四、提升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
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學情,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達到精細化的程度。教師要利用課下時間,深入學生群體,展開明確、詳細的調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制訂與學生年齡階段相符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閱讀指導,引導學生熟悉掌握文章中出現的每一個生字,并利用正確的閱讀技巧代入文章的情節設計,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樹和喜鵲》時,就需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簡單到復雜對學生展開閱讀教學。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中“窩、孤、鄰、靜”等生字以及這些生字的讀音,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跟讀,保證學生會讀每一字。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對文章的大意進行概括,了解文章講述了孤單的樹上住著一只孤單的喜鵲,后來因為種植了許多樹木,出現了許多喜鵲,樹和喜鵲都變得不再孤單的故事。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中所寫“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的深層含義,讓學生反思保護生態和種植樹木的重要性,實現有效的閱讀。
(二)創建有趣的語文課堂
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教師在課堂中的指導對學生的影響相對較大。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的優勢,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共同創建一個活躍、充滿趣味性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進行閱讀[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文章,并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促進其語文素養的提升。另外,教師還應該利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讓學生體會文章抒發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青蛙賣泥塘》一文時,教師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模擬文章中不同動物之間的對話,讓不用的學生扮演不同的小動物,如一位學生扮演賣泥塘的小青蛙,一位學生扮演路過的老牛。通過展開有趣的對話,學生可以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提高閱讀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場景,了解老牛、野鴨等動物不買泥塘的原因,以及青蛙為了賣泥塘做出的努力。教師通過創建情境的方式,可以將抽象的文字生動地呈現出來,讓學生了解青蛙最后不賣泥塘的原因,并分析文章的意義。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文章進行閱讀,使學生從有趣的課堂中獲得閱讀的樂趣[4]。
(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熱情
為了創造一個鼓勵學生閱讀的環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改變以前僵化的閱讀教學方法,把重點轉變為關注學生的閱讀動機,并在此基礎上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創新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5]。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課內文章和課外知識結合的方式,選擇學生喜歡的傳說或者神話故事,并要求他們理解故事和傳說的含義。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學生獨立閱讀。
例如,教師在教學《精衛填海》的內容時,可以著重引導學生獨立分析“精衛”變成小鳥的經過以及“精衛”名字的由來,在此基礎上理解文本想要表達的引申含義。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閱讀比賽,在教室里設立閱讀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總結文章與所讀內容的不同之處,然后做出評價。在閱讀角,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文本,提出不同的閱讀建議,鼓勵他們閱讀并嘗試找出文本之間的差異,然后與大家分享,增加學生閱讀的信心和成就感,幫助他們進一步享受閱讀。
(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矛盾。因此,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還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安靜的學習環境中閱讀和思考,分析文章的內容,感受文章的情感,逐步提高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幫助學生感受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理解作者這樣寫文本的原因,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以便能夠在今后的寫作中使用這種風格。此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和做筆記,讓學生在閱讀時寫下重要的定義或有意義的短語,為今后的閱讀和寫作積累更多素材。同時,學生還可以進行主題閱讀,從閱讀中得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想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不僅需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還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以此來保證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師要認真學習相關教學大綱的核心內容,并以此來指導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制訂。同時,教師還要保持教學的先進性,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并積極向其他教師學習教學經驗,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在不斷的教學中總結教學經驗,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及時改正,以保證教學的質量。教師不僅要對理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還要緊跟時代步伐,學習相關信息知識,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水平。例如,教師在給小學生講授《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時,就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英雄雨來的英勇事跡,使學生通過感官的體驗獲得閱讀的樂趣,從而實現閱讀的有效性。
(六)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
學習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往往被教師忽視。良好的教學評價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清晰完整的了解,從而使他們更專注于自己的學習。然而,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評價更注重成績評價,忽略了對學生閱讀過程的評價。例如,當學生被要求朗讀一篇文章時,教師通常會說學生讀得很好,但并沒有確切地說“好”在哪里。這些評價過于片面和籠統,導致學生對自身閱讀的情況沒有詳細的了解。基于此,在評估學生的閱讀時,教師必須具體說明什么是好的、正確的,如發音、語境和流暢性或豐富的情感表達等,以便學生對閱讀的內容有清晰和完整的理解。
結? 語
根據上述論述可知,隨著教育的不斷革新,教學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教學,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制訂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要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要從簡單到復雜對學生進行層次清晰的教學,保證學生在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綜合素養方面得到提升。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理解學生的想法,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創建活躍的課堂等多種方式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朱文中.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主動發展[J].讀天下(綜合),2020(12):10.
蔣林.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措施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0(04):221.
齊國瓊.重視教學策略提高閱讀實效:略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運用[J].新課程,2020
(20):5.
劉學銀.快樂閱讀,照亮心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教學策略研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04):
628.
杜巖.論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9(11):2.
作者簡介:董巧英(1976.11-),女,福建南平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樟湖中心小學,教研組長,一級教師,大專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