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瑞英 謝紅英
摘要:為了解決當前小學生自然體驗學習缺失的普遍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常州市虹景小學以花為媒介,開展“花育:‘自然而為的校本實踐行動”項目研究,闡述了基于兒童自然體驗學習的內涵意蘊,并從場域建設、活動開發、課程實施、評價探索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關鍵詞:花育;自然體驗學習;項目研究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2A-0029-06
常州市虹景小學建于2009年,校園環境優美,辦學特色鮮明。自建校起,學校就致力于花文化的研究。十多年來,學校秉承“以美育人,多彩發展”的辦學理念,以“做最美的自己”為價值追求,引導學生回歸自然,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2020年,學校成功申報“花育:‘自然而為的校本實踐行動”的省課程基地與學校文化建設項目。
一、項目提出的背景
(一)緣于小學生自然體驗學習普遍缺失問題的解決
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在西方教育史上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教育家夸美紐斯、盧梭等人都從不同角度論述過自然主義教育的含義,主張教育要“順應兒童天性,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1]。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勢是回歸生活世界,這推動了自然主義教育以一種新的形式回歸主流,也引發了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對自然體驗學習的關注。葉瀾教授在《尋回現代教育丟失的自然之維》一文中指出:“要把丟失的自然找回來,成就全局意義上的中國教育由現代向當代的新轉型。”[2]讓學生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成為學校的應然追求。
(二)緣于校園周邊環境和人力資源利用的可行性思考
學校周邊資源豐沛,擁有翠竹公園、紫荊公園、橫塘河濕地公園。三個公園主題各異,地形樣貌多元,生物群落多樣,花卉資源豐沛,且配備園藝設計和維護保養專員,是不可多得的學習寶庫。學校充分盤活和開發這些資源,使其成為自然學習體驗不可多得的場域。兒童先天具有親近自然的意愿與能力,家長、學校、社會應攜起手來,為兒童創設良好的與自然互動的環境,使之在其中“浸潤”,從而獲得身體、心靈、知識、技能、品德等方面的發展。我們對周邊的翠竹公園、紫荊公園、橫塘河濕地公園進行摸底調研,并將其作為學校自然體驗學習基地。
(三)緣于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庚續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自覺性追求
學校文化是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學校發展的原動力。學校自2009年起堅持做花文化的研究,創生了學校品牌節日活動“水仙藝術節”。學校遵循“以美育人,多彩發展”的辦學理念和“做最美的自己”的校訓,讓學生在花園中體驗、學習。2016年《人民教育》對“虹景花事”做了相關報道。而后,在與自然長時間互動中,我們認識到,“花”是連接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媒介,具有豐厚的育人價值,于是匯聚點滴思考,完成了“花育:‘自然而為的校本實踐行動”的項目設計。
二、項目的內涵解讀
花,是一個集合概念,是自然與美的象征。花育,即通過“解花名、賞花容、聞花香、蒔花姿、品花性 ”系列活動,感受花生態、探索花文化、促進花交往、形成花記憶、培育花人才。
“自然”的內涵有二:一是指大自然,項目以花為媒,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二是指自然規律,項目以花為鏡,循自然節律,使學生“依律而長”,呈現自主、自治、自助、自娛的成長狀態。
自然體驗學習是指個體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到自然環境中去,通過自然體驗活動,獲得直接體驗,從而習得知識和能力,完善心智和品格的過程。
學校依托“花文化”,聚焦核心素養的培育,以建設花園場域為基礎,以建構花韻課程、開發花香活動為日常落實主陣地,以花品評價促動態發展,從而達成改善學習場域、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促進教師“依律而教”教學理念的轉變和學生“依律而長”的拔節發展。
三、項目的實施路徑
(一)建設花園場域 :體驗“一校三園”自然環境
我們抓住“內”與“外”兩條線(如圖1),雙線并進,共同建設花園場域。“內”是指孵化教師隊伍,優化“花育”教師團隊的素養,并美化校園,在建設主題園區的基礎上,提高校園的利用率;“外”是指場域外延,集中學校、家庭、社區等多方資源構筑更大的學習空間網絡。
1. 組建“多維式團隊”
學校組建了校內養花能手智囊團、創客教師加盟的科創團,以及園林專家、社區園藝師和家長組成的“多維式團隊”,提供項目人力支持。在“智囊團”和“科創團”的引領下,創造性地開展智能花卉種植、花卉養護,賦予植物更鮮活的生命,充分挖掘“育花”與“育人”的深層價值。學校還開設“花卉大課堂”,開闊師生眼界,傳授種植技藝、豐富對花文化的理解。
2. 打造“花園式學校”
我們把校園空間的設計權、使用權交給學生,把整個校園打造成了“虹景”植物研究所。在原有的“月季長廊”“玉蘭廣場”“紫藤長廊”等多個花卉主題園的基礎上,新增了“苔園”,把小池塘改建成“水生植物角”……校園的走廊、拐角,甚至教室里,被師生開辟出多個微型植物園,老師引導孩子通過種、賞、品、研等多種方式親近自然。校園因學生的設計與參與,環境得到優化與改善,廊、角、道、圃的每一個角落都彰顯蓬勃生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了虹景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 構建“三園”實踐基地
學校充分利用周邊翠竹公園、紫荊公園、橫塘河濕地公園等花文化研究資源,逐步形成“三園”實踐基地,構筑了“校內為主,校外為輔”的美學體驗空間,拓展了學生的學習場域。學生們走進翠竹公園研究竹子的種類,觀察水杉的四季生長變化;走進1.5公里外的紫荊公園,了解月季的不同種類;走進橫塘河濕地公園尋找濕地植物,研究濕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gzslib202204011159(二)開發花香活動:行知“研究品賞”特色花事
美需要發現,還需要經歷與創造。學校根據花的生長時序,把“花”與學校的節點活動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相結合,形成了“賞花容”“研花律”“悟花瑞”“傳花情”四大主題育花品花系列活動,并于每年的5月與12月開展“品花周”活動,形成日常沉浸式活動與節點展示性活動相呼應的立體架構。
1.識繪導覽,欣賞花卉之容
學校花木約有百余種,一至三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給花卉做名牌、繪制校園花卉導覽圖,認識花兒的名稱、種類;四至六年級學生通過組建小隊,實地觀察、記錄,了解各種花卉的生長習性。學生在識、記、畫、研中和花卉親密接觸,培養了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2.項目研究,探索花卉之律
為了引導學生在養護中有所發現、有所體悟,我們不定期地搜集學生在花卉養護中產生的問題,經過篩選后,以小項目的形式開展研究活動。目前主要進行了三大類的研究。在關于土壤的相關研究中,學生和花工一起清理土壤中的建筑垃圾,對板結土壤進行探索,通過追加有機肥、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等方式改善土壤質地,讓土壤有利于花卉茁壯成長。在水仙養護研究中,學校設置了水仙節活動,學生除了參與常規的雕刻、養護之外,還就影響水仙成長的因素展開豐富的實踐研究:為解決水仙換水難的問題,對水仙盆進行改造研究;為解決水培水仙的營養問題,進行花魚共生系統的研究;為了美化水仙的造型,進行水仙造型的設計開發;為研究溫度與花期的關系,設計水仙培育箱……在小池塘生態研究中,學生發現校園里的小池塘水質不好,于是和老師共同設計小池塘水循環系統,收集洗手池中的水和雨水,進行過濾,并種植了睡蓮等水生植物,養了魚兒,打造環保生態小池塘,使它成為校園中的獨特景致。
3.文創設計,感悟花木之瑞
隨著專題研究的深入,有學生提出想長久地留住花的美麗、葉的多姿,于是萌生了“悟花瑞”文創作品的主題活動。一場場關于花木的文創秀在校園里展開了:花卉帽子秀、DIY手機殼、古風花扇展、花卉杯墊定制……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放飛想象,豐盈內心,拉近了花木與生活的距離,還提升了審美素養。
4.暖暖愛心,傳遞花木之情
學校定期開展水仙義賣活動,籌集善款,幫助困難學生,傳遞愛與溫暖。2020年學生走進社區,聯合開展水仙雕刻活動,把水仙的芬芳帶到更多的家庭。六年級學生還把自己養護的最美水仙送到交警中隊、“一加”愛心社、衛生服務中心、圖書館等單位,致敬身邊最可愛的人。
花開四季,季季芬芳。每一季,師生們都走近花木,開展多樣活動,獲得多重體驗。學生在認一認、種一種、研一研、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中與花木、物候有了更為親密的接觸,他們在花卉的養護中,提升動手能力、創造能力,更在花卉的更迭中感受時節的推進、時序的緊湊,引發對成長的思考,感悟生命的意義。
(三)實施花“韻”課程:促進“花文化”常態落地
1.整體架構“花韻”課程
(1)落實國家課程:挖掘 “花木”元素,進行學科滲透
我們立足國家課程,充分挖掘、開發各學科中與“花木”有關的教學元素,形成教學資源庫。各年級學科組充分挖掘本學科的育人價值,每月展開一次教研活動,孩子們在語文課上通過讀、誦、品、寫,感受花兒帶來的視覺美與品性之美;在數學課上學習測量與統計,通過量一量、比一比,檢測花木的生長情況;在科學課上檢測土壤,研究水質,探究物理環境對花木生長的影響;在美術課上進行花卉創作;在音樂課上吟唱、隨“花”而舞……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對花木多樣性的了解更為深入,對“人與自然”成長規律的認識不斷提升。
“花文化”的研究還需要跨學科整合,綜合融通以實現課堂與生活的無縫對接。我們在對“花木”元素教學內容梳理的基礎上,整合教材內容,結合學生興趣及校內外資源等多方面因素,開發學習主題,比如在中年段的“多姿多彩的花”主題中,每個班圍繞1~3種花,在語文課上觀察花、描寫花,在數學課上測量花株、花冠大小,在美術課上繪制花……結合學科特點,引導學生親近花,欣賞“花容花貌”。在高年段“我和水仙共成長”主題中,學校充分利用水仙資源,師生共同雕刻水仙、為水仙配比成長液、設計水仙培育箱……各學科聯動,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2)實施校本課程:年段主題式進階,完善校本讀物
我們按生命成長的節律,把小學六年學習按兩年一個階段,分為低(知花木)、中(懂花木)、高(品花木)三個學段,以“主題推進”為原則,對前期研究資源進行篩選、增刪,通過師生的開發實踐,積累教學內容及案例,完善“花文化”校本讀物,借助“花木”資源,讓學生在養護的過程中既增長花木知識、提高養護技能,又豐富體驗,提高審美情趣(見表2)。此外,學生在觀花種樹中,觸摸到生物的多樣性;在探究實踐中,體味花木的精神、感悟花木的品質,以“花魂”鑄造人格。
此外,學校以2016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依據,結合學生特點,初步建構了以“花”為載體的學生發展目標體系(見表3),并積極思考達成這些培養目標的路徑,申報了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以課題研究的方式,探索主題學習的策略,促進教與學的改進。
(四)探索花品評價:勾勒“花兒少年”成長軌跡
每一種花、每一種植物找到了順應它們習性的合適條件,就能蓬勃生長。對花兒品格的探索,同樣投射到了師生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在“以美育人,多彩發展”辦學理念的關照下,進行“花兒少年”“花兒中隊”評選,從個人到團隊,以評價樹立標桿、以評價促進學生的成長。
1.如花少年,朋輩同行
學校優化“花兒少年”評選機制,使其成為一個師長引領、自我內省的體驗過程。我們與學生一起探索花品與自身成長的關聯,讓學生推薦有象征意義的花作為“花兒少年”的名稱,給予“花兒少年”更豐厚的內涵:淳樸堅韌的水仙花少年、美好善良的郁金香少年、多彩發展的月季花少年、自信樂觀的太陽花少年……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與追求,尋找到與個人奮斗目標與品性契合的一種花卉,來爭做專屬于他的“花兒少年”。
2.如花中隊,結盟共進
我們鼓勵班級進行個性化解讀與建設,評選“最美花兒中隊”。從班級花兒形象Logo,到班級勵志歌曲、班級名片的設計以及開展富有個性的班級活動等,均被納入評選的內容。評選注重班級文化建設的日常化和個性化,注重在活動中以“花品”育人品,使學生精神氣質、班級面貌與花兒形象高度符合;注重班級與班級之間的互相觀摩、論證與評價,一個年級逐步形成一個發展同盟(見表4)。
3.多元評價,共同參與
學校通過四個步驟展開評選活動:學生自薦,撰寫申報書;同學互評、老師與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師生共寫頒獎詞;全校展評。通過全員參與、過程互動的評選方式發動全校學生共同學習,讓學生在花中得到滋養,在榜樣的激勵中不斷發展自我、提升自我。
多樣時尚的評價活動激發了評價興趣,留下學生成長記憶。學生通過介紹自己的“識花卡”“訪花歷”“錄花影”“吟花詩”,以及日常活動中參與“花味餐桌”“花藝空間”等的創意開發,充分展示了自己與“花兒”共成長的經歷與收獲。“六一”百花綻放年度頒獎慶典活動,成為每個孩子各美其美的最好展示,實現養花、賞花到品花、育人的轉變。
項目實施一年來,學生在親近自然的實踐中,有了更多勞動實踐和展示自我的機會,自我效能感不斷提升。“一校三園”成為建構主義學習的實踐場,促進了學生的靈性成長。在親近自然的實踐中,教師的育人理念也不斷更新,面向人人,春風化雨,靜待花開。學校辦學特色不斷彰顯,《揚子晚報》、常州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了學校的花文化教育。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后,我們更堅定了“做素質教育加法,當靜待花開園丁”這一信念,且思且行,且行且思,摶風聚力啟新程。
參考文獻:
[1]薛正斌.盧梭自然教育思想[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8.
[2]葉瀾.溯源開來:尋回現代教育丟失的自然之維[J].中國教育科學,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