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月 石海濱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前者為內化的吸收,后者是外化的表達。閱讀是為了更好地寫作表達,寫作是閱讀知識的鞏固和發展,這是一個知識遷移的過程。從落實2011版課程標準“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的核心目標來看,讀中學寫、讀寫結合,是實現 “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一核心目標的有效途徑。
自2019年秋季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投入使用以來,目前在我們學校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教學效果并不好,存在著閱讀和寫作相互分離的現象,彼此缺乏互動性。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以專題組織單元,一個單元以主題為基礎,語文要素和人文素養雙線并行。因此基于教材編排特點的需要,我們提出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與單篇備課教學相比,“單元整體教學”更強調學習資源的整合和生成,著眼于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更能將教學目標放到整個結構中去審視和把握,改變以往“教教科書”到“用教科書”,從而更重視“過程”,重視學生“學”的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材按照閱讀與表達并重、同步推進的思路綜合編排,體現“閱讀鋪路,由讀到寫”編排原則。意在引導學生將閱讀中學習的表達方法,用于自己的習作實踐。
基于以上認識,結合我校語文教學實際,我們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出發,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思考如何進行有效的讀寫結合訓練,力求通過“單元整體”的課堂教學設計,尋求讀與寫結合教學的契合點、各年段讀寫訓練的有效策略。通過教學案例,歸納整理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讀寫結合課堂教學策略:
一、小學低段兒童詩和童話教學讀寫結合的策略。兒童詩和童話在小學低段語文課本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本研究要探索如何通過讀寫結合點的選擇和運用,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根據文本提供的表達范式或話題寫自己想寫的話。低段童話教學一方面要關注文本中的語言閃光點、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角色的對話等,另一方面要側重于給學生直觀的畫面,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模板,幫助學生將童話閱讀中積累的詞句、美好的情境和豐富的感受運用于寫話練習。
二、探索小學中段記敘文和說明文教學讀寫結合的策略。小學中段語文教學的側重點是段的教學,要引導學生體會、揣摩文本中典型的構段方式,如連續、并列、總分、概括與具體、因果等,隨文進行一些典型的構段方式的模仿練習以及聯想補白、想象續寫等的片段練習。圍繞單元主題,緊扣單元習作,教師多角度、多元化地進行解讀教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尋找到習作訓練的范例、素材和著力點,結合讀寫訓練點,在閱讀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語言文字,在對比中感受作者語言的表現力,為習作提供有效的借鑒對象和創造依據,使語言的學習與運用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探索小學高段記敘文和說明文教學讀寫結合的策略。高段同樣也是記敘文和說明文的讀寫結合,但中段和高段的訓練點及要達到的目標是不同的。高段以篇章為重點,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文章表達順序和布局謀篇的方法。要把讀寫結合的重點放在各種表達方法的綜合運用上,重視表達順序的揣摩和運用,動靜結合、情景交融、過渡照應等表達策略的習得等。教學中關注讀寫結合的學段目標,使讀寫結合體現出科學、合理的梯度,循序漸進,促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穩步提高。
四、對本校低、中、高三個學段不同文體讀寫結合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根據老師們的課堂展示,以及說課、評課,總結出在閱讀教學中實施讀寫結合策略的基本模式:揭題設疑,激活思維;組織自學、讀書識字;找到讀、悟的重點,有感而發;切入讀寫結合的訓練點,各自習作;交流互評補充,自我修改。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學習運用,在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加深理解,使學生這兩種能力都得到發展。
通過深入開展單元整體教學下讀寫結合策略研究,從整體上把握單元閱讀與寫作要求,深入挖掘出文本中值得“仿寫”的內容,找到恰當的讀寫切入點,通過仿寫詞語、句子、語段乃至整篇等訓練方法實現讀寫雙贏。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內,實現厚積薄發;讓生活走進課堂。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課堂活力,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