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輝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改革的實施和“雙減”政策的落地,有效推進“五育融合”已經成為學校追求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實現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策略。從“五育融合”的教育功能、基本原則以及實施路徑入手,探索解決基礎教育領域“五育融合”遇到的問題,有利于確?!拔逵诤稀痹谡_的軌道上實施。
關鍵詞:“五育融合”;高質量發(fā)展;實施路徑
從“五育并舉”的政策指導,到“五育融合”的實踐探索,現代教育已經將構建人才培養(yǎng)體系、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高度融合。2019 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增強綜合素質,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弘揚勞動精神,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政策引導和實踐呼喚下,“五育融合”的理念以及實踐探索已經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
“五育并舉”“融合育人”在基礎教育領域的落地與實施,標志著教育正逐步解決“五育失衡”的問題,逐步建立一個追求“全人發(fā)展”“自主發(fā)展”并能持續(xù)提升學校育人效能的“五育融合”式辦學生態(tài)體系。隨著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改革的實施和“雙減”政策的落地,有效推進“五育融合”已經成為學校追求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實現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策略。因此,廓清“五育融合”的基本理論問題,探索基礎教育實踐的“五育融合”基本原則與實施路徑,對于基層學校尤為迫切。
一、“五育融合”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作用
“五育融合”作為一種育人理念、育人思維和育人實踐,被稱作撬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動能,對于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
(一)“五育融合”是修復教育生態(tài)的重要手段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育人理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中曾出現過“智育獨大”教育評價觀的偏頗、“工具化”人才觀的狹隘、“速成化”培養(yǎng)過程的功利,造成了人才培養(yǎng)過程“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的“五育偏失”局面,并出現“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的錯誤的教育價值觀,導致教育生態(tài)畸形與失衡的不良局面。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舉”的基礎上進行的更加科學、有機、細致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探索適性育人、個性發(fā)展和高效融合的整體融通式教育模式?!拔逵诤稀奔润w現了“五育”中的任何“一育”在教育系統(tǒng)中的平等地位,又體現了“五育”在區(qū)域之間、學校之間、學生之間乃至學生個體素養(yǎng)方面的均衡發(fā)展,更體現了“五育”之間相互融合、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的和諧關系,對于修復和營造科學的教育生態(tài)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五育融合”是實現新時代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重大舉措
教育是培養(yǎng)人、教育人的活動,但在培養(yǎng)、教育什么人的問題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要求。新時代的教育,首先要回答“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其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表述內涵豐富、意義深遠,既是新時代教育的價值觀,也是方法論。以德智體美勞為內容的“五育”,既體現了教育的內容,也突出了教育的方法,更突顯教育的最終成果。
有學者在研究“五育”的功能時提出如下觀點:“德”定方向,“智”長才干,“體”健身軀,“美”塑心靈,“勞”助夢想,“五位一體”共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學校只有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受教育者才能成長為內心豐盈、人格健全、精神飽滿、能力全面、知識淵博的新時代棟梁,才能夠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
所以,學校要想實現新時代的育人目標,必須走“五育融合”之路,構建德智體美勞融合育人體系,讓受教育者真正成為具有“善”“真”“健”“美”“實”等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五育融合”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素質教育的實施有效改變了應試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負面影響。但由于素質教育側重于從提升人的綜合素質這一目標來指導教育理念的變革和教育手段的豐富,在實踐路徑上對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生態(tài)、課程知識銜接等環(huán)節(jié)的改進缺乏針對性指導。因此,在“五育”方面,依然存在著“各自為政”“育分不育人”的現象,甚至沒能很好地解決學生和教師負擔加重等問題。而“五育融合”的探索與實施能夠從根本上打破“五育”的邊界,改變“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等素質發(fā)展不均衡、不全面的問題。實施“五育融合”不僅能夠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培養(yǎng)勞動技能,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教育體系的協(xié)同育人功能。通過“五育融合”可以完善素質教育的實施措施,鋪設全人教育、成人成才通道,真正拓寬素質教育的視野,筑牢實踐基礎,讓素質教育有效落地。
二、“五育融合”實踐探索的基本原則
當“五育融合”從理論研究走向實踐探索,當一所學校真正通過教育實踐去實施“五育融合”的時候,教育者必須遵守基本原則,以確?!拔逵诤稀痹谡_的軌道上實施。
(一)適宜恰當原則
“五育融合”作為一種育人實踐,并不是融合度越高越好。因為“五育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整體育人,需要根據育人目標突破學科局限,實現指向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機融合和有效融合,所以學校及教師要追求“五育融合”的適恰度,要杜絕“為融合而融合”的觀念,不能把“五育”進行簡單的拼湊和整合,更不能把“五育融合”僅僅作為一項工作任務來完成;而是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注重科學性、人文性和適恰性,從提高教育質量的高度去探索“五育”之間有機滲透、有效銜接的方法,最終實現“五育”中各“育”的互促互補、共進共美。所以,在“五育融合”的實踐中,要從學科需要和目標成果的角度,進行適宜、恰當的融合。
(二)求同存異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五育”的特點和差異,要在“五育并舉”的基礎上實現“和而不同”的效果。因為,德智體美勞中每一“育”都有各自的特點、任務和價值,這是實施“五育”的基礎。如德育教人為善,智育教人求真,體育教人健體,美育教人臻美,勞動教育教人生活。學校的教育活動具有多維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如果把“五育”機械地混在一起、綜合應對,那么就有可能導致整個教育教學目標不明確,缺少著力點。因此,學校及教師應結合“五育”中每一“育”的獨特內涵,使其共同完成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在進行“五育融合”的實踐過程中,既要有針對性又要全面兼顧,根據育人任務,打造每一“育”的獨特性,求同存異。
(三)融合共生原則
“五育”之分,是基于育人功能的劃分,“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實現“五育”之間的真正滲透,做到融合共生。正如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所指出的那樣——“融合”不是做加法,不是以“某一育”為基礎,再分別疊加其他“各育”;真正的“融合”是融通、整合,是“各育”之間的彼此滲透。 因此,教育者對“五育”應同等重視,在此基礎上進行融合,既要做到“五育”中一個都不能少,又要各具特色,保持平衡,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進而實現“五育”之間的共進、共美。
三、“五育融合”的實施路徑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舉”的基礎上,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對“五育”中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和不同學段的內容、知識、思想、經驗等以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方式有機融合為一體的教育活動過程。從理論上講,“五育融合”的實施路徑有多種,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科都能探索出基于自身發(fā)展特點的路徑和策略。
(一)建立適應“五育融合”要求的工作體系
“五育融合”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最終要通過“機制”來實現,這是引導“五育融合”走正規(guī)化、科學化的基本方法。學校要想真正實現“五育融合”,要深入研究適合“五育融合”實施的“土壤”,也就是學校要走出強調“五育邊界”、迎合“分科教學”“功利評價”的誤區(qū),重新建構基于“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
一是建立一套基于“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體系?!拔逵诤稀奔仁且环N育人理念,也是一種文化觀念。因此,學校把“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文化體系中,作為教師文化和課程文化的理念指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各學校要基于本校的文化特色,構建“五育融合”的文化理念;嘗試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將“五育融合”作為標尺,引領全校師生的價值追求和方法確定,其目的是統(tǒng)一全校師生的思想,形成基于學校特色的“五育融合”共識,重點在理念層面解決“為什么融合”“融合的條件有哪些”“誰與誰融合”“通過什么途徑融合”“怎樣融合”“融合的保障措施有哪些”等問題,指導“五育融合”的有效實踐。
二是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案。學校可以科學規(guī)劃,有目標、有步驟、有措施地開展“五育融合”,解決在課程改革、課堂教學以及各項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基于學校實際情況,確定“五育融合”的步驟安排和實施環(huán)節(jié),厘清在融合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各項問題,對面臨的困難、障礙進行具體分析,進一步確定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
三是建立“五育融合”工作體系。根據“五育融合”理論與實踐需要,重建學校的管理機制、課程機制、研訓機制和家校合作機制等,進而生成能夠實現并滿足“五育融合”需求的新的領導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在師資培養(yǎng)和成長方面,要把每一名教師都培養(yǎng)成能夠承擔“五育融合”工作任務的責任人和踐行者,著重培養(yǎng)教師的融合意識、融合能力、融合素養(yǎng),讓教師成為“五育融合”的真正實施者。
(二)建立實現“五育融合”目標的課程體系
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中的關鍵一環(huán),“五育融合”的實施必須通過課程教學這一基本路徑。因此,在具體的課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打破“五育”的邊界,敢于破除各學科之間的邊界,敢于打破學科共同體的邊界,避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時產生局限。消除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間的差異,立足整體思維,實現教育教學效果的整體推進和有效提升。
1.“育內”融合:整合元素
德智體美勞每一“育”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手段和任務。“五育融合”首先應該是“育內融合”,充分整合“育內”的各項元素,將“融合”的理念滲透其中,促使“單育”的作用最大化。比如,將德育中認知、情感、行為、意志等元素相互融合,以及將其教育教學手段進行的創(chuàng)新式融合,這樣才能促進德育在現有的教育大格局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育間”融合:建立“育+”模式
“五育”之間之所以能夠融合,前提在于“五育”的有機聯(lián)系和相互貫通。“育間”融合是指某一“育”與其他“育”直接融合。以德育為例,在把德育滲透在教育全面發(fā)展中,就需要德育為其他各“育”定向、鑄魂。學校可以發(fā)揮德育“以德定才智、以德健體魂、以德悅美、以德塑造勞動品格”的作用,探索并建構“德育+”模式。首先,要做到在“一育”中發(fā)現“五育”,進而通過“一育”滲透“五育”,并在“一育”中調動“五育”各元素融合,實現“融合育人”的目標。其次,還要通過“五育”促進各“育”的發(fā)展,讓每一“育”在“五育融合”的實踐中得到豐富和提升。
3.“跨育”融合:構建“學科群”
教育者應樹立大學科理念,把學校教育中的每一堂課、每一項活動、每一項工作都作為實施育人任務的途徑,要打破學科間、“五育”間的邊界,堅定學科立場,尋找學科間的融合點,通過“一育引領,五育并舉,協(xié)同發(fā)展”等方式,整合課內和課外活動,探索并構建“五育融合”的學科群,從而建立“五育融合”課程體系。
(三)建立基于“五育融合”的質量評價機制
實現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是衡量“五育融合”成敗的關鍵。因此,學校在實施“五育融合”的過程中,要結合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改革,建立“五育融合”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標準。評價機制要指向如何整體評價“五育融合”的效果,改變以往的孤立評價,要以“五育融合度”為評價單位進行整體評價。此外,還要建立基于“五育融合”的區(qū)域評價、學校評價、課程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等標準,逐步形成關聯(lián)互動的“五育融合”評價體系。
總之,“五育融合”是一個從理論建構到實踐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學校和教育者不斷解決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學校落實“五育融合”,要用新理念創(chuàng)造新方式和新格局,緊緊抓住校本化實踐為“五育融合”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帶來變革的契機,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中實現“五育融合”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進而有效推進學校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俊宗.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9(Z3).
[2]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3).
[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J].人民教育,2019(Z3).
[4]寧本濤.“五育融合”本質的再認識[J].清風,2021(04).
[5]宋夢園,程嶺.“五育融合”視域下學校美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1(33).
[6]寧亞利.家庭、學校、社會共育下五育融合評價體系的構建[J].當代家庭教育,2021(32).
[7]王全中,姚莉麗.在“五育融合”中體認勞動教育的價值[J].上海教育,2021(Z3).
[8]岳龍,孫勵.“五育融合”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育德素養(yǎng)的內涵與提升路徑[J].現代教學,2021(24).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