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華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各國造成了巨大沖擊,教育領域也不可避免地經歷了“停課不停學”的狀態,學校教學面臨著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經合組織和哈佛大學聯合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正在怎樣改變著教育?》報告,基于全球視角分析了疫情時期教育的變革,對教育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資源、學校管理、教師發展、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反思和探尋后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常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教學變革;教育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2A-0013-04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各國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在教育領域,“停課不停學”成為各國學校的選擇。盡管如此,突如其來的疫情還是對全球教育產生了巨大沖擊,教育資源不均衡、學校管理機制不完善、教師專業素養尤其是信息化素養缺失、教學方式亟須變革等問題日漸暴露出來。后疫情時代,教育應該如何變革?教育新常態應該是什么?我們思考這些問題,可以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和哈佛大學全球教育創新中心合作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正在怎樣改變著教育?(How the Covid-19 pandemic is changing education?)》報告中得到啟示。該報告基于2020年4月25日至5月7日期間面向全球59個國家進行的一項網絡調查寫成,調查對象涵蓋了公立學校教師、校長和其他管理層,私立學校教師、校長和其他管理層,高級政府官員,教育管理者,教育公司工作人員,非政府教育組織工作人員。該報告總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國面臨的共性教育問題以及采取的措施,并重點分析了疫情期間各國普遍的教育需求、優先發展事項,以及新冠疫情過后即后疫情時代可能面臨的教育變革,對全球教育的未來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球教育的特征
(一)關注知識學習的連續性
與社會情感發展相比,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國的教育普遍傾向于關注學生知識學習的連續性,“停課不停學”首先要保證學生學習知識。參與調查的人員一致認為,并非所有學生都能按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教育方案始終如一地接受教育;調查結果也顯示,只有約50%的學生能夠正常學習全部或大部分課程。這一特點反映出學校教育系統的封閉性,缺乏與家庭、社區的教育合作,所以出現需要長期停課的緊急情況時,學校教學不能充分調配家庭、社區教育資源,有效實現學校、家庭和社區協同育人。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教育不僅僅需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這恰恰需要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來推動。
(二)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凸顯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不能得到及時滿足,只有61%的政府官員認為該國的教師得到了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素養尤其是信息素養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保證,“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不只是對學校的挑戰,更是對教師的挑戰。教師既要掌握線上教學所需的技能,又要思考和實踐如何提高遠程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效率,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和教育融合的價值。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尤其是信息素養,以有效適應線上教學環境。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教師參與各種培訓、指導等活動,這也表明,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培養模式需要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不斷變革創新。
(三)教學方式需要創新與變革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各國相關部門也在總結經驗教訓,積極思考怎樣創新教學方式以更好地促進教育發展。在線教育成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國主要的教育方式。在線教育是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互動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1]。在線教育解決了學校關閉帶來的教學困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能夠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教育教學,也可以提高教師和學校未來的教學效能。學生通過在線學習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有助于未來發展的隱性資產;創造教學和學習的混合模式,也有助于實現個性化教育,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全球教育危機,導致學校關閉,各國不得不積極采取措施保證教育教學的有序進行。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個國家為維持教育連續性所做的努力揭示了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群體在接觸現代信息技術和獲得信息技能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相關部門必須優先解決這種差距,使所有學生都能夠適應時代的進步發展,充分融入社會;二是教師需要學習和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并能夠利用技術參與協作,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此外,相關部門還需要關注學生的繼續受教育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對部分家庭的經濟造成較大影響,從而導致學生輟學。相關部門在學校重新開放后,應該關注這部分輟學學生,并盡可能確定輟學原因以提供相應幫助。
二、后疫情時代的教育變革
(一)平衡教育和學生生命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效果整體不容樂觀,學生的全面發展迫切要求學校教育恢復秩序。重新開放校園要求學校在給學生帶來明顯的教育利益與學生、學生家庭、教育專業人員的健康之間取得平衡。恢復學校的常規教學可以補救疫情期間的教育損失,幫助學生繼續發展知識和技能。事實上,已經發生的學習損失如果不加以補救,很可能以生產力下降的形式造成社會經濟損失。
相關部門可以采取幾個步驟權衡益處和風險。一是學校要制定明確具體的距離協議,包括禁止大型集會、錯峰分流上下學、分流用餐、教學空間調整、減小班級規模、輪班上課等。二是明確有關衛生的規程和做法,包括洗手、呼吸禮儀、防護設備的使用、設施的清潔程序和安全食品制備等。三是關注特殊人群,保護由于年齡或潛在的醫療狀況而處于高風險中的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及其家庭成員,并繼續設立遠程教育計劃,以支持無法返回校園的學生。四是根據實際情況修改人事和出勤政策,以適應與健康相關的缺勤,并支持遠程和混合教學。gzslib202204011104(二)平衡一致性與靈活性
后疫情時代學校教學的恢復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講求一致性,又要求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制定明確的恢復教學秩序所要求的標準,以確保教育部門和公眾形成一致性認知。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重點關注各地區、各學校間的情況差異,給予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主權。新冠肺炎疫情危機還表明,要建立家長、教師、學校和社區對應急政策的一致性認同,實現家、校、社區的良性合作,這對推動疫情期間和后疫情時代的學校教育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例如,學校需要采取適應當地環境的創造性措施,確保學生的個人衛生和社會距離,確保學習場所、設備等的清潔安全等,其中包括在室外或開放空間上課,這就需要教師的建議和指導,并取得家庭和社區的支持。
(三)平衡學生的教育需求和能力
恢復學校常規教學面臨著平衡學生需求和能力的問題。例如,對于能夠理解社會距離概念并具有自我監管能力的高年級學生來說,維持學校物理距離的最低標準更為可行。而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保持社會距離很難實現,他們最需要結構化的線上學習和與教師的良性互動;然而對于低年級學生父母來說,重新開學是最緊迫的。總體來看,返校學習應優先考慮在家缺乏支持性基本條件的困難學生,優先考慮處于當前學段重要階段的學生以及需要實踐培訓的班級。積極的方面是,很多國家正在設想補救方案以彌補學校停課階段學生的學習損失。例如,適度延長學年結束時間,利用周末、暑假開展實踐活動,將新學期開學時間提前,等等。
(四)平衡課程時間和課程創新
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停課時期學生的有效課程時間大大縮短。因此,各學校需要根據當地公共衛生情況,綜合遠程學習模式,制定適應的課程替代方案。一些國家和學校優先考慮對學生升學至關重要的核心課程內容,通常側重于識字和算術;一些國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了學生的社會認知和情感能力,學校課程要注重學生健康,關注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很多國家表示,疫情期間的課程學習不僅要滿足學生的學業需求,還要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和情感需求。平衡課程時間和課程創新要整體規劃課程設計、調整和實施,綜合考慮學校間的能力差異,避免給教師和學生帶來教學負擔。達標的公共衛生情況是進行課程時間規劃和課程創新的前提,安全必須納入學習和教學的教育要求中。
三、機遇和挑戰并存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但同時也為全球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全球教育發展的新機遇,主要是指積極總結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全球經驗,如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助力教學,提升師生的信息化素養等,以充分發掘教育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各級教育應對災害的能力。后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主要是教育體系在全球性災難面前暴露出的不足,“停課不停學”的過程中暴露了很多問題。首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球教育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大幅提升,但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很多國家地區的學校缺乏必要的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素養較差,遠程教育、在線教學難以開展抑或效果不佳。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教育體系活力的重要路徑,如何使信息技術為后疫情時代的教育服務是一大挑戰。其次,不同學生對居家學習的適應性不同,因此學習效果也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具有較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居家學習的適應性和學習效果優于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因此,如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發展必須回應的關鍵挑戰。此外,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這種全球性危機,國家間教育合作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如何通過跨國合作助力全球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優良發展也是一大挑戰。
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后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更多地應該提升教育體系的完善性,以使教育更好地應對危機。
第一,積極推動教育系統的變革。在某種程度上,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全球危機揭示了教育的巨大創新潛力。面對疫情造成的巨大不確定性,教育系統需要更好地傳達變革,需要并建立對教育變革的支持。后疫情時代的教育變革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賦能教育方面。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教育投資,為教育的變革提供資源保障。尤其是加大對教育資源落后地區的財政支持,優化這些地區學校的教育資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信息技術教育支持,推動教育的均衡化發展,更為全面的優化教育體系,提高應變能力。其次,教師作為學校教育變革的積極推動者,在教育技術創新和技術實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激發教師的教育創新潛力,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以帶動學校教育變革。
第二,要從宏觀層面積極建設在線教學的基礎設施,激活在線教育的教育潛能,發展學生和教師在線學習和教學的能力,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21世紀以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與教育教學融合速度加快,這有利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供個性化的精準教學指導,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2]。在線教育不僅適應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學校教學,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學習機會。此外,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使教育更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第三,樹立教育共同體意識,加強全球教育合作。后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呼吁各國間的共建與共享。在教育系統內部,“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師應嘗試打破地區、國家等邊界,建立教學合作、知識共享的多元化平臺”[3];教育系統與外界各方的合作則應該涵蓋“家長、私立教育機構、行業企業”等,為教育的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教育的四個支柱[4],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也凸顯了教育培養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能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疫情期間的教育教學增進了學生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鍛煉了學生的防疫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懂得了生命健康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付衛東,周洪宇.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在線教育帶來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14.
[2]鐘秉林,朱德全,李立國,等.重大疫情下的教育治理(筆談)[J].重慶高教研究,2020(2):6.
[3]田蕊,熊梓吟,Normand Romuald.疫情之下全球教與學面臨的挑戰與應對之策——OECD《2020應對COVID-19教育指南》解析與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20(4):12.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