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姍姍 王謙
摘要:隨著我國文化教育要求的不斷提升,學生文化意識的不斷成長,書法教育在高等教育活動中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關注。除去自身所包含的文化性、傳統性特點之外,書法的“修身養性”功能已然成為其備受學生關注的重要因素。不難發現,書法教育強調對學生“內在素質”的開發,是促使學生在思想上、精神上作出改變的有效手段。而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思想教育與政治信仰教育也被率先提上日程。圍繞課程思政與學校書法教育的有關要求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將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的達成提供實踐支持。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書法教育;融合;策略
1、書法教育課程思政現狀
書法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作為藝術專業的專業課,另一類作為教育類的公共課。前者側重于“精英式”培養,教育目的在于培養書法理論人才、書法創作人才,并與社會需求對接。對于大多數高校書法專業的老師來講,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是按照教學大綱而進行,很少一部分老師會在教學的過程中滲入思政化的內容,甚至在教學中毫無思想政治內容的滲透。后者是公共課的一部分,主要以“三筆字”的書寫技能為主,課程思政的顯性功能均不凸顯,就會在整體性的運行中出現短板:大學教育的職能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超脫性的知識,如劉強《中國高校通識教育價值理念與實踐邏輯的有效建構》中所提到的,“批判意識、創新思維、公民素養等,甚至它們遠比那些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書本知識更為重要和珍貴”。從學生參與的角度來看,書法專業的人才畢業后就業率很低,導致往屆未就業的學生積壓問題。學生壓力大,對于課程思政的內容絲毫不感興趣,且有叛逆心理。同時,書法教育的成功標準以學生的書法作品進入書協、進入市場為評價指標,導致了學生學習書法的浮躁心理,形成了生態惡化的現象。在這一理念中過于強調書法專業的培養目的,過于功利化會對大學生的心智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思想、情感、意志、品質等。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不斷地遮蔽,導致書法教育思政場域的脫節。
2、書法教育課程思政落實策略
2.1、解讀書法魅力,嘗試融合課程思政
學生對于高校書法教育活動抱有一定的學習熱情,但在課程思政理念進入到書法教育活動當中之后,這種熱情便被消磨殆盡。究其原因,教師在嘗試融合課程思政理念與書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手法過于僵硬,其一味地向學生強調“你要學什么”“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才”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教師所提出的學習任務嚴重破壞。要讓課程思政與高校書法教育活動“和平相處”,打開高校書法教育活動的新思路,就必須在不影響書法教育的文化價值的情況下落實課程思政理念。
教師可從書法教育中的文化結構入手,依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將課程思政理念體現出來,依舊保留書法教育的主體位置,將課程思政作為一種補充材料帶入到書法教育活動當中。在教學環節,可結合書法藝術、書法創作特點對學生進行教育。以草書的學習為例,學生認為,草書就是“亂涂亂畫”的書寫方式,但對于書法教育活動來說,草書中的每一個筆畫、每一個文字都經得起推敲,其屬于“文字藝術”,而不是學生眼中的潦草涂鴉。如果將草書看做一個人,則這個人應該表現出這樣的品貌:狂妄不羈,我行我素,不拘小節,但在大事上雷厲風行,勇于擔當。將書法中的藝術延伸到人生的現實哲理當中,讓學生在接受書法教育的過程中回答“成為什么樣的人才”“如何成為人才”的核心問題。針對課程思政的有關要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這樣的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特別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點人群”,闡明了課程思政對于下一代的影響。對于心志不堅的大學生來說,外來因素的過度干預很容易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強調書法教育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建立完善的教育服務模式,才能讓相關教學工作的落實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2.2、貫徹思想教育,嘗試應用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既然是在立德樹人的有關要求下衍生而來的教育指導思想,在落實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高校與教師必須對書法教育活動的文化價值、教育功能投入更多的重視,以文化為切入點,以“思政”為教育指導理論,讓教學活動在學生指導與教育活動中發揮作用。在新時期下,課程思政正在與書法教育活動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但如何讓課程思政在完善書法教育體系的同時不破壞學生的熱情,這是教師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高校與教師應結合課程思政的有關要求建立全新的書法教學指導模式,讓書法教學活動在課程思政理論的引導下發揮作用,建立更為完善、科學的教育體系。課程思政理念將思想教育、政治信仰教育等教育活動提上了日程,書法教育活動則依靠自身的文化性特點補充教育內容,二者互相搭配,共同構建了書法教育的全新模式。高校應對“立德樹人”思想和課程思政理論進行深度挖掘,結合書法教育活動的育人功能開發教學活動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要從文人風骨、民族精神、文化意識等角度入手,幫助學生在理解書法文化的同時形成愛國主義思想與民族精神,在思想層次構建課程思政理論的基本模式。這一環節,應該強調“精神內涵”對于教學活動的集中影響,如書法家的民族氣節,楷書大師顏真卿面對叛軍寧死不屈,從容就義,感受“字如其人”的真正含義,感受書法故事背后的民族氣節;柳公權一生奉行“文臣死諫武將死戰”,作為小吏尚且為國家大事獻計獻策,其“柳體”正是他剛正不阿的體現。將書法與人物聯系起來,將人物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以此來打開高校書法教育活動的新思路。在“書法”“課程思政”兩大元素下梳理當前的教學任務,將“立德樹人”的教育職責牢記在心,讓書法教育在課程思政背景下不斷發揮作用。
結束語
書法教育活動的開展為高等人才提供了學習民族文化、調養個人心境的機會,但面對課程思政下的全新教育要求,書法教育活動需要解決如何與課程思政結合、如何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的重點難題。從活動、文化與情感等元素入手,開發書法教育新模式,讓書法、課程思政共同發揮育人功能,將打開書法教育活動的發展新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文軍.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書法教育的思考[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06):143+145.
[2]賴豐.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書法課程育人的教學改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21.DOI:10.27316/d.cnki. gswyu.2021.
00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