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佰超 王 麗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以來,國內礦業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相關沿線國家先后投資建設了一大批礦業項目,國內礦業類高校也陸續與時俱進,將人才培養目標著眼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3]內蒙古自治區與擁有著豐富的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的俄羅斯、蒙古國接壤,這使得內蒙古自治區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區域和資源優勢。這不僅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同時也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對培養礦業類的復合型人才提出了挑戰。
呼倫貝爾學院近幾年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其中采礦工程專業在企業中建立了行業學院,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僅僅把學生培養成應用型人才,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用人單位及未來發展的需求。因此,探索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礦業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成為一項亟待研究的課題。本文在對國內外礦業類相關人才需求進行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地域特點,提出了復合型人才的幾種能力需求和培養相應能力的具體措施,進一步提出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方案,并對課程體系中相關課程的落實提出具體措施。
呼倫貝爾學院與扎賚諾爾煤業公司早在幾年前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成立了扎煤行業學院,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的第四學年全部在行業學院度過。學校聘請企業相關工程人員作為教師為學生講授專業課程,指導畢業設計,帶領學生深入現場進行專業實習。有了前三學年學習的專業知識作為鋪墊,加之行業學院的便利條件,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建議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落到實處,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實踐能力
充分利用行業學院便利的師資及礦山現場條件,通過學生細化分組、進一步落實企業指導教師,力爭每位行業教師指導兩三名學生,帶動學生積極了解日常工作,積極參與到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和技術比武中去,讓學生有機會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進一步指導實踐。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可以突破傳統教學大綱的限制,將礦山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開采問題、安全問題作為學生課程設計或畢業設計的題目。設計考核可以以答辯的形式進行,鍛煉學生真正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參加實踐作品大賽,提高創新能力
由于采礦工程專業的生師比較低,故探索建立本科生導師制,以導師專長和學生興趣為中心,成立課外實踐小組。本科生入學后,由教研室組織新生與學長見面會,分享課外實踐小組經驗,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在后續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前沿知識及課外拓展,使學生了解行業動態及發展趨勢。在智能化礦山建設背景下,通過文獻查閱了解礦山機械、礦井通風等方面的智能化建設趨勢。在積累了專業興趣后,學生在大學二年級時開始自愿組織興趣小組自擬作品題目,導師組織由采礦工程、機電工程、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針對該作品的指導團隊進行作品指導,參與各類全國性創新實踐類比賽,如“互聯網+”“挑戰杯”和本專業的學生實踐作品大賽等。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以賽促學,提高創新能力與動手能力。每一屆學生的參賽作品可在專業教室中進行展覽,并介紹給大學一年級的學生。
傳統的專業課教學方法大多為講授式,課堂教學主要側重于知識的傳授。教師講、學生被動去聽,學生缺少預習和思考過程,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擁有絕對的權威,[4]不利于課堂互動,同時使用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往往忽視了能力的培養,而互動式翻轉課堂則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通過互動式翻轉課程,提高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力、講解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充分提升個人專業素養。下面以作者所講授的2016級采礦工程班級《礦井通風》課程的做法為例,介紹互動翻轉課堂的實施。
1.互動翻轉課堂研討的內容
教師提前對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進行規劃,找到適合研討的四部分內容,將班級學生以每六人一組分為四組:第一小組研討內容為礦井通風阻力測定的原理及使用儀器;第二小組研討內容為礦井通風阻力測定的步驟;第三小組研討內容為局部通風機選型;第四小組研討內容為礦井智能通風系統。
2.具體實施要求
各小組根據本組研討內容廣泛查閱文獻資料,每一位成員都要獨立收集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制作成PPT,小組成員內部集中討論,對課件進行補充優化,最終形成本組的匯報課件。課堂上,學生以組為單位坐好,教師隨機抽取一名學生進行本組研討內容的匯報,其他同學可以在此過程中對匯報內容進行提問,本組成員也可以對匯報內容進行補充說明,教師負責過程記錄,最后對匯報內容進行點評、補充或糾錯。
3.互動翻轉課堂效果評價
(1)學生為了在互動式翻轉教學中充分表達知識的準確性、先進性,就要查閱大量的參考文獻,包括教材、教學參考書、期刊科技論文甚至網絡,小組成員要求密切溝通,對這些廣泛的學習資料進行整理,制作成邏輯合理清晰的課件。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提高的過程。
(2)互動翻轉教學模式是學生成為“教師”的角色過程,學生為了把知識清晰的傳遞給同學們,會像教師備課一樣可能遇到甚至提出很多問題,有利于創新思考。
(3)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成果分享、隨機抽取小組成員課堂匯報、師生討論等一系列活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奉獻精神得到很大的提升。
互動式翻轉課堂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為目標,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合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從學情分析、教學整體規劃、課堂教學設計再到教學實施多個方面開展教學,并根據學生表現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其模型表達如圖1所示。

圖1 互動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目前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各個礦山,少數學生就業于河南、陜西。但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未來采礦工程專業人才的就業將不局限于國內,而是重點面向周邊富能國家及不發達國家發展。由于呼倫貝爾學院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周邊國家的礦產資源情況,使得學生的就業服務國家主要為俄羅斯和蒙古國。因此,建議在目前采礦工程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增加《國外礦產資源開采現狀》作為專業選修課,了解蒙古國和俄羅斯礦山企業的制度、管理及相關要求等。同時,充分利用學校的俄羅斯外教資源及在蒙古國讀博的教師資源。在專業選修課中增加《中外文化比較》等課程,重點了解俄羅斯、蒙古國等周邊國家文化、社會制度及現狀,使學生對國外文化有所了解。
傳統的課程體系中,缺少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及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2020年3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智能化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發展。因此,在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考慮智能開采成為必然。[5-6]同時,基于以上“一帶一路”背景的復合型人才能力培養需求,重新構建適合本校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成為目前的研究重點。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既要注重基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理解掌握,打下牢固的專業基礎,又要培養多方面能力素養,探索建立“重基礎、強應用、塑能力”的專業課程體系,強化能力素養提升。
構建課程與平臺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設計包括通識課程群、主干專業課程群、創新實踐實習體系在內的新專業課程體系。[7-8]其中,通識課程群即傳統的專業基礎課和相應的實驗與實踐課為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專業課程群作為采礦工程專業的主體課程,旨在增強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發展專業素養,為達到這一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將所設置的專業課程分為四部分: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實驗課程、專業實習實踐、素質拓展與能力提升課程;為了將創新創業實踐教育落到實處,拓展學生知識、素質,鍛煉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實踐創新體系平臺,包括專業實習平臺和實踐創新平臺兩部分,各體系之間相輔相成,對專業課程群和實踐創新體系進行設置分析,如圖2所示。

圖2 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
為了將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全面落實,要在原有的專業課程基礎上進行改進,以及對新增拓展課程編制教學大綱。主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專業課程實驗方面
在原有的專業實驗課程中,演示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較多,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則更加強調設計性與綜合性實驗所占比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2.素質拓展與能力提升課程方面
對于需要增設的素質課程,要經過教研室全體教師討論決定,在課程分配時不應該局限于本專業教師;考慮到前沿知識的更新性,《專家前沿講座》這門課程可在開課的前一個學期編制教學大綱,并且由每位教師按照其研究方向建議講座的方向及專家,在開課前一到兩周提供具體專家講座信息及學習途徑;學生學習講座后,以課堂討論或者筆記形式進行考察。
3.實踐創新平臺方面
在學生大二時,落實“導師制”,引導并培養專業興趣,以“挑戰杯”“互聯網+”等大賽為指引,以自愿制作創新性科技作品,并參賽。在第六學期期末開設采礦工程實踐作品設計與制作課程,將班級學生以每4~5人為一組,每組安排一名專業指導教師(也可以是大二開始落實的本科生導師制分組)。此課程為必修課程,全體學生必須參加,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長分類選擇制作物理模型、數字模型或學習網站APP等。課程的考核方式為作品展示(或演示)與答辯,由專業教師成立作品考核小組進行答辯,根據答辯情況了解學生分工合作情況,給出課程成績及作品改進建議,優秀作品可以直接參加全國采礦工程專業實踐作品大賽。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呼倫貝爾學院的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應面向社會人才需求。因此,對采礦工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多的具體能力要求,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企業適應能力等。進一步構建平臺與課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實現“重基礎、強應用、塑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