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凱旋


摘 要:近年來,中國消失了約90萬個古村落,而通過文化藝術相關途徑拯救的村落也數不勝數,城市邊緣的藝術村受到了極大關注。以廣西南寧古岳文化藝術村為例,分析其特點與現存問題,從設計原則、統一規劃、自主建設等方面闡述古岳文化藝術村公共空間統一規劃與自主建設并做可行性分析,推動現今國內藝術村的保護和發展。
關鍵詞:藝術村;公共空間;古岳文化藝術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南陽鎮古岳文化藝術村公共空間的營造探索研究”(2020KY65022)研究成果。
藝術村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空間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北京圓明園畫家村,如今的北京宋莊、798也是藝術村。當前,全國各地都有藝術村分布。它們的形成是藝術的一種嶄露頭角的新形式,是民俗文化與藝術的結合,同時也是藝術平民化的一種表現。藝術村落公共空間的營造是鄉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鄉村的人群結構發生變化,出現的空心村問題使人們熱切關注自然風土人情、鄉愁的寄托、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關系。
公共空間作為室內與外部空間的中間領域,是便于社區交流來往的一種空間形式,對于維系人際關系、豐富社區活動和提升整體環境有著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有意識地設計外墻,增加景觀小品,將不同的材料應用到設計中以提升村落的整體形象,突出特色,這也是公共空間中的眾多分支;而村民已經在自己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自覺進行圍合形成“墻”的雛形,潛意識地為公共空間進行了劃分和利用。筆者順應這個規律和路徑,在統一規劃與自主建設的理念下探索藝術村落公共空間的營造方式方法,呈現藝術村落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生態產業的獨特性與協調性。
一、古岳文化藝術村的特點與現存問題
(一)特點
古岳文化藝術村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較完善,有較為深厚的廣西壯族民族文化。古岳文化藝術村還是著名作詞家古笛先生的故鄉,當地的民族服飾文化在藝術家梁漢昌的拍攝和宣傳下得到了廣泛的宣傳。
(二)現存問題
1.不同人群之間缺乏交集
藝術村的服務對象分別是村民、藝術創作者和小部分的游客,他們之間無論是生活模式還是飲食習慣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需要公共空間增進其交流,從而促進本村的文化發展和社區文明建設。
2.建筑面貌失調
以南寧古岳村時間軸為基線,古岳文化藝術村的建筑分為傳統的土磚房、近現代的燒磚房和表面涂料的混凝土新宅。舊宅普遍帶有院落,而新宅層數一般為兩到三層,由主宅入戶門直接通往公共空間(即街道或空閑平地),沒有單獨的院落空間。
從主觀視覺的角度來看,舊宅的建筑表皮主要以土磚和燒磚為主,顏色為相近的土黃色和深棕色,新宅的建筑表皮已經做了復制式的粉刷,顏色為白色和灰色,兩種色調的差異較為明顯突兀,極不相容,同時還表現出新舊建筑風格的不同和材料使用種類及手法的不一。如古建長廊、半仿古的民俗展示廳、色彩較為鮮艷的酒店和餐吧、富有現代感的球形體育中心等讓古岳村看起來太過“花哨”,而個別藝術家的工作室是根據當地原有建筑風貌對舊宅進行改造的,頗受大眾好評。
3.公共空間的無序
新宅雖然使用起來方便,但打破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血緣居住模式??v使沒有院落,住戶也出于個人利益的延伸而在主宅前面擴建出一個院子占為己有,用以經營、儲存。由此出現消防通道擁擠、院落大小不一、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私人物品侵占公用空間等諸多問題。
二、古岳文化藝術村公共空間統一規劃
與自主建設
古岳村整體發展規劃:在保留原有建筑面貌、整體格局和周邊環境關系的基礎上,尊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傳統,實現整體的公共環境提升;統一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和顏色的應用,以舊宅的土磚和燒磚為建筑表皮選材,通過合理的設計銜接新宅與舊宅;豐富公眾生活,增加村民與藝術人士之間的交流空間,提高村民藝術文化修養從而使其改變價值觀念,使鄉村公共空間承載著和諧而豐富的公眾生活,優化村民與藝術家的生活品質,主要表現有公共空間功能的多樣性和公共空間使用的開放性;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根據使用者需求增加不同的空間功能體驗,從而帶來經濟價值。
(一)設計原則
1.尊重地域自然生態環境
對古岳村公共空間的規劃首先要尊重地域自然生態環境。人為建設的良性發展依托于良好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規劃設計要避免不必要的開墾和太大面積的硬化,以免破壞地下水儲備和水資源循環,甚至引發自然災害等,和諧處理公共空間、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2.尊重地域文化發展與傳承
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保留其歷史感和歲月感,尊重不同時期的建筑面貌,保持原有街區的鋪裝和空間尺度以及呈現的歷史真實性。結合古岳村特有的民族文化對部分發展失衡、過度設計的建筑進行規劃改造,統一村落整體的面貌和形象,延續歷史文化特色并得以傳承。
3.公共空間設計的安全性
公共空間是一個具有多樣化和多功能性的開放式空間,在安全方面要針對不同人群做出合理安全的設計。排除一切安全隱患是公共空間設計的必要原則。
4.公共空間設計的可持續性
公共空間的可持續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挖掘藝術村落的社會經濟價值,實現文化保護和宣傳的良性循環;提升公共空間的利用價值,確保不會閑置和荒廢,恢復公眾活動的活力。
(二)統一規劃
1.限定平面面積
根據住宅所處位置適當提供公共區域面積,以就近原則和妥善安排每戶管理和使用的公共區域并根據規定負責管理片區內的搭建活動,不得超越給定區域(圖1)。
2.限定立面高度
傳統上,房屋有著身份、地位等方面的象征,這樣就造成了一種攀比心理,民眾在建房子時總要“高人一等”,在高度、寬度上有所增加。因此,要求藝術村落公共空間圍合的高度不超過1.65米。該空間是一個開放的具有交流和進行公眾活動等功能的區域,在設計規劃過程中只能做立面圍合,不可封頂或超過限定高度規定。在個別地勢起伏較大的區域,公共空間相鄰的住戶應互相協調高度。
(三)自主建設
1.選材
選材方面主要選用當地的材料。當地的材料從功能和外觀上,與當地環境都是最匹配的。隈研吾在他的建筑中主張就地取材,根植于場所的建造,與現有的條件相融合的,才是自然的建筑。相應的,古岳村在公共空間的自主建設中應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避免過度設計和不必要的浪費。
建筑表皮的設計主要選取當地的土磚和燒磚貼,主要方式有拼貼和涂抹,另外的部分可使用自然石的拼貼或木材的拼貼。所屬的管理公共空間在圍合上可使用干枯的植物籬笆,廢棄的瓦片、碎石以及丟棄的混凝土模塊、墻體等二次使用的建筑垃圾。經過篩選和設計,最終以低于1.65米的墻體呈現。
公共空間的路面鋪裝要有透水功能,可選擇滲水磚、自然石的拼貼等,以達到積水的快速滲透和地下水的保護。
2.文化背景的結合
結合當地特色農業設計主題性的園區和景觀小品展示空間,將廣西山水所呈現出來的形態應用到公共空間中,并貫穿整個景觀設計和布局。在設計途徑的選擇中,村民可以自己設計,也可以找當地藝術人士溝通設計,設計以古岳村文化藝術為大的背景,切合主題,元素顏色統一,形式可多樣性,但最終的受益者以村民和藝術人士為主,體現使用第一、展示第二的原則,確保在沒有外來參觀人士的空閑時間也可以當作自家院子使用,而不至于蕭條敗落,達到先生活、后收益的公共空間利益最大化(圖2、3)。
3.設計途徑的選擇
自主建設可以是住戶自己設計所屬公共空間,也可以找設計師或者當地入駐的藝術人士協商進行設計。相關部門為每戶發放補貼,住戶根據自己經濟狀況和需求設計。設計依據特有的地域文化、歷史,貼近藝術村的真實生活現狀。
三、可行性分析
根據前文總結出藝術村落有四大特點,一是開放性,二是文化獨創性,三是雙重主角即村民與藝術人士主導,四是經濟性。結合藝術村落與其他村落的不同之處,對藝術村落公共空間的統一規劃與自主建設做可行性的分析研究。
藝術村落公共空間的限定平面面積和限定立面高度主要是對村落公共環境的提升,改變以往秩序性差、占用消防通道、環境惡化以及空間權益平衡等問題,使每戶有自己對公共空間的管理和使用權,避免無故占用產生的一系列糾紛。在進行每戶自主建設的設計過程中主要體現藝術村落的文化獨特性,住戶可以根據自身喜好和場地需要與地域文化相結合進行設計。根據規定去限制立面圍合高度,這是因為要保證藝術村應有的開放性,立面圍合高度如果高于平均視平線就會遮擋本不屬于隱私空間的公共功能區,影響公共空間的視覺效果。住戶的室內空間是隱私的,門前分配的公共區域屬于開放和半開放空間,街道和廣場是全開放空間,由此被分配的公共區域正是一個過渡區,也是村民、藝術人士與外來人口之間交流的逐漸成熟的場地。藝術村落公共空間的設計進一步激發了經濟活動,在沒有外來人口到來時,可以自己作為院落的形式來使用,而游客到訪時也可用于售賣工藝品、農產品,開辦展覽等。
四、結語
如何對藝術村落進行正確保護和發展,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是當前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在藝術村落公共空間的營造上以統一規劃與自主建設相結合的策略對古岳藝術村進行試點設計規劃研究,對現今國內藝術村的保護和發展提出以下看法:首先,藝術村落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普通村落的主人是村民,而藝術村落的主人是村民與入駐的藝術人士,除利用公共空間的營造處理好兩者的社會關系之外,還要實現空間的實用性和開放性。其次,挖掘自身文化優勢和特點,拒絕千篇一律的建造和復制的文化。再次,保留原本村民的生活習慣和建筑風貌,還原藝術村落本應擁有的濃厚生活氣息。最后,提高村民參與度,使設計充分與服務對象結合。讓村民在規定的范圍內做他們自己想要的設計,根據自身對空間功能的需求設計形象,做出業態選擇,從而使藝術村落的村民與藝術人士之間和諧共處,實現社會經濟價值增長,最終達到藝術村落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賀勇.空間的背后[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陳菁,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4]熊偉.廣西傳統鄉土建筑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