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伙群
摘要:新時代的課程標準對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生物作為與健康知識存在直接關聯的學科,在其課堂中滲透健康教育更是題中應有之義。本文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健康教育進行了思考,總結出了三種實現路徑,一是緊扣教學內容,聯系實際生活;二是調整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方式;三是組織實踐活動,豐富教育途徑。
關鍵詞:高中生物;健康教育;課程改革
一、緊扣教學內容,聯系實際生活
教師在進行高中生物授課時應注意將健康教育知識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健康教育的滲透緊扣課本知識而進行,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合理補充健康生活的科普知識,避免顧此失彼,從而帶領學生既掌握課本內容,奠定學習基礎,又了解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習慣。如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細胞中的無機物”一節中,會涉及到細胞中水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先講述課本基本內容,分析水在細胞中的比例和功能,當學生對于人體中的水的重要性有一定了解后,再擴展到人體中的水平衡問題,說明人體缺水所產生的危害,進而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當講授細胞中的無機鹽的相關知識時,也要先引導學生掌握無機鹽在人體中發揮作用的各種原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無機鹽對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再向學生說明平衡飲食的重要性,提醒學生合理攝入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餐更分,也可以通過科普缺乏無機鹽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各種危害,讓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到營養均衡的重要性,建立起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見,高中生物的學習內容是進行健康教育的知識基礎,教師要在學生掌握生物知識的前提下合理地將授課內容擴展到與之相關的健康教育領域,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掌握健康知識,取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成果。
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教育、課堂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倡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深入理解學科理念,并運用課堂知識指導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善于發現學生生活中的健康隱患,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指點,將健康教育與生活習慣的培養統一起來。如在講解蛋白質的有關內容時,可以從許多學生不愛吃早餐的生活實際入手,將蛋白質的合理攝入與按時吃早餐的良好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掌握生物學原理的基礎上,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早餐的重要性,再趁機呼吁學生養成良好的早餐習慣,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聯系生活實際,還能加深學生對于生物學知識的體驗,認識到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加深對課本內容的把握,從而更好的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二、調整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方式
教師在高中生物課堂中進行健康教育滲透時,要注意使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將健康知識靈活地嵌入課堂教學中,避免生硬的灌輸和說教。有代表性的教學策略主要有二:一是問題引導式教學,教師通過設計問題形成情景,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思考,由淺入深地把握問題關鍵,發掘問題本質,不僅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育效果,還能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思維。如教師在進行脂肪與蛋白質相關知識的授課時,可以先聯系生活提出問題:近年來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發病率逐漸增高,這些病癥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帶領學生進行糖類脂類代謝的相關學習后,學生便可輕松解釋原因:營養物質的過度堆積會造成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概率也會隨之提高。這時教師再提出問題:如何避免過度肥胖呢?學生經過討論和歸納,可以總結出健康飲食、加強鍛煉等注意事項,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既能發散思維,主動思考并了解相關知識,又能認識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二是自主探究式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講解、學生接受的單線灌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缺少課堂參與感,老師也難以及時得到課堂反饋。因此,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之中。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因此更要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自主性參與、自主探究。如在學習“細胞的癌變”一節時,可提前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生活中的致癌因子有哪些,并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分享。隨后帶領學生學習癌變的發生機制和癌細胞特征,并隨時與學生互動,隨后組織小組討論,探究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習慣可能引起癌癥,最后還可布置課下任務,讓學生思考如何正確對待這一疾病,從而使學生形成對這一疾病的科學認識,了解癌癥的防治方法,展望癌癥的治療前景,引導其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這一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提高學生關注自身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的意識。
三、組織實踐活動,豐富教育途徑
生物課中的各種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體驗和感受生命世界,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對已有知識的運用和鞏固。生物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組織一系列實踐調查活動,如開展中學生肥胖人數的調查報告,通過數據統計了解在校學生的肥胖情況,了解他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分析肥胖成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建議。類似的還可進行中學生吃零食情況的調查、中學生熬夜情況調查等。學生通過資料收集、問卷調查、數據分析、交流匯報等實踐活動,能夠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也能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習興趣。經過實際調查,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當前學生群體所存在的健康問題,反思自身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從而提高健康生活的意識,提高身體素質,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健康是學生展開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也是實現全面發展的前提。生物學作為滲透健康教育的重要學科陣地,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科優勢,擔負起健康教育的重任。這也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樹立健康教育的觀念,還要積極改良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另外,健康教育也要突破課堂時間的局限,教師可以利用觀察和糾正學生的不良生活習慣、開展疾病預防的主題演講、為學生推薦相關健康書籍等措施進一步推進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蔣桂林.淺談高中生物學在健康教育中的優勢與責任[J].中學生物學,2021,37(09):65-66.
[2]方明. 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初宏. 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營養健康教育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