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
摘要:古詩詞教學需要借助多元視覺表達和傳播介質來豐盈學生多重感官體驗。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學輔助手段,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能夠讓課堂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詩意。本文基于小學古詩詞教學現狀,探索信息技術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關鍵詞:信息技術;古詩文;小學語文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古代詩歌語言精練,意境優美,寓意深邃,極具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無法感受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等,所以古詩詞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隨著學校信息設備的普及,將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有機地整合,增加了直觀感受,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加深了對古詩詞的學習理解,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小學古詩詞教學現狀
(一)對于誦讀缺少重視和引導,忽視了誦讀的重要價值
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來說,誦讀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高遠的意境,如果不進行誦讀,學生很難真正體會和感受。但是現在一部分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缺乏對于誦讀的重視,雖然也會安排學生進行誦讀,但是誦讀的頻率較低,多數是利用早讀時間或者是古詩詞學習時要求學生誦讀,之后便不做強制要求。而且很多學生在誦讀時并沒有深入古詩詞中,朗誦得毫無情感,甚至斷句都斷不好,這完全不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感悟和品味。
(二)過于強調對知識點的學習,未能意識到情境營造的重要性
部分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當中,采取的是現代文的教學方式,未能讓學生領會古詩詞當中所蘊含的詩情畫意和雋永意境。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所采取的方式是平鋪直敘的,未能營造出古詩詞教學的情境,只關注知識點的傳授,這樣一來,學生只能生硬地理解和機械地記憶古詩詞知識,根本無法在情感層面對古詩詞當中的情感產生共鳴。
(三)過度剖析單獨的詞句,未能重視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整體的感悟
古詩詞當中有很多朗朗上口、膾炙人口的名句。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時,通常逐字逐句地進行講解,而且相當一部分教師會對古詩詞當中的一些名句加以深度解讀,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對這些名句形成深刻的認識,不過也因為教師未能引導學生對一篇古詩詞形成整體的、完整的感悟,導致學生無法真正把握好詩詞的思想內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融合策略
(一)巧用課件,導入新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前準備階段,如果能精心準備一個與課文內容非常契合的音畫皆美的課件,不但能使學生很快安靜下來,而且能很快進入學習的情境。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圖片、音樂配合渲染法。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敕勒歌》時,教師播放德德瑪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大屏幕出現這樣的畫面:藍藍的天,白白的云,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草原,在微風的吹拂下,一群群牛羊正在悠閑地吃草……悠揚的歌曲,美麗的景色,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順利進入教學情境。
其次,教師可以運用動畫導入法。在學習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時,教師播放了一段這樣的視頻:兩只可愛的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唱,一行行白鷺排著整齊的隊伍,一齊飛向蔚藍的天空。學生看入迷了,教師隨即揭示課題,水到渠成。
(二)配樂朗讀,融情于詩
古詩詞一直以來與音樂關系緊密,其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極具韻律美、音樂美和節奏美,讀起來朗朗上口,這也使得古詩詞具有極強的審美特性。為了幫助小學生深入挖掘和全面把握古詩詞中的審美元素,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配樂詩朗誦,在引發學生共鳴的同時,使其能夠結合音樂對詩歌的意境及思想感情進行深入體會,進一步感悟古詩的音韻與節奏之美。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筆者在帶領學生進行古詩誦讀時,借助音頻設備配上節奏舒緩、旋律低沉的《離別曲》,在音樂的烘托下,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能夠感受到好友離別時的情深義重。筆者還對學生的誦讀進行了錄音,引導學生與標準錄音進行比對,尋找差距,從而能夠做到有針對性地改善,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古詩誦讀與學習興趣。最后,筆者積極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與好朋友分別的真實經驗,將真實情感代入古詩詞中重新進行誦讀,以加深學生的體會。
(三)借助視頻,領會意境
古詩詞語言凝練、含蓄,意境深遠,加之年代久遠,古人用詞造句、韻律格式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小學生理解起來難免有困難。而多媒體課件以其圖文并茂、音畫兼具的特點,能將抽象的古詩詞轉變成直觀形象、有聲有色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白居易的《暮江吟》時,學生對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很難理解,這時可播放這樣一段視頻,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所描繪的意境: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斜照在江水之上。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上面滾動。“半江瑟瑟半江紅”描繪了夕陽照射下的江水色彩不斷變化的動態畫面,寄寓了作者的喜悅之情。學生借助視頻比較直觀地理解了詩歌的意境,進而理解了作者離開朝廷后頓感輕松愜意的心情。
(四)活用微課,釋疑解難
微課其實就是教學短視頻,它有別于幻燈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適當插入微課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學習二年級上冊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有些學生會望文生義,錯誤地把第一句理解為“在陽光的照射下香爐生起紫色煙霧”,其實,這里的“香爐”不是燒香的“香爐”,而是“香爐峰”。香爐峰,在江西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云煙而得名。
在微課中同時展示現實中香爐峰在日光照射下的情景,使學生產生想象和聯想,領會這句詩描繪的美麗圖景,加深對這句詩的理解。
三、結語
總之,教師在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古詩詞教學時,需要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具體古詩詞內容。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小學生對古詩詞學習保持較高熱情,并借助信息技術深入把握古詩詞基本內容及其意境情感,進一步感受我國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鄧春元.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著色配聲"[J].基礎教育論壇, 2021(24):2.
[2]譚潔瑜.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與信息技術課程融合研究[J].東西南北:教育, 2021(5):1.
[3]徐中英.應用信息技術微課教學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研究[J].進展:教學與科研, 2021(5):2.
*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文吟誦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課題名稱)”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HNETR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