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婷婷
摘要:挫折是每一位學生在成長中都需要面對的,也是培養更加優質人才的必經之路。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青少年的身心都處于逐漸成熟的階段,并且有家庭和學校的保護,社會經驗不夠豐富,抗挫折能力低,導致面對問題和困難時,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給學生們的成長造成消極負面的影響。因此,對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中職教育;班級管理;抗挫折能力
一、引言
中職階段的學生大多處于14-17歲的階段,正是青少年發展的最好階段,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中不能忽視對其抗挫折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國家越來越注重培養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據調查青少年出現事故原因中,有高達70%都是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偏低所導致的偏激行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對中職階段的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是由于中考成績不理想,不得已才進入中職校園。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自卑感,并且多數學生在畢業后會選擇直接進入社會,這更需要學校和教師加強對其抗挫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的益處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都經歷了考試的失敗,會感受到來自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學生們的好勝心會更強,并且更渴望成功。但由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還處于青少年時期,其各方面的能力都處于不成熟、不穩定的階段,沒有足夠的抗挫折經驗,不具備完整的抗挫折能力。而在中職教育中,對學生們進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能有效提升學生們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們正視挫折和困難,強化學生們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們在面對問題時能更加成熟。同時,讓學生們的意志力、忍耐力、承受力、克服力都得到了良好的培養,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們克服挫折的決心,有效培養學生們的抗挫折能力,讓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更好地面對挫折,解決問題[1]。
三、中職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抗挫能力的實踐
(一)樹立正確面對挫折的意識
在中職班級管理工作中,要想有效培養學生們的抗挫折能力,首要的是樹立學生們的正確面對挫折的意識,讓學生們正視挫折。教師需要讓學生們知道,每一個人的成長路上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和挫折,并且每一件事情都有解決的辦法,家長、教師、同學都會在背后幫助和支持。鼓勵學生們勇于面對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失敗和困難都只是暫時的,抱有積極的態度面對和解決挫折,才能使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更加美好和順利。最重要的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在珍惜生命的前提下,才能與挫折和困難作斗爭,樹立正確面對挫折的意識,有效提升學生們的抗挫折能力。
(二)鼓勵提升專業能力,增強意志
抗挫折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外在的經驗積累,還需要充實自身能力,增強抗挫折能力的核心基礎。在教師對學生們進行抗挫折能力培養時,還應當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提升學生們的專業能力,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下,國家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技術型人才,中職學生們在社會中有著巨大的作用。在學習中發掘學生們不同方面的潛能,鼓勵學生們提升專業知識,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內涵,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對自己的自信。這樣不僅讓學生們對未來充滿希望,更好地幫助學生們樹立人生目標,讓學生們朝著目標鼓勵奔跑,還能有效增強學生們的意志力,讓學生們在未來更加的適應社會,促進抗挫折能力的有效培養。
(三)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
要想使中職階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對學生們進行適當的抗挫折教育,讓學生們在實踐中積攢經驗,使學生們在未來更好地面對和解決挫折。中職教師可以在班級管理中,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們進行“野外拉練”活動,讓學生們通過實際感受鍛煉學生們的毅力,讓學生們在面對挫折時能更好地堅持。
教師還能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們參觀體驗,讓學生們前往“消防隊”、“武警隊”等一線工作者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們感受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讓學生們明白自己所面對的挫折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小部分,世界上有更多的人會面對難以承受的挫折,但他們都能積極面對和解決,自己照樣也可以解決和面對。讓學生們進行實際挫折鍛煉,以及對榜樣的學習,增強學生們克服挫折的決心和自信心,鼓勵學生做挫折的主人,更好地讓自身的心理能力得到培養,更能讓學生們積極面對挫折,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結語:中職階段的教育中,對學生們的抗挫折能力不容忽視,抗挫折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家庭的責任,還是學校和教師義務。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時,要注重學生們的心理健康,不僅培養學生們的知識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就是培養的重點,讓學生們獲得抗挫折能力,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積極正確的面對挫折,有效解決挫折,讓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得到更好的發展[2]。
參考文獻:
[1]孫慶芳.笑看挫折,自強不息——淺談如何增強中職生抗挫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7):47.
[2]范健波,中職校班主任如何提升學生抗挫力[期刊論文上]]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