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婷
摘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能有健康的心理,可以用正確的三觀來生活和學習。但是在目前的教學中,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被割裂開來,二者是完全獨立的,這對學生來說不利于其思想道德建設和心理健康,對教師來說也會徒增教學壓力。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輔相成,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用德育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本篇文章主要講述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構共建。
關鍵詞:小學德育 ?心理健康 ?共同構建
為了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成長,同時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學校引入了心理健康教育,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從學生的心理入手,了解學生,理解學生,想學生所想,用學生的思維去解答他們的問題,幫助他們塑造積極健康的心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不可忽略,二者相輔相成。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構共建是小學教育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德育是教師和學生都比較熟悉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教育日程之后,有相當一部分人混淆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甚至認為德育就等于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認為二者可以相互替代,這是在教育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問題。其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二者都是為學生發(fā)展指引正確的方向,但無法互相取代,而是相輔相成。第二個問題就是師生觀念存在差異,學生認為自己和教師有一定的代溝,并且有些小學生過分尊敬教師,會和教師有不小的距離感;而教師又認為學生難溝通,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教導學生是一大難題,導致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按照預想的方向落實。第三點就是學生對心理與道德沒有明確的概念,在解決問題時會出現(xiàn)不少麻煩。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同構共建任重而道遠。
二、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同構共建策略
在二者同構共建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育目的,能通過學生的不同反應和對學生的靈活觀察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教師只有教學得當,才能引導學生的道德和心理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一)清晰區(qū)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在共同構建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德育對學生來說是品德教育,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如學生知道在公交車上要主動給老人讓座,要互幫互助,要拾金不昧,主動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但學生有很多時候并不是真的理解為什么這么做,只是習慣了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的教導。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讓學生從內心知道自己的方向和對錯;德育是告訴學生哪些行為可取,哪些行為不可取,學生照做了,但不一定有這種意識。當然,好的德育是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和健康的道德觀念的,但學生在小學這一階段,還是需要教師不同的引導。健康的心理教育就是讓學生多體驗、多感悟,即使有些行為不做,內心也受到了教育。因此,德育更多的是從行為上引導學生,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側重于去分析和引導學生的心理。教師只有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才能在面對學生時更加從容。在管理小學生過程中教師更需要講究方法,慢慢滲透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導向,這樣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同構共建才能早日實現(xiàn)。
(二)結合實際靈活改變教學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進行改正,從而不斷進步。比如某個學生為了請假向教師撒謊說自己身體不適,從道德層面來說,學生不愿意上課,逃避教育,以撒謊引得其他同學和教師擔心,不夠誠實,這是不可取的行為。從心理層面來思考,為什么學生不愿意上課?是教師的原因還是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師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層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從德育方面入手,可以要求學生寫檢討,向大家道出實情,并且保證自己下次不會再犯,但這種方式可能無法找出學生這么做的原因,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入手,教師可以找學生談心,讓學生說出原因,盡量去理解學生,并且告訴學生這種想法的不可取之處。但這種方式可能有太重的“人情味”,遇到稍微調皮和叛逆一點的學生,可能不起作用。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要從道德和心理方面同時進行,幫助學生從行為到心理都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既樹立正確的觀念,也能在行為上做出改變,從而避免今后再有類似情況的出現(xiàn)。
(三)引導學生進行行為評價
小學生的心理從行為上很容易可以看出來,這是對小學生教學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進行行為評價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全面認識自我,看到自己的長處與短板,同時也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1.學生自我評價
首先是學生自我評價,比如在集體活動中自己有哪些做得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在學習中存在哪些錯誤的行為和心理。學生自己指出來并且能意識到這是需要改正的,更能督促學生去進步,對學生行為的糾正作用不言而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時刻注意去學習和避免錯誤。
2.學生相互評價
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應該是輕松愉悅的,學生相互評價會比教師給予評價帶來的壓力小一些。學生之間的評價都是就某一件事進行,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地知道自己需要從哪里改起,需要從哪里著手,化大為小。同時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學生會對照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出現(xiàn)問題或者是別人的行為和思想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學習,一舉兩得,對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另外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可以在多人之間進行,讓不同的人之間進行評價,這樣學生才能有更多機會和更大的進步空間。
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是對學生道德和心理的雙重教育,能為小學生打好基礎,幫助學生在接下來的成長和學習中避免犯錯。深入推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構共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能讓學生真正從中受益,形成正確的行為與思想。
總之,小學階段,學生還不成熟,對外界和自我的認識還不全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參與各類有意義的活動,使品德和心理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從而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參考文獻:
[1]陳太平,譚方亮.促進學校德育與學生心里零距離對接[J].教育科學研究,2004(10):50
[2]楊榮,陳潔.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同構共建的再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5):55
[3]楊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少先隊德育工作實效性[J].文教資料,2010(9):157
[4]韋俊卿.廣西推進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若干問題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