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玲
德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存在于各個教學科目及教學內容中,教師利用全面化教育策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德育滲透觀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設計,結合豐富的教學內容、科學的教學方法等角度滲透德育元素,全面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水平。隨著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滲透,教師不僅要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更應注重對小學生做好德育引導工作,為把小學生培養成德育、智育全面發展的人做好鋪墊。
一、通過教學內容滲透德育元素
德育在基礎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部分教師認為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應在語文課及思品課中進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認為數學屬于自然科學,對學生進行的是數字計算、公式、定理等內容的教學引導,與德育不具備關聯性。這種理念是不正確的,數學知識同樣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包括數學發展史、發展觀等,尤其在新課改大背景下,德育應在不同學科中滲透,以此使德育成為小學課堂教學的常態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注意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學生滲透德育,真正實現在數學課堂形成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師可以在導課環節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數學家的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先高度智慧創造出的數學價值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由于數學知識是對客觀世界中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進行研究的科學,它反映的是運動發展與客觀物質世界的規律,能夠有效地為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同時,教師也應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將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進行滲透,并幫助學生挖掘數學知識中的哲學內容,進而為學生養成科學世界觀做好鋪墊。這種在數學基礎教學內容中滲透德育元素是比較科學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基礎教材內容中與德育相關的元素作為主要教育方向,強調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基礎性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出示數學例題的方式滲透德育。既可以讓學生學習分數知識,又可以通過例題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教師應注意在這一環節為學生滲透孝順父母的德育理念,也應通過分蛋糕,讓學生懂得分數是在生產生活中,為順應生活需要而產生的,并非數學家硬性規定的,進而為小學生滲透唯物主義德育理念。例題:小茗的媽媽過生日這天,小茗為媽媽買了一個生日蛋糕,小茗應如何分配這個蛋糕呢?生甲:媽媽一半,小茗一半,這樣很公平。生乙:因為是媽媽生日,所以,媽媽應多得到一些蛋糕,應將一塊蛋糕分成8份,媽媽得到其中的5份,小茗得到其中的3份。生丙:將蛋糕全部分給媽媽,因為小茗并不喜歡吃蛋糕。教師對生乙提出了表揚,他最能夠為媽媽著想,多分蛋糕給媽媽。而對生丙提出了批判,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才給媽媽吃,這不是一種孝順的行為。通過這種案例引導化的教學,讓學生懂得了不能僅為自己著想,要孝順長輩,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德育素養。同時,教師讓生甲和生乙在黑板上畫出如何分配蛋糕的圖形,這又提高了學生對分數知識的理論認知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也可以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分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通過教學方法滲透德育元素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德育內容明顯不如德育課、語文課和班會課中的德育內容清晰。但是,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除了傳授學生的數學知識外,要做到從不放松結合學科特點對德育的滲透。“教育無痕,潤物無聲”應該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的最佳表述。我相信只要我們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點滴有機滲透,就能達到德育的目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有明確規定,新課改的目標應具有與時俱進性,應確保學生具有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意識,能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革命傳統與民族傳統。因此,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在全新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內容都含有較強的德育元素,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引導的過程中,還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滲透式教學引導,確保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也能深度理解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作用下,學生可以積極參與至數學學習中,改善以往枯燥的學習模式,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及學習方式加以拓展,以此保證教學質量并促進實現根本教育發展目標。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德育素養滲透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環境中感受德育元素的引導作用,全面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果及德育發展效果。結合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分析,對學生滲透德育,可以從數學定律、法則、概念、成因、公式、統計圖表、插圖、名人故事等入手進行融合,這種通過不同的滲透點對學生進行的教學引導,能夠通過一表一圖、一例一題、一詞一句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德育知識。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導課環節引導學生認知德育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先從引導學生認知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入手滲透德育知識,同時,為學生說明在我國古代就已經研究過一元一次方程,這比歐洲要早1000余年,這會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讓學生懂得,通過學習數學知識,長大后能夠更好地建設祖國,進而增加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主動性。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刻苦鉆研、不畏艱難,孜孜不倦追求數學真理的精神。在為學生營造這種高效德育氛圍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開展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的教學引導,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大增,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也提高了學生對本知識內容的理解及運用能力,進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出與德育內容有關的例題,如:學校文藝團體為希望工程募捐一組義演,共售出門票1000張,取得票款69500元,其中,成人票75元/張,兒童票47.5元/張,求一共賣出成人票多少張?兒童票多少張?啟發學生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進行解答。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能力,也可以將希望工程的性質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更加珍惜當前擁有的良好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德育素養。
三、通過教學評價滲透德育元素
數學教學體系中,評價環節的重要意義不容置疑。大部分教師在教學評價環節中更加注重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設計,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數學學習的主要目的,同時通過評價環節促使學生進行總結和復習。通過完善教學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全面滲透德育元素,將會有效促進提升學生德育學習效果,使學生在豐富的總結環境中對數學知識進行梳理及復習,以此達到鞏固的學習效果。而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在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及結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秉承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這會為學生做好榜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導課環節為學生設置教學懸念,告訴學生學好本知識能夠幫助別人,這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并順利地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也為對學生在數學習題中滲透德育內容做好鋪墊。教師可以先將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理論層面理解其內涵,包括長方形的長、寬,正方形的邊長知識等,然后,將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對學生進行演示,讓學生掌握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然后,教師可以對學生出示例題,并注意在例題中對學生滲透德育內容。張爺爺要開墾一塊長5m,寬3m的長方形的菜地種菜,以及一個邊長為4m的正方形池塘養魚,但張爺爺不懂計算問題,因此,請同學們幫張爺爺計算一下,菜地和池塘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在學生計算結束后,教師應以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開展評價,尤其應注意評價的公正性。進而使得通過這類案例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圖形計算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評價,讓學生進行了德育實踐。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起步階段,而數學又是基礎教育學科,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環節對學生做好德育滲透工作,能促進學生的數學能力及德育素養雙重提升。根據現代數學教學模式進行分析,教學體系中融入德育的方式可以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進行滲透,為學生制訂完善、科學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幫助學生在豐富的學習體驗中掌握數學技能及相關知識。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