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娜
摘要:一直以來,習作教學在語文課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作為新型教學方法為傳統教學注入了新的教學活力。筆者利用微課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教學習作,取得了一定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微課 ?習作教學 ?智慧教育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習作教學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老師覺得是挑戰,學生更覺得不易。然而從小學到高中,人們對“寫作能力”的重視程度只增不減。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隨著習作教學進入到智慧教育領域,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筆者嘗試將微課資源與習作教學相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
一、借力微課,課前自主學習
在新課講授之前,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便于掌握新知識。教師便可制作視頻借助微課對學生進行課前指導,便于學生更直觀地學習新課,并結合新知識有效聯系之前學過的知識,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
(一)打開思路,明確習作方向
微課雖然短小精煉,但包含的信息量卻不少。在開展習作教學前,教師可以制作相關主題微課,明確指導學生學習的任務。學生也能在課前打開思路,明確寫作方向,大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從三年級開始,逐步開展習作教學任務。學生在初次接觸習作時會覺得有難度,若在習作課前利用微課進行預習,就會有見“微”知著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寫日記”時,如果教師在課前播放關于“什么是日記”,以及“日記與以往作文有何不同”等微課視頻,學生就會一目了然,深入淺出地理解日記的特殊之處,并且也能有效打開思路,快速進入習作學習中。
(二)積累素材,拓寬學生視野
在習作教學中,經常需要學生在課前積累素材,便于在課中快速整理信息,有效形成習作。在教學前,教師和家長都可以利用手機,及時拍下學生日常活動的一些圖片和視頻,發布在“QQ”和“釘釘”的班級圈。教師二次加工這些素材,將其制作成微課,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樂園》時,教師在制作微課前首先要對“樂園”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它必須是學生所熟悉的,可能是家鄉的某處地方,如:院子、小河等;可能是一個秘密基地,如:和小伙伴探險的小樹林,藏著無窮趣味的小天臺等。對于收集到的學生在這些地方活動的素材,都可以在前期進行整理。在習作指導前,教師制作好微課。課堂伊始,先展示大量的照片,勾起學生對樂園的回憶;再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樂園所在的位置和它的樣子,以及自己喜歡在那兒做些什么;接著再播放老師眼中的樂園,通過教師的“現身說法”,聚焦“樂”的內涵,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且側重對“樂”的挖掘;最后,在學生動筆寫之前,出示老師的下水文,引導孩子如何抓住細節,表達“樂”的趣味。
二、借力微課,課中掌握習作方法
(一)精心選材,突破教學難點
筆者發現在寫景類的文章中,學生更容易記住游玩時的趣事,而并非景物本身,因此這也成了習作教學的難點所在。
學生通過學習已經初步了解根據景物變化、方位順序、游蹤順序表現景物之美的方法。教師可指導他們選擇合適的景點進行遷移運用,通過微課實現素材的再現和補充。
如以筆者家鄉景區——天鵝湖為例,可以從以下幾角度制作微課:
1.游走天鵝湖:截取宣傳片中的幾個典型景點,按游覽順序剪輯拼接。
2.天鵝湖晚照:依次出示沙灘剪影、日落西山、余暉滿地三幅照片。
3.鳥瞰天鵝湖:選取從高處拍攝到的四個角度的照片,配上方位詞。
通過“家門口”的景點引入,教師在微課的篇章切換之間輔以解說,引導學生關注不同角度所呈現的景點之美,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這樣生動、直觀的資源呈現,豐富了學生的感官體驗,也打開了他們習作的視野,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分散難度,習得習作步驟
統編版教材從中年級起,設置了許多文體單元,如童話、民間故事等。第二單元是以“科普知識”為人文主題的說明文單元,學生要通過前四篇課文的學習,初步形成思維的路徑,并展開奇思妙想,寫寫自己想發明的東西。
以《奇思妙想》為例,教師可以制作以下微課:第一步,以多樣化的思維導圖展現本單元的課文內容;第二步,以哆啦A夢的形象引入習作主題,在大屏上快速變換出各種各樣的奇妙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大膽想象;第三步,以《會飛的木屋》的寫作框架為例,有效分析思維導圖;第四步,出示氣泡圖等多種樣式的思維導圖,給予學生參考依據,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繪圖。
教師借助此微課進行習作指導時,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別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奇思妙想的時間。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其思維導圖的繪制能力還處于入門階段,通過微課能直觀地講解和展示,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
三、借力微課,課后提升習作水平
(一)播放微課,展示習作講評
教師在完成習作教學后,還需要對學生的習作進行點評和總結。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習作優缺點和本次習作主題創作微課,引導學生觀看并主動發現不足之處。這樣可以更好地進行指導評價,并及時反饋結果。
(二)賞析美文,拓展運用水平
任何一門課程,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后,還需要引導學生不斷鞏固,拓展運用水平。以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綜合單元為例,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可收集除教材以外的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如汪國真、余光中先生等的作品,配上作者生平和創作背景資料,并以朗誦視頻的形式,旁側滾動播放詩歌字幕。
這樣的微課使學生在嘗試創編詩歌后,還能站在整體的角度上理解優秀詩人創作的詩歌內涵,也能在視覺、聽覺的沖擊之中,比較自己的詩歌與名家詩篇的差異,取長補短,欣賞名家詩篇字、句、段、篇的表達特色,可謂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微課是現代教育環境下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它雖“短小”,卻能直觀展示教學要點。“習作微課”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項利于學生能力提升而又緊跟“智慧教育”時代步伐的教學舉措。教師通過整合、優化資源,在素材的智性挖掘、方法的深度引領、評價的多元開展上發揮了習作微課在教學中的優勢,使得學生有效提升語言實踐能力,真正敢于表達、樂于交流,也有力提高了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