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澤龍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運動教育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運動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等方面有著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本文將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效果與當前體育教學改革任務和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探究運動教育模式在“教會”“勤練”“常賽”教學思路中的應用價值,為改革任務提供新思路,為教學方法提供新模式。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教會、勤練、常賽”;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2)03-0011-03
為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指導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科學、規范、高質量地上好體育課,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教育部于2021年6月印發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無論在指導思想上還是在主要任務中都多次提到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思路與方式,實施更有效的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尋找和創新出一種能夠應用在“教會、勤練、常賽”這一教學思路中的教學模式則極為重要。經過長期研究發現,運動教育模式與這一思路具有很多的契合點,本文結合理論與實際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運動教育模式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達利爾·西登托普提出了運動教育模式,之后經過相關教師和學者的應用和研究使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到目前為止,運動教育模式在歐美發達國家的教學工作中極為常見,且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復合型教學模式。此教育模式是根據運動員的培養模式進行總結的,并以人文社會學理論、管理學理論、體育競賽理論、游戲教學理論、團隊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理論為基礎。在教學行為上以培養和激發運動員或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采用大單元課時為教學計劃。
除此之外,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常常采用現實的教學比賽、運動季教學、復雜情境進行教學,最終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成為有運動基礎和能力、懂體育道德和禮儀、有運動興趣和愛好的運動者。運動教育模式在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組織形式、培養目標等方面與傳統單調、枯燥的“三基”教學模式有較大區別。這種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身心發育規律,強調因材施教,堅持以人為本,更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二、運動教育模式在“教會”中的應用價值
(一)教知識
任何學科的學習和建設,理論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要想掌握某一門技術,必須建立起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只有建立了充足的理論知識體系,才能在人的大腦中建立一種可以操作的意識形態,最終通過實踐將這種意識形態轉變為具體操作的方法。因此,對于教學工作來說,教師通過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夠在學生的思維意識中建立起具有實用性、系統性的知識結構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綱要》在指導思想中提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在其主要任務中也多次強調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重點教會學生健康知識[1]。從這兩點改革內容可以看出,本次改革目標更加明確,同時也再次重申“健康第一”教學理念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識,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然而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解決兩個問題,其一就是選擇比較符合這種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教學方法;其二就是利用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健康知識理論體系更加全面化、系統化、深刻化、行動化。
運動教育模式以大單元模塊化教學和創建復雜教學環境特點著稱。大單元模塊化教學主要體現在運動季上,主要包括練習期、季前比賽期、正式比賽期、季候比賽期、總決賽期共同構成一個復雜而完整的教學系統。而這也為創建更多復雜的教學環境創造了時間和空間上的條件。這兩大特點的結合,可以使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學習全面而系統的知識,也能通過復雜的教學體驗,更加深刻地理解健康知識并轉化為實際行動。
首先,運動教育模式這兩大特點能夠使健康知識的教學內容更加全面化,主要體現在教師可以通過整個運動季分別將健康行為、生活保健、身心健康、疾病預防與公共衛生安全等領域的內容合理、科學地安排在不同的周期之內滿足學生的學習,從而使學生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知識體系和知識框架。
其次,教師要運用運動教育模式的大單元模塊化教學和創建復雜教學環境的特點,將健康行為、生活保健、身心健康、疾病預防與公共衛生安全的相關知識,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發育的特點和認知程度,創建由表及里、由淺及深的教學活動環境,變換不同的教學形式。例如,可以在體育課堂上利用闖關模式或競賽競答游戲,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就會慢慢地在意識中建立起健康生活、心理健康、疾病防控以及公共衛生等知識體系。
(二)教技能與戰術
體育課程與其他理論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體育課程除了需要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還得會技能操作。也就是說,理論知識是完成技能操作的原理和基礎。
《綱要》中提出要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要在健康知識和體育技能方面雙管齊下。其中,要根據中小學的自身實際情況將健康知識、基本技能、專項技能作為必修課上足體育課,使改革任務和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可以看出,此次改革內容還要求在體育技能上“下功夫”,要讓學生能夠掌握和運用好體育運動技能。
運動教育模式的培養目標就是將學生培育成有能力、有文化、有愛好的運動者。體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體育項目要求和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發育特點,將運動技能融入到運動教育模式之中。運動教育模式擁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理論和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既可以是游戲類的,也可以是競賽類的,既可以是個人練習,也可以是團隊合作練習。
例如,在小學階段小學生適合跆拳道、游泳、乒乓球、游泳、跑步等運動,教師就要根據這些運動特點,首先教會學生基本的運動原理和基本運動技能,也就是行走、奔跑、跳躍、投擲、滾翻、攀爬、鉆越等,因為基礎的運動能力是完成更大難度體育動作(專項技能)的前提。以跳躍為例,教師可以在運動教育模式練習期以游戲的形式組織學生“跳山羊”,教授學生如何助跑、支撐、分腿、收腿和安全著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海綿墊和保護措施,這也是最基本的體育知識。其次,是教會學生專項技能,讓學生通過練習、比賽能夠熟練掌握兩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
(三)教做人
《綱要》還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個人品質。要全面把握體育“育體、育智、育心”的綜合育人價值,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
在運動教學模式中,其自身的教學理念和課程目標就是要培養擁有運動能力、有體育運動文化、有體育運動熱情的人。這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運動季比賽中不斷地學會體育禮儀,遵守體育規則,培養體育品德。同時在面對比賽的輸贏時,既能夠認清現實差距,也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在課堂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經過運動教育模式的洗禮,各種體育競賽和游戲活動,能夠培養學生勇敢自信、吃苦耐勞、刻苦勤奮的精神品質,樹立愛國主義等核心價值觀。通過比賽,還能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自強、頑強、有主見的性格,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運動教育模式在“勤練”中的應用價值
體育技能的形成和熟練運用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實現。《綱要》重視在體育教學中強化鍛煉、增強學生體質,要加強“勤練”,在基本運動技能的鍛煉中不斷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協調、平衡等身體素質。要科學推進基本運動技能“課課練”活動,通過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課內外相關聯開展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校外體育鍛煉等,有效增強學生體質。這與運動教育模式中教學安排和教學目標也是相符合的。運動教育模式模式不僅強調在課上練習,更多強調的是在比賽中練習。
(一)課上練技術
運動教育模式在練習期強調尊重技能形成規律,循序漸進地練習。教師可以通過語言講解和示范方法進行教學,并組織學生進行單個練習、兩個人對照練習、團隊練習、競賽練習等。也可以用游戲的方式進行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使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加深對運動技能的理解。
(二)比賽練戰術
運動教育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運動季中的比賽,比賽階段持續時間長而精彩,內容豐富,接近實戰,對學生來說是最好的練習方式。通過體育比賽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改進練習方式,不斷進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變換比賽形式,減少比賽負荷。根據學生能力、場地器材、時間條件靈活安排比賽。例如,季前比賽階段由于學生的技術和戰術還不熟練,可以適當進行1v1的比賽,將5局3勝制改為3局2勝制,21分制改為11分制,到了正式比賽階段和總決賽階段則按照正規賽制和要求進行比賽。通過比賽,學生可以將平時所練技術和戰術學以致用,體驗勝利的快樂,體會運動的樂趣。
(三)“常賽”練品德
《綱要》中多次強調,要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減少體育失范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培養具有愛國主義、品德高尚的青少年。而運動教育模式也強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學習體育禮儀,遵守體育規則。例如,在運動教育模式的比賽階段要求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來了解和學習不同職位的任務和要求,要求學生在整個比賽中輪流扮演運動員、觀眾、裁判員、教練等職位。通過模擬這些角色明白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例如,在比賽中當運動員遇到不公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強大的對手時要調整好心態,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遇到惡意犯規時要通過正常途徑交涉,而不能打架斗毆。教練員要合法指導運動員,遇到不公正判罰時可以向裁判團提出申訴。觀眾不可以隨意丟垃圾,不能隨意謾罵運動員。裁判員要公正嚴明,認真執裁。
四、運動教育模式在“常賽”中的應用價值
《綱要》指出,“常賽”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每堂課上的教學比賽,結合體育課堂教學組建班隊,要周周打比賽,周六周日可組織全校體育比賽,以賽促練,掀起體育鍛煉的浪潮,使學生享受競賽樂趣,更加牢固地掌握專項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素養。在此基礎上組建校隊,參與區縣、地市、省等多級聯賽,同時,通過比賽發現具有運動天賦的學生,培養其發展體育特長,為競技體育輸送人才。這一改革要求說明了體育競賽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體育競賽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和練習效果。這與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原理如出一轍。
(一)賽出知識
學校可以將運動教育模式中的比賽應用到體育教學活動當中,如班級與班級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比賽,還可以進行各種循環賽、友誼賽、聯賽等比賽以及體育知識競答賽、闖關賽、體育項目競技賽、知識與技能拼搏賽等。通過組織各種比賽,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體育知識、保健知識、公共衛生知識的理解并學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水平。
(二)賽出能力
體育競賽是最好的“煉丹爐”,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很少有機會和平臺來展示自己的練習效果,也發現不了自己與他人的差距。而通過體育競賽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教師也可以通過比賽發現學生的缺點,并加以指點使其糾正錯誤,從而提高技術水平和戰術運用能力。
(三)賽出人才
學生通過體育競賽可以展現自己的運動技能水平和特長,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學校則可以通過舉辦比賽來發現體育人才,培養人才,并為相關部門推薦人才。相關部門也可以通過贊助和獎勵的方式參與到比賽中來,這樣就可以實現發現人才和輸送人才的雙贏目的。
五、總結
《綱要》的改革舉措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是改進體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必然之路。而運動教育模式擁有著已發現的教育價值和未被挖掘的潛在功能,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敢于更新教學理念,其次是敢于創新。要將新的教學模式加以創新應用到體育教學過程當中,不僅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學質量,還能夠使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