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冬竹
摘要:由著社會信息技術的持續進展,在信息技術深度發展的現在,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主要的信息技術在社會層面已經擁有相對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教育領域也對其進行了廣泛應用。它跟隨“教育改革”的深入,成為了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利益性工具。強化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加強語文教育的實際成效。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用直觀且形象的聲音、動畫及色彩等特征,彰顯教育內容,具備容量大、效率高的優點,既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將學生的無意識記憶,變成有意識記憶,讓學生喜歡語文、愛上語文,進而完善課程教育,深化教學質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啟發;突破;應用實踐;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應該延展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重視跨學科的學習和科學技術的應用,讓學生在區別化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替、融合中,活躍思維,加強學習成效,初步獲取現代社會所需求的語文實踐水平?!鄙罨畔⒓夹g和語文課程教育之間的融合,能夠有效地加強語文課程教育的實際成效。對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是一種效率比較高的現代化教育手段,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里,集中自身的學習注意力,維持“上進且興奮”的心理態勢,它既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其創新意識和探索思維,又為當前教學方式的完善,提供了發展機會,信息化手段和學科教育之間的融合,出現了“完善性”的教學成效。由此,本文就對信息化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措施進行探討。
(一)結合信息技術,設計課堂情境
對課堂情境的設置,其本質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沉浸到教師所創設的課堂情境當中。之后,學生就能夠依托情境,強化個體對于教材內容的獲取,深化自身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師能夠立足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建立一個“有效性”的語文課堂教學。
以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8課《獵人海力布》為例,本節課的教育目標在于,引導學生應用“從內容到思想”的方法,使其抓住描述人物語言的詞匯,悉心體驗海力布舍己救人的思維品質?;诖?,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設計問題式課堂情境,在導入的時候,向學生詢問“你們知道哪些民間故事?”,進而進入到課本知識獲取的過程當中,之后再讓學生對課本進行初讀,然后思考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初步認知文本大概以后,教師就要開展“小組探究”的活動,預先向學生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即“想一想,從讓你感動的地方,能夠看出,海力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畫出文本中描寫海力布動作活動、語言活動、心理活動的語句,深入閱讀一下,然后講述出你的感悟?!睂W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進入到課本研讀的過程當中,繼而通過個體化的研究和閱讀,掌握描寫人物的語言能力,領悟作品所表達的人物情感。
(二)依托微課技術,突破課堂難點
對微課技術的應用,是現階段語文教師需要掌握的技能。創設微課、構建微課,能夠盡量填補學生之間的差異化能力。微課的內容,一般和“課程重點”和“難點”相連,且微課具備“循環性”特點,能夠使任一階段的學生,都可以依賴于視頻內容的解讀,提高學習能力。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對微課內容的設計,深化學生綜合素養,并讓每個學生得到有效關注,進而提升課堂整體的教學質量。
以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0課中的《楓橋夜泊》為例,本節課的重點在于了解詩中“泊”的含義,難點在于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秋景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立足于重難點的展現,教師可以結合“微課”技術,預先準備“突破重難點”的釋義課程,通過對“泊”““月”“霜”“烏”“江楓”“漁火”, “霜滿天” 等詩詞的視頻解讀,使學生進入到“有霜的夜晚”,切身感受詩人的“孤獨寂寞、難以入眠”的憂愁情感。
(三)借靠技術運用,提高思維品質
無論是閱讀課程,還是寫作課程,都可以看出,語文學科,和語言掌握和應用相關,在獲取語文知識的過程里,教師能夠依托對信息化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書寫文章的進程里,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借靠思維品質的強化,提高學生的文本認知,通過結構和語句的掌握,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進而在思維的基礎之下,創新性的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以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落花生》為例,本節課的重點和學生的思維能力相連:使學生通過遞進式的閱讀,了解和內化文本內容,明白對比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讓學生知道文本中內涵深厚的語句,了解花生的精神,掌握“做人”的理念。
基于品質內化的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師能夠依靠媒體技術中的圖片和短視頻,開展探究性課堂,發揮引導價值,讓學生對“文本結合花生講述了哪些內容?”這一問題進行深刻思考,使學生在思考過后,明確文本的三個部分。此后,教師還要借靠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促使學生沉浸到情境體驗的過程中,進而明白文本的雙層含義,讓學生重點偏向對父親話語的研讀,明白“默默無聞做事情”的道理。使學生在體驗對比手法的背景下,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然后再帶有情感的朗讀課文,借此協助學生掌握內容,了解文本情感,然后從中活躍個體思維,加強相應思維品質。
(四)通過電子課堂,深化綜合素養
語文課程教學和信息化手段之間的高效結合,除去能夠提高語文課堂整體的教學質量,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究其緣由,是因為信息技術中所蘊藏的文化資源,會由著網絡技術的提升,不斷擴展。學生可以在獲取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繼承知識內容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并會逐步提升自身的文本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內化和掌握語文知識的過程里,延展個體的文化思維,加強個體的文化自覺意識,繼而明確自身的文化傳承態度。
以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課《猴王出世》為例,教師可以借靠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讓學生通過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研讀,了解我國的四大名著,從而在四大名著的基礎上,傳承優秀文化內容。學生也能夠基于此,延展自身的文化思維,加強自身的文本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手段和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之間的融合,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教師能夠依靠信息化手段的有效運用,激活學生思維,豐富文本背景資源,提高學生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理解能力,深化學生語文素養。除此外,教師還可以借靠信息化手段的有效運用,強化課堂整體的教學質效,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化以及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愛天.信息化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中小學電教,2021(09):61-62.
[2]張春醒.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2021(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