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秀娟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重要因素,如何通過優化課堂的教學活動設計,最大化發揮課程的德育價值,本文結合個人教學實踐以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提出自己的探究: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應基于兒童的視角。基于兒童視角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尊重兒童的主導地位,重視兒童的興趣和體驗,真正促進了兒童的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活動設計;兒童視角
何為兒童視角?兒童視角,就是從兒童的角度出發,用兒童的語言、兒童的思維去認識和體驗世界。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談到“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 學生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的發展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了解、體驗和理解。我們對基于兒童視角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設計,應該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關注兒童的興趣和經驗,致力于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提升兒童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
一、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其主要任務是致力于創設恰當的活動環境與條件,引領孩子主動地、開朗地學習。一個優秀老師一定是優秀的引路人,一節優秀的教學設計應是基于兒童視角的。
(一)精心備教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是教師用于引導兒童開展實踐活動的重要資源載體,也可視為幫助我們教師進行正確解讀教材、理解課程教學特點的“范例”。教師在教材使用的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學情,合理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掘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教學資源。也就是說,教師可以擴展、生成符合實際情況的新主題活動,而不需要刻板地固守教材。教師在備教材的過程中,應根據本地地域特點、教師風格、學情,適當選取教學活動范例,豐富教材內涵,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其次,教材呈現的內容承載的是教學任務,指向教學目標,卻不一定是指向兒童的學習。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基于兒童視角的學習內容,結合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現有的知識經驗,使教材能夠最大限度地服務與我們。
(二)精心了解學情
基于兒童視角的教學活動設計,一定是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進行的。了解兒童的情況,可以先了解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開展適應兒童年齡特點的教學準備。還可了解兒童所在班級狀況與家庭背景或所在社區和地區的實際情況。
我在設計二年級下冊第13課《我能行》第1課時教學活動之前,先對班上孩子進行了訪談,談話中我發現:經過一年多的學習生活,有一部分較為敏感的孩子發現,盡管自己勤奮學習,卻依然難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學習的自信心受到打擊,甚至有放棄努力學習的傾向。學生中存在這樣的想法,值得我深思,也是課上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難點問題。摸準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突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時效性,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三)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基于兒童視角的學習流程設計,應將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以引領兒童的主動學習為架構。通過科學設計學習流程,引領兒童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進行個性化的思考和言語表達。
仍以二年級下冊第13課《我能行》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為例:基于“有一部分較為敏感的孩子發現,盡管自己勤奮學習,卻依然難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學習的自信心受到打擊,甚至有放棄努力學習的傾向。”這一學情,我把本課時的重難點設定如下:
重點:用恰當的方式悅納自己,贊美他人。
難點:正確對待自己的不足,從活動中提升自信心。
學習的流程:
以“雙師教學”的方式,通過四個相互關系、螺旋上升、層層遞進的活動,逐一突破重難點。
活動一:討論與展示,點贊你我他。這一環節,“大拇指姐姐”請孩子說自己優點的同時,鼓勵孩子上臺展示,引導其他孩子用“我的大拇指名字叫做(? ? ? ),我把它送給你,因為(? ? ? )。”這樣的句式贊美他人。孩子們從中學會了怎樣贊美他人。
活動二:動手試一試,一起學快板。孩子們從初次學打快板的活動中,明白別人會的自己不一定會,自己有優點,也會有不行的方面。
活動三:你也有缺點,我也有不足。從繪本到書本的插圖,再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孩子們了解了大家都有不足之處,都有不自信的時候,這些表現都是正常的,需要學會接納。
活動四:再次學快板,體驗我成功。孩子們在再次的練習中體驗成功,并知道“今天還不行,明天可能行”的道理,從而自信心得到提升。
二、關注兒童的經驗
陶行知先生談“人如何獲得知識”時,把我們已有的經驗比作根,把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比作枝,有了“根”和“枝”,別人的知識才能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見,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的必要前提。我們的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兒童的已有經驗的基礎上。
在設計《我能行》第一課時的活動時,學校的某個社團正排練打快板的節目,那有節奏的聲音引起了很多孩子的興趣,我班孩子亦是如此。于是,我想到了借用學校的快板,教孩子們打快板,從學打快板的過程中了解到別人會的自己不一定會,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再在不斷的練習中體驗成功。課前我調查了孩子們對快板已有的了解,大多只停留在看過、聽過的層面上,于是我打算從“認識快板的組成”開始開展活動,再教最基本的打法。立足于兒童的經驗開展活動,活動才有可能有效。
三、調動兒童的興趣
基于兒童視角的教學活動設計,才能形成學生喜愛的課堂。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兒童與生俱來具有四種興趣,即“交談或交流方面的興趣、探究或發現的興趣、制作或建造的興趣和藝術表現的興趣。”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使用兒童喜愛的語言風格,設計與兒童思維水平相符的有效提問等,這些做法都能很好的調動兒童的興趣。
《我能行》第一課時教學活動的設計,每一個環節都非常注重調動兒童的興趣。
(一)活動一:討論與展示,點贊你我他
1. 創設情境,引出“大拇指姐姐”。
師甲:孩子們,來看看她是誰?我們用掌聲歡迎她吧。
2. “大拇指姐姐”做自我介紹。
師乙:大家好!我是大拇指姐姐,平常我最喜歡鼓勵和贊美別人了,大拇指一出——你最棒!所以大家都很喜歡我。今天,很高興來到204班,我聽說204班的孩子,每個人的身上都是優點多多,于是我非常好奇!誰愿意來說說你的優點?
3. 學生先說,能展示的可以展示。
4. “大拇指姐姐”相機引導學生學習用“大拇指”給同學點贊或鼓勵。
5. 拇指姐姐:還有誰愿意上來說說你的優點呢?誰能給自己的大拇指取個名字,用上面的方式來表揚他人呢?
6. 小組內互相說說自己的優點,互送大拇指。
大拇指姐姐:還有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別忘了把自己的大拇指送給對方喲。
7. 拇指姐姐小結:大拇指姐姐了解到204班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你會(跳舞),他會(唱歌),這可真是“你在這點行,我在那點行”!最重要的是還會用自己的大拇指贊美別人,你們可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二年級的孩子,有著童話的情懷,“拇指姐姐”這一童話中的仙女形象能緊緊地吸引孩子們。在本次展示與討論的活動中,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欣賞自己,贊美他人。】
(二)活動二:動手試一試,一起學快板
1. 雙師對話,引出活動。
大拇指姐姐:廖老師,你們班的孩子有那么多的優點,你一定也有自己的優點吧?
師甲:那是肯定的,我的優點可多啦!最讓我驕傲的就是,最近我學會打快板了。要不,我給來一段?(教師表演快板“我真的很不錯”。)
師甲:你們想學嗎?那就趕快拿出你們書桌里的快板吧!
2.教師示范,孩子學習。
……
【設計意圖:讓孩子們在學打快板的活動中,提升動手、動腦的能力,明白別人會的自己不一定會。自已有優點,也會有不行的地方。】
四、注重兒童的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便于開展學生體驗式學習的課程,教學設計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體驗。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個人的真實體驗都會呈現強烈的個人色彩。學生經過切身體驗,對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就更深刻,道德教育真正至個體,從而有效地提升德育效果。
如“活動二:動手試一試,一起學快板”。全班孩子都參與到學習打快板的活動中,一部分孩子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一部分孩子卻切切實實地體驗到了“我認真了,但還是沒學會”的沮喪。直到“活動四:再次學快板 體驗我成功”這一環節,多次練習下,終于有了領悟和進步,孩子們又獲得了新的體驗——當我們發現自己有不行的方面時,不要放棄,說不定再試一試就行了!從而達成了本堂課初設的目標,突破了難點,實現了應有的德育效果。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學生德育的重要途徑。因此站在兒童的視角優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是最大化發揮課程德育價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8):1-28.
[2]李季湄,張華.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133-167.
[3] 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姜桂秋. 道德與法治學科“基于兒童視角”的教學活動設計[C].北京: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202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