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楠
摘要: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初三階段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課堂常缺乏吸引學生學習的動力,隨著內容難度的提升,學生學習感到吃力因而喪失學習興趣和信心。教師的教學開展也由于得不到學生的配合降低成功感。教師的教學開展受限,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現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己經是教育界十分重視的話題,而在教學中如何落實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眾多化學教師函需研究的重要命題。文章將探討初中化學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關鍵詞:初中;化學;核心素養;培育策略
前言:核心素養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作為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必然也不能忽視“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學生身心成長和智力水平的提升,化學核心素養的要求隨之提高,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有著長遠的發展性和可擴展性。
一、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前提
核心素養,即為對于個人的素質培養進行非全面性培養發展,而是選擇其中較為重要的素質培養作為重要培育對象,繼而對其進行側重教學,最重實現其個人部分素養極為突出,成為某方面的高素質人才。當然,對于初中學生進行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便需要教師明確初中學生化學核心素養之中哪些對其之后的學習與成長產生有極為重要作用,對于初中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著重培養才能促使其成為社會發展需求人才,才能迎合市場需求,是教師對初中學生化學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進行核心素養培育發展的重中之重。新課程改革之中對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開展側重點有了明確要求,促使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推動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繼而實現終身學習目的[1]。而面對本身就多為理論與公式的化學課程教學,教師該如何提升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興趣,使其投身于化學學習之中去實現自主性學習,則是困擾諸多初中化學教師課程開展的重要難題,也是阻礙新課改推行與落實的巨大阻力。想要實現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其成為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人才,這就需要初中教師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在化學教學活動開展中積極采用科學先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多元化體驗教學、實驗性探究教學等,借助于對初中學生的正確積極引導,促使其將化學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成長為社會發展實用型人才的同時且趨向于可持續學習與發展。
二、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策略
1.豐富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要活躍課堂氛圍,全靠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生活動。合理有效的學生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還能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啟迪思維,感受化學探究的意義。好的學生活動,能夠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較抽象的內容,學生靠想象去理解容易造成理解不到位知識點混淆的情況。如《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一課,按照課本,學生很難直觀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掌握配平。可將學生分組,用多色圓球來代替原子,讓學生自己拼湊去配平化學方程式。在《物質構成的奧秘》一章,可以多次利用圓球讓學生感受分子、原子、離子之間的區別和轉換[1]。將抽象內容具象化,便利了教師的教學,也使學生學起來更輕松易懂。
雖然課本沒有設計教師或學生實驗,但教師也可通過對教材的解讀,創設實驗,使原本沒有實驗的內容“起死回生”。如《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一課,關于氣體和沉淀符號的使用,課本用了兩段內容講解用法。設置幾組簡單的涉及氣體和沉淀的學生實驗,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和認識兩種符號。還可將不能做的實驗通過視頻的方式讓學生觀看學習,例如工業煉鐵,這個實驗不能在課堂或者實驗室完成,學生觀看實驗視頻,能清晰地認識高爐煉鐵原理。
課堂中最常用的學生活動為小組活動。課堂討論時,組內成員之間協同合作,在交流中分享思路,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解決問題。完成課堂練習時,小組成員之間可相互批閱,節約課堂時間,同時在評閱中學習不同的解題方法。
2.強化學生化學思維的培育
初中學生的天性會使其對于化學理論知識與實驗公式學習產生一定程度抵觸與抗拒,同時長時間的學習枯燥乏味化學知識內容亦會讓學生對化學課堂學習開展產生重要影響,鑒于此,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思維化培養,即為積極引導學生對枯燥、深奧的理論知識與實驗公式進行具象化認知。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情景式課堂創設,促使學生在一個氛圍良好的教學課堂中開展一場有趣的化學探究實驗。例如初中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于《燃燒與滅火》課時教學開展時,化學教師便可以在相關的實驗開展前對學生進行提問,令學生保留疑問投入到相關實驗的展開中。教師選取不同的燃燒材料火柴、蠟燭以及木條,將其置于真空燒杯之中,對學生提問不同的燃燒材料燃燒時間是否會具有一致性?若是不一致,那么同學們認為那種燃燒材料在真空燒杯中燃燒時間最短與最長呢?對學生進行疑問的提出,繼而令其產生思考,最終具體的實驗展開中令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學生擁有化學思維,可以推動其化學實驗動手能力的加強,促使其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最終使其趨向于可持續發展。教師借助于化學實驗開展前對學生進行思維方面的開拓,推學生逐漸擁有發散性思維,對其化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動手能力所產生助益可謂巨大。
3.注重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不是單一地從知識講授中培養,也可以通過學生體驗活動、教師創設的情景去培養[2]。好的情境創設,能夠將學生迅速帶入課堂,跟隨老師的思路全心投入學習。
如《分子和原子》一課,可以利用許多生活情景去解決分析微粒特性問題。聞到花香、晾曬衣物等體現分子的運動,也可以反過來學完分子運動后由學生來舉例說明實際生活中體現分子特性的例子,如水銀溫度計原理、氣體被壓縮等,讓學生充分投入到課堂中,同時感受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如溶解度曲線的應用,難度大且沒有實驗,教師只對著溶解度曲線圖直接講,學生難理解且容易造成知識混淆。可利用一個生活情景,將溶解度曲線的學習設能計成探秘“冬天撈堿、夏天曬鹽”的實際情景,學生在此情景中展開探秘,就握結晶方法的選擇。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初中化學課堂,促使師生雙方轉變教與學的態度,營造良好積極的教學氛圍;制定明確的目標,使師生的教與學方向明確;明確版塊內容、有效梳理知識框架、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豐富教學中的學生活動、合理使用導學案輔助教學,通過以上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化學知識網絡,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敏.略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魅力中國,2020(26):75.
[2]鄭文其.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1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