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昌盛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課改后的教學要求。加之地理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內容涵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應基于地理學科的特性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傳統地理教學模式往往注重成績,輕視實踐,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被重視。新課改下,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能力?;诖?,本文將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高中地理;教學方法
1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現狀
1.1 教育方法非常單一
傳統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教師通過單純的講授方式進行授課教學,在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上缺少變通性和靈活性,學生僅被動地接受知識,采取記憶和背誦的方式學習知識,教學方法非常單一。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很難理解一些深層次的知識,只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學習,很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沒有給予學生探究的機會,拉低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水平,教師缺乏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就無法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性的思維能力,影響了地理教學的水平。教師應當創新教育方法,豐富教育方法,使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獲得大幅度的提高。
1.2 課堂互動不足
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缺乏一些必要的師生互動,教師沒有組織開展具有趣味性的地理學習活動,不注重學生地理學習成果的展示,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制約效果,反而抑制了學生的快速成長。課堂互動的一大作用是督促學生反思,教師通過一些趣味問答等的設置,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激發學生對于地理學科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對策
2.1 適應學生差異化學習要求
不同的時代對學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學生的性格特點也是不同的。在當代教育教學活動中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前預習,課時練習并課后反思,這一過程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自律性進行要求。但只有部分學生可以堅持高度的學習自覺性,在自有的學習資源支持下,對所要求的教學內容進行實時跟進,其余學生很難做到這些,從而使得教學班集體內學生的學習效果參差不齊,質量難以保證。高效地理課堂可以采用兼具開放性和創造性的活動課程,結合理論知識的講授,可以最大限度的達到核心素養對學生全面性發展的相關要求。高中地理課程中專業性極強的理論知識是需要教師進行講解的,開放性課程可以滿足學生必做的課前預習和課后總結,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貫徹到底,從而適應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風格。
2.2 豐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學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積極性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大多數學校和教師習慣采用選課走班的形式進行教學。隨著教學體制的創新和改革,教師除了要關注為學生開展分層教學之外,還應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促使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及共同進步,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通過地理書籍、網絡途徑等多元化的途徑豐富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促使學生對地理學科教學知識感興趣,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有效性[8]。如:在進行《環境保護》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應在課前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繼而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多媒體探究、書籍查找及地理課本等多元化的方式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這一教學中教師提出以下問題:“環境保護這一理念最開始是哪個國家提出來的?現階段世界上環境保護的措施和手段具體包括哪些?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是什么?”在提出問題之后促使學生在課后以完成教學實踐任務的形式在課后展開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一步一步地推導教學,更好地促使學生掌握環境保護相關的地理學科知識點,促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引發學生深入地思考、探究,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地理知識結構。
2.3 提升課堂的參與度,構建有效問題情景
想要實現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首要任務就是讓高中地理教師和學生轉變觀念,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度。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學生不應該被應試思想拖后腿,教師應通過創新地理教學方法及時地引導學生重視地理學科。教育活動的內在結構以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共同組成,高效地理課堂的構建是在重視學生于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而提出的。把學生的課堂參與行為作為教育中介系統,把教育內容有效作用于受教育者,體現了教育活動內在結構的平衡合理性。在激發學生參與行為的基礎上,仍需強化其參與意識,保證參與行為的持續穩定發展,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行為保持一致。為了在參與探索知識的歷程中,保護學生已經建立起來的參與興趣,培養并深化參與行為,從而使學生在內心深處認可該教學模式的優點。課堂教學有趣與否直接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意識,不間斷的對參與意識進行強化便鍛煉了參與行為,在積極地參與行為上,便可以引導甚至鼓勵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提問,這樣的教學策略是連續的、一致的。
通過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創造性、發散性思維,積極去發現、提出教材之外的問題。課堂中,鼓勵學生站上講臺,以學生的角度去解析教材、去分享自己發現的問題現象。把教材中的現象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通過查找資料或者求教他人,從而解決問題。這種模式的所學所得可以監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是否集中,鍛煉學生對問題情境的發現、解決、表達和展示能力,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未嘗不是科學合理的。
3 結束語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提高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鍛煉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應通過實施轉變傳統地理學科的教學模式、豐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學內容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及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宗錄.大概念統攝下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23):4-8.
[2]孔曉園,李洋.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區域地理教學設計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23):13-16.
[3]李艷,李文娟.指向勞育滲透的高中地理手工課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23):53-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