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萍
摘要: 寓言篇幅短小,語言精煉,但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智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就構建了自身的道德體系。但目前小學語文寓言教學在課堂上往往只注重于理論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使得寓言中的德育熏陶就有所削弱。本文以《揠苗助長》為例,對低段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的德育進行一定的思考,使寓言教學在語文學科德育中體現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小學低段;寓言;德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一、語文· VS ·德育
語文課堂是師生心靈的棲息地,它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孩子某個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會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從而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最總沉積下來,變成人最深層又最基本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因此也決定了語文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小學從低段開始就慢慢出現了寓言故事,其教材在選編時必然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來培養低段孩子的某一品質。但目前小學低段語文寓言在課堂上只重視語文要素的學習和德育的理論灌輸,往往忽視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使“寓言”的德育功能不能正常發揮。
二、于“無聲”處釋放德育魅力
我們的知識的獲得分為兩種:一種是從社會實際、生產生活中獲得;一種是從別人或書本獲得的。而低年級的孩子,因為社會經驗和知識有限,很多詞語他們不能很好的理解,這勢必會影響對課文的理解。所以如何讓學生有效的識字和理解詞語是理解寓言寓意的首要任務。在這一課中,主要是依靠學生的直接經驗來引導他們理解較難的詞語。課標指出,語文學習應時刻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生活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通過讓學生回憶自己拔草的感受,利用他們原有的經驗來體會勞動的辛苦,初步對“筋疲力盡”有了一個印象。再讓他們演一演,就更進一步地加深了他們對于“筋疲力盡”這個詞語的感受。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同時,低段的孩子因為本身注意力的集中時間較短,很難長時間的用講授知識的方式來學習,所以用他們真實生活中的體驗來拉近他們與課本之間的距離;用演一演,誰是小表演家等教學形式來活躍課堂氣氛,更能讓他們愛上課堂,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再是簡單的教師教,學生學。新課標強調教學時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在教學中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讓教師和學生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但在實際的低段語文寓言的寓意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孩子的接受效果,往往導致直接的理論灌輸,給出“說教式”寓意。只是僵硬的“給”,讓學生“被動”的“得”,而忽視了學生自身主觀上的情感體驗,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感情流露。所以,在這一課中,我較注重通過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寓意,讓他們在相互討論交流中來理解這篇寓言中的寓意。
(三)用“課外拓展”來浸染
每則寓言都有一個道理,當我們挖掘到了這個道理后應該舉一反三,把習得的知識進行拓展,讓寓言的寓意再次得到鞏固,從而擴大寓言在德育中的影響,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低段的孩子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比較較弱,需要我們多次的強化。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鞏固本節課的德育道理,并且讓學生喜歡閱讀寓言,我主要采取的是進行課外閱讀的拓展。挑了另一首寓言《殺雞取卵》。《揠苗助長》和《殺雞取卵》的寓意都為不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一味的急于求成反而會得不償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一個課外拓展,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行從文字中感受寓言中蘊含著的寓意,從而達到再次鞏固《揠苗助長》這則寓言的寓意的目的,知道這個道理,讓這則寓言的寓意深深的烙在他們的心中。并且在他們將來的學習、生活中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用另一則寓言來鞏固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孩子愛讀寓言。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四)用“課后作業”來鞏固
課后習題其實有時候往往會被我們忽略,我們覺得上課很重要,絞盡腦汁把心思花在設計自己的教案上,打磨自己的教學語言上。而其實,課后練習十分重要,同樣不能輕易被忽視。它可以鞏固學生剛剛學過的知識,同時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課堂的延續。所以,最后,我還會用課后習題來鞏固本課的教學,從而再次鞏固本課的德育道理。首先是對“揠苗助長”“筋疲力盡”兩個詞語的理解和造句。在前面的教學之后,讓孩子再來理解這兩個詞語就相對而言容易多了,同時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定會對剛剛上課的場景進行回顧。第二題是課文內容的填空,主要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幾個關鍵詞的填寫,牢牢地抓住了這則寓言的主題。第三題是開放性的習題,讓孩子學以致用,不僅僅是從書本故事里去找《揠苗助長》的人,而是跨出課本去現實中找,現實中的事與物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通過這三個題目,很好的鎖住了學生本課所學的知識,讓《揠苗助長》的寓意深深的記在每位小朋友的心中,從而也就完成了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教學的目標。
三、反思與感悟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立足于課堂,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學科德育的主渠道。而在低段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如何在課堂中滲透德育就變得尤為重要。而寓言這種文體,它本身就蘊含著一定的德育思想。那重點就在于如何讓寓言中的寓意最大程度的讓學生接受,并且是讓學生能快樂的、輕松的吸收。所以在《揠苗助長》中,我主要就是抓住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比較直觀的把一些較難理解的詞語先“消滅”掉;然后教師再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合作與探索中前進,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德育的熏陶。而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完這一篇寓言后,對這則寓言的寓意有自己的理解,而并非是教師給的一個“定式”的寓意。
但無論是何種方式來提升我們學科中的德育,我們都應該站在課堂角度思考,站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上來思考,以最終實現以課程來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于立國.“學科德育”視域下的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案例研究——以《范進中舉》課堂教學研究為例[J].現代教育,2017,8:53—56.
[2]陸宏亮.從基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案例看語文德育的實施途徑[J].聚焦,2011,8:17—21.
[3]隋運梅.初中語文學科德育案例研究——以九年級《墨池記》為例[J].現代教育,2018,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