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煒
摘要:設計制作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教學實踐中活動形式化、程序化、淺表化問題比較突出,深度學習缺乏。在設計制作類實踐活動中引發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一要在選擇活動主題時重視個體經驗,二要把培養核心素養作為活動目標,三要在設計活動內容時注重實踐體驗,四要鼓勵質疑反思,五要開展持續性評價。
關鍵詞:綜合實踐;設計制作;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2A-0102-03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是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必修課程,是跨學科實踐課程,是動態開放的課程[1]。它強調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活動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然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卻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何保證學生在每一次活動中都能夠主動持續地參與,能夠達到預期活動目標?本文以設計制作類實踐活動為例,結合深度學習談談自己的思考與實踐。
設計制作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并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如動漫制作、編程、陶藝創作等[2]。在教學實踐中,它以研究性學習為活動方式,以勞動與技術教育為項目載體,以信息技術手段為輔助,旨在培養學生的技術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工程思維方式,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無論研究、設計,還是制作環節,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并不高,呈現的作品也往往比較簡單,以模仿教師提供的范例為主,缺乏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設計制作活動往往變成勞技課,違背了綜合實踐活動開設的初衷。追根究底,是因為這類活動仍然停留在淺層,形式化、程序化、淺表化的問題突出,缺乏深度學習。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3]。它強調活動的挑戰性、教師的引導性、學生的自主性以及能力的發展性。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度學習作為教改的重要著力點,為教師提供了思考教學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成為教師探索教學的“腳手架”。
在設計制作類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做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引發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發展其核心素養呢?
一、選擇活動主題,重視個體經驗
目前,江蘇省根據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精神,編寫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成長手冊》。其中,設計制作類課程作為四大主要版塊之一,每學期編排了3個主題。四個版塊共12個主題,一周一課時難以充分開展實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所取舍。
聯想與結構是深度學習的重要特征之一,指的是“人類認識成果”(即知識)和學生個體經驗的相互成就、相互轉化。對于實踐活動來說,每一位學生都不是一張白紙,他們總是帶著已有的經驗而來。當選擇的活動主題與學生的個體經驗相關聯時,會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引發其自覺地進行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去聯想、調動、激活、改造自身經驗,使之更全面、更準確、更系統。反之,當選擇的活動主題與學生的經驗毫無關聯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會大大降低,活動的效率也就得不到保障。簡單地說,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活動主題前,對學生現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做過什么、想做什么等方面進行探查、分析和診斷,從而在此基礎上,選擇更為合適的活動主題。
二、明確活動目標,培養核心素養
這里所說的活動目標,指在完成本次活動之后,學生應該獲得的核心素養發展,包括:能靈活應用相應的知識、技能、策略,把握事物的本質,形成思維的方法,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活動中收獲的美好感受等。這既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要求,也是深度學習的目標體現。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往往有教師認為設計制作類課程就是勞動與技能課。一次活動下來,學生僅僅掌握了相應的勞動技能,收獲了制作的樂趣,看似熱熱鬧鬧,可無論從活動的效果還是作品的呈現來看,都與深度學習的標準相差甚遠。
因此,在確定活動目標時,一定要考慮以下因素:一要符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二要圍繞設計制作的主題,三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四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進階發展。如:教學《多彩的泡泡》一課,筆者在選題前對學情進行了調查,發現對于泡泡機的工作原理,大部分三年級學生都有一定的認識,但不同的學生認識的角度不同,相同的角度學生的認識水平也不同。據此,圍繞上述四個因素,筆者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通過吹泡泡的體驗活動,感知泡泡的大小、持續時間的長短與泡泡水、吹具和吹泡泡的力度有關。
(2)通過觀察實驗,小組合作調配泡泡水,嘗試讓泡泡水變色、變形。通過討論設計,用不同的工具制作吹具,嘗試對吹具的外觀、功能等方面進行改造,從而完成一場創意泡泡秀(創意的泡泡、創意的外觀、創意的功能)。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欲望,培育創新思維,養成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設計活動內容,指導實踐體驗
設計制作類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對已有事物進行研究探索,發現其本質;然后,通過創意設計的方法,對已有事物進行創新或發明新的事物;最后,以勞動與技能為載體,實現設計方案的物化。因此,前期的研究性學習尤為重要,引導學生對已有的事物進行“再經歷”“再體驗”“再創造”,是引發其進行深度學習的根本。但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通過講故事或看資料的方式,簡單粗暴地引導學生快速發現事物本質。這樣的方式,相當于將知識直接“灌輸”“平移”給學生,不僅違背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體驗原則,還將學生的深度學習扼殺在了搖籃里。在設計制作類活動中,我們不需要學生像人類最初發現(發明)一樣經過漫長的體驗,而是要典型、簡約地經歷結構性的關鍵過程和關鍵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對活動進行精心設計。gzslib202204012047仍以《多彩的泡泡為例》,為了達到活動目標,前期可以設計“拆解與拼裝”的環節。在拆解泡泡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討論、探究,了解泡泡機的設計原理,在拼裝泡泡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歸納、總結,發現內在的本質,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在經歷與體驗中發現與建構,從而進行深度學習。
四、鼓勵質疑反思,形成思維外顯
發展核心素養,除了倡導學生在活動中實踐、討論、歸納、總結之外,尤其強調學生在活動中質疑和反思,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分析、解決各種問題。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也是深度學習的重要策略。
在設計制作類實踐活動課上,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A同學回答完畢,教師會說:“你的想法真不錯!請坐!” B同學回答完畢,教師會說:“你也很有想法!請坐!”C同學回答完畢,教師會說:“你還可以再想想。請坐!”這樣的評價看似不輕易否定學生,為學生建立了自信,但卻因為沒有進一步的交流,錯失了很多引發學生深度學習的契機。因此,在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之后,很多情況下,可以給學生一些思考、討論、辯論的機會。通過對內容、方法 、思路、表達等方面的追問,讓回答正確的同學與大家一起討論,在討論中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回答錯誤的同學與大家辯一辯,在評判與質疑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方法;而其他沒有回答問題的同學,也在教師的追問中自我判斷、自我反思、自我總結,形成自己的思維方法。
五、完善評價體系,引領深度學習
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促進課程目標達成的重要環節。設計制作類活動往往耗時較長,在這個過程中,要想隨時了解活動目標的達成情況,監測與調控學生的活動過程,反饋與指導改進活動,都離不開評價。評價應持續存在于整個活動中。
因此,在每一次活動開始之前,就要制訂持續評價的方案。根據活動目標、圍繞核心素養的進階發展,設計發生在完整活動中的評價方案,包括評價目標、評價任務、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等內容。同時,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對于評價的方案要不斷地進行論證與調整。唯有將評價方案穿插于完整的活動過程中,且足夠具體詳盡,才能引領學生在活動的每一個階段自覺依照評價標準,持續深入地開展深度學習活動,自覺發展核心素養。
總之,綜合實踐設計制作類活動,需要學生深度參與,獲得親身體驗,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使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為能夠獨立思考、具有創新能力的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 (2017-09-17)[2021-10-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2]高振宇,包新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新時代建構——考察探究與設計制作[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166.
[3]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