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惠
摘要:五育并舉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建立正確三觀,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策略。教師應該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幫助學生打造智慧課堂,能夠充分響應我國培育時代新人的教學理念。本文在此基礎之上,以小學語文為切入點,分析傳統課堂的不足之處,結合五育并舉的精髓理念,對語文教學進行實踐與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乃至綜合水平的提高,給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五育并舉;德育;小學語文;智慧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五育之間互相滲透,不可分割,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應該充分利用語文相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與創造力,強化學生對于語文素養的掌握能力,能夠打破傳統課堂關于教材、講授方式、地域等諸多局限,讓課程充滿新鮮感、趣味性與活力,以此強化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讓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高完整性的自由與和諧發展。
一、傳統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局限性
1、教材輸出形式單一,課堂效率不高
傳統語文課堂教師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往往只根據課本內容讓學生讀課文,生硬的理解或者死記硬背,很多生動有趣的內容都以“做任務”的形式讓學生被動接受,學生無法在此過程之中鍛煉自主能力,也不能夠對語文產生興趣和熱愛。教師在單純的輸出時,則往往忽視知識的來源和應用,學生在枯燥的背誦之中,對于很多內容不求甚解,長此以往會產生應付了事的心理,也不能夠把語文和其他學科聯合起來。
2、一刀切不尊重學生差異性
傳統語文課堂很多老師只注重應試教育,無論是教學還是布置作業時,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用統一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不能夠很好的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這對于很多接受能力慢的學生會造成很大壓力,不利于響應我國雙檢政策的號召。學生逐漸會缺乏自信,甚至對于語文課堂產生排斥和抵觸的心理,不能夠為以后的長遠發展做好鋪墊。學生的學習成果良莠不齊,完成作業的情況也參差不齊,教師亦無法根據學生反饋出來的成果,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教學方案。
3、學生之間缺乏合作意識
傳統課堂當中,學生的合作意識不強,不能夠進行集思廣益,優勢互補,學生無法產生良性競爭意識,從而變得越發消極懈怠。班級無法打造出核心凝聚力,學習氛圍松散。學生之間的交際能力得不到提高,無法對以后的發展起到幫助作用,學生無法適應群體生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缺乏友好體現。
二、新時代“五育并舉”教學策略的價值體現
在新時期,打造五育并舉之下的智慧課堂,其核心在于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能夠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能夠讓學生比以往更加靈活的去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能夠利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之中的困難。在聽、說、讀、寫方面,更容易形成“一體化”的學習方法,能夠在語言和文字方面掌握的更加牢固。
學生能建立起學科自信,不再排斥語文,能夠認真完成老師所布置的各項任務,也能夠更加配合教師所安排的各種教學活動。在學習過程之中不會產生壓力和焦慮,也能夠擺脫惰性心理,擺脫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依賴,把大量繁瑣的內容轉化成有趣的特色活動,讓學習方式從單一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學生的綜合能力會得到提升,會更加適應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需求。
五育涵蓋著更加充實、更為全面的教學因素,教學形式要比以前更加靈活,也就意味著學生能夠通過新鮮有趣的課堂活動建立起團結意識,對于社交能夠擁有更大的體會,互相之間協同合作,共同取得進步,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教師能夠根據活化的學習成果,對于學生制定出更加科學的管理方案,能夠幫助學生打造更良好的學習環境,為教學方案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與新鮮感。
三、“五育并舉”落實到實際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1、做好課前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
想要充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必須要制定好學習目標和課前引導,充分的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環節聯合起來,能夠讓學生自然合理的進行過渡,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各種豐富的教學資源,篩選出和主題相關的健康內容。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播放圖片、視頻、影音等相關資料。教師也可以設置問題和懸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知識,能夠極大程度的提高獨立自主的能力。充分建立起學科自信,更能夠將知識自如地運用起來。
2、設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配合
五育并舉應該注重學生的“聯動”學習,在合作與互動之中實現共贏發展。應該建立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能夠代替傳統枯燥乏味的純輸出形式,讓大家能夠擁有參與感,采取“沉浸式”體驗的方式,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對于課本上的內容進行還原,學生在表演話劇、舞臺劇的過程之中,通過對于不同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臺詞進行掌握,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創造能力、表現力和表演能力等等。學生可以身臨其境的對于人物擁有更好的感知,能夠對于文中的情感表達理解的更加深刻,對于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加入木三分。這對于學生在今后的自主創作當中也能起到很好的培育作用。學生也會更能夠通過語文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體會到語文的實用性。比如在背古詩詞時,可以采用“飛花令”的方式讓學生互相接古詩,無形之中強化了學生的知識儲備,
3、設置小組比賽,強化學生參與感
小組合作能夠強化學生的溝通能力,為學生融入社會做好鋪墊。符合新時代的育人理念,也符合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同的小組有利于讓學生們自發性的明確分工,互相配合,能夠紛紛主動參與到活動當中,集思廣益,有利于幫助整體的實踐成果更加高效、高質量的完成。比如在語文研學課程方案當中,讓學生采取小組對抗的形式,把收集到的描寫秋景的經典詩文進行朗讀,在此過程之中,能夠充分地融合多學科的內容,把文學、美術、音體等結合起來。還可以舉辦小組合作節目比賽,學生組成團體參演舞臺劇等,強化學生表現能力。
4、采取戶外探索,放松學生心身
比如在進行語文課文進行美景欣賞時,讓學生去附近的實地親身體驗,感受大自然的風景,感受四季變遷,花鳥魚蟲。或者去附近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參觀游覽。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之中,還能夠了解歷史,了解自然科學等等,有助于幫助學生打造多學科互聯,共同發展的學習體系。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注意力,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最后達到強化自己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目的。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之中能夠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
5、建立獎勵機制,提升學生進取心
正確合理的激勵機制和獎勵機制作為實踐教學的收尾工作,需要教師掌握合理的方式。可以通過比賽的形式進行小組評比,選出小組優秀的代表作品或者評選出在整個實踐過程中表現突出優異的人。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好的實踐體驗和價值體現,有助于學生養成更加積極主動的自主意識。獎勵機制可以是具有實在意義的物質獎勵,更多的也可以是教師的贊賞和鼓勵。學生在成長階段很容易展現出自己的表現欲望,甚至是爭強好勝的心理,而教師需要合理的把控這一點,能夠讓學生多余的精力用到正確的地方。
與此同時,小組比賽能夠很好的幫助教師進行教學成果的檢驗和評價,與之對應的獎勵機制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獲得滿足,有助于學生更加的期待各種學習活動,能夠通過活動自發性的學到更多的知識,源源不斷的提升自己。正確的獎勵機制還能夠幫助學生之間樹立榜樣性的力量,能夠形成“先帶后”,補齊互相之間的短板,促進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學生在成長和發展階段需要榜樣,這種榜樣不單單體現在教師身上,更應該體現在學生群體當中。擁有需要學習的對象,更有助于學生形成良性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進取心。爭取各方面的能力不斷得到強化,持續保持一個好學進取的狀態。更好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進行補充和完善,實現長期的發展和長久的進步。
總結
實現五育并舉之下的語文教學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和學生做好配合,持續堅持,打好持久戰,需要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方法提出更高質量的要求。并且能夠隨時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進行教學方式的更新。在語文教學方面,能夠充分的利用到地域特色和周邊地區所能利用的教學資源,帶給學生更多的可能性。強化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知識儲備和靈感來源,教師也需要隨時對自己的教學方案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活力,能夠讓課堂的教學質量越來越高,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桑新民.對“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關系的哲學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1991(6):159-166.
[2]“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教育研究,2006(2):3-10.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1)[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59-160.
[4]樓昔勇.德智體美一盤棋——美育與其它各育之關系探討[]].汕頭大學學報
[5]潘懋元,試論素質教育[].教育評論,1997(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