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
語言是某一語言社區所共享的語言符號系統,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保證該社區成員在本社區內部及其與外部社會的溝通、交流和交往。在國際社會,語言是國家主權的象征,高效、合理使用本國語言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根本保障。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逐步走入世界政治、經濟舞臺的中央,當下亟待培養多語言國際談判人才,以滿足我國目前政治、經濟發展需求和立足國際社會的客觀需要。
一、使用本國語言是國家主權平等的體現
在國際事務中,各國一律主權平等。任何國家有使用本國語言的權利,是國家主權平等的體現。在國際事務中,各國有權平等使用本國語言,這有利于維護正常的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和平和共同進步,推動全球化治理體系的良性發展。
國際談判是國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語言應用情景。在國際社會,語言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不同國家主體使用自己的語言參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不同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二是,不同國家主體在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機構使用本國語言進行陳述、答辯,參與立法、仲裁、談判等活動。其中,國際談判是雙邊或多邊利益主體產生利益沖突時所采取的、必要的問題解決手段,兼具政策性、專業性、技術性和策略性。國際談判以國際法為準則,以平等互利為原則,以調和利益沖突、達成雙邊或多邊協議、締結條約為目的。國際談判的具體形式涉及國際外事談判、國際貿易談判、國際商事談判、國際投資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確立國際法、締結國際條約等。在這些直接決定國家利益的國際場合,平等使用本國語言是維護本國利益的根本保障。
在國際事務中,語言是國家利益的守衛和保護者。在特定情景下,語言會產生效力,從而直接規定、確定本國和本國國民的利益。比如《國際人權法》,直接規定國際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狀態下所應享受的基本權利,包括兒童的基本權利;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2006年制定了《外交保護條款草案》,這一草案直接規定了國家主體在特定情勢下對他國國民行使外交保護的義務。這些國際條約,如果我們不能平等參與,并使用本國語言將其精準的確定下來,就很難保證我國以及我國公民在國際社會應有的權益。
現階段,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中國在國際舞臺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應積極維護中文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并充分保護其在國際事務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比如,在孫楊仲裁案中,中、外雙方在仲裁聽證過程中產生的語言溝通障礙是導致孫楊處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之一。再比如,中美貿易談判過程中,中方談判人員擲地有聲的語言表達以及我方精準的英文翻譯,準確、高效地傳達了我國在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上的堅定立場,維護了中美貿易博弈過程中我國的國家利益。
二、提高多語言談判能力,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是我國立足國際社會的根本,而具備多語言談判能力是我國參與國際生活的一種基本能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開辟了對外合作交流的新局面,與此同時我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也更加復雜多變。
“一帶一路”建設把“區域共同發展”作為團結相關國家的基礎和紐帶,以實現資源的互補、塑造良好的區域發展環境,這些區域合作均離不開國際談判。從“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上簽訂協議的國家來看,“一帶一路”的參與主體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64個沿線國家,開始借助法國、瑞士、荷蘭等傳統友好合作國家和阿拉伯聯盟、非洲聯盟等區域聯盟向其他的國家和區域擴展。國際談判是拓展并促進這些區域合作深入發展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在區域性雙邊或多邊合作組織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一帶一路”建設強調要“充分發揮現有雙邊機制和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這些雙邊機制包括聯委會、混委會、協委會、指導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等,多邊合作機制包括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此外,我國還將繼續發揮“沿線各國區域、次區域相關國際論壇、展會以及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博覽會、中國-俄羅斯博覽會等”諸多平臺的建設性作用。這些雙邊與多邊組織及其合作論壇、博覽會為多語言國際談判提供了碩大的國際舞臺。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我國同國際組織與國際機構的合作日益密切,合作領域不斷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峰會上,共有28個區域和國際組織機構與我國簽訂合作協議,合作領域涉及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國際援助和“一帶一路”合作框架等。在能源方面,我國將與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聯盟、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等國際機構聯合。在國際救助方面,我國將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難民署等聯合開展。這些合作都以多語言國際談判為基礎和前提,需要借助國際談判來落實和實施。
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內容日漸豐富,合作形式日趨多樣化。金融領域的深入合作和話語體系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兩個重點。此外,我國還提出了“一帶一路”文化建設的建設綱要,計劃圍繞文化機構與機制建設、文化項目建設、文化活動建設、文化平臺建設四個層面展開工作。文化建設的合作領域涉及演藝、電影、電視、廣播、音樂、動漫、游戲、游藝、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文化科技裝備、藝術品及授權產品等。這些不同主題、不同領域、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上的交流合作也需要借助國際談判來實現。
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復雜國際形勢也需要依托多語言談判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霸權主義橫行的當今社會,部分西方國家覬覦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和媒體工具,刻意選擇不友好的視角來報道、宣傳中國,愚昧本國民眾,欺騙國際社會。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國需要用語言來維護自己的國家權益,在不同國際場合正確行駛自己的國家權利、維護自己的國家形象。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自身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借助豐富的內容和多樣化的形式,宣傳中國、傳播中國,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gzslib202204021422三、培養多語言國際談判人才的對策建議
多語言國際談判人才需要具備如下能力:使用中文和外語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維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國家利益、解決國際問題為核心,抓住中外雙方或多方的利益訴求和契合點,組織、展開、贏取國際談判的能力;掌握國際組織的運作方法、運作規律及其話語體系;掌握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的不同情景和類型及其應對策略;充分掌握我國的話語體系,在國際交往中有力有節的保護我國權益、闡釋我國立場、塑造大國形象。
目前,我國現有語言人才培養存在一些瓶頸。我國的漢語言人才培養趨向于學術化,注重古漢語以及漢語言的語言學研究,外語語言人才培養集中在第二外語的基礎教學以及語言所在國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中文和外語教育對現有國際舞臺和國際形勢下的語言需求及其語言特征把握不明確,語言應用型人才相對匱乏,參與國際傳播的能力有限。在現有形勢下,我國應加強對國際組織、國際條約、國際談判等語言的研究,并以此為著眼點設計相應的教育、教學模式,培養使用漢語和外語處理國際事務、開展國際談判、簽署國際條約等方面的能力。
中國日益進入國際舞臺的中央,我國應重視國家語言能力建設和國家外語能力建設,以順應現有的國際發展形勢。在國家語言能力層面,在進一步全球推廣中文教育的基礎上,提升漢語在不同國際場合中的使用頻率和效度,進一步加強中文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力。與此同時,我國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外語語言能力,在深化全球通用語種教育的基礎上,豐富小語種建設和人才培養,重視不同國際場合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讓外語在保證溝通、交流的基礎上,成為對抗西方歪曲報道、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國際爭端和對抗、保護本國權益的強有力武器。
培養多語言國際談判人才須強化國際談判話語體系的研究與習得。在國際交往過程中,每種語言都要建立自己特有的話語體系。所謂話語體系,至少包括話語內容和話語特征兩個方面。話語內容是根本,主要是闡明本國在不同國際事務上的觀點、立場,話語內容會塑造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所展現的國家形象。話語特征是指,在不同國際場合使用本國話語時所體現出來的語言特征,比如陳述、肯定、渲染等不同功能類型語言的使用,話語特征能側面展現出一個國家的國家身份。只有深入了解、掌握國際談判的話語體系及其特征,才能發揮充分發揮語言在國際談判中的效用。
在現有體制下,多語言國際談判人才的培養需要:依托現有的高校資源,充分調動資源聚集地區的區域優勢,多學科交叉,更好的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學術團體的作用,研究、確立多語言國際談判人才的能力構成和素質標準,培養、儲備多語言國際談判人才;發揮外交戰線離退休人員優勢,成立國際組織、國際談判、國際話語體系教研團隊,同步開展多語言國際談判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充分發揮我國在國際交往方面優勢,打通多語言國際談判人才同國際組織和機構之間的壁壘,為多語言國際談判人才提供實習、實踐和從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