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培玉

摘要:張公中心學校是一所比較偏僻的農村小學,現有12個班,學生400余人。近幾年來,學校確立了以“夢想”教育為核心的文化思想,創設了相應的育人環境和校本課程,各方面工作都邁上了新臺階。
關鍵詞:夢想 ?文化 ?育人 ?實踐 ?探索
一、創設背景
2012年,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強國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也為我們描繪出“中國夢”的宏偉藍圖,而當時的張公中心學校情況很糟糕,連續兩年在全縣考核中成績倒數。2014年,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了“‘三課’(課程、課堂、課題,開齊課程、注重課堂、抓好教研)鋪路,文化引領,藝體先行,全面提升”的發展思路,確立了以夢想教育為核心的文化思想,嘗試用“夢想”來化解危機,應對挑戰;用“夢想”來凝聚人心,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用“夢想”來回應社會對我們的期待。于是,我們著手進行以“夢想”教育為主題的相關環境創設,開啟環境育人的“逐夢”模式。
二、主要做法
學校根據量身打造的發展思路和核心文化,在學校中心建了一座“夢想”雕塑,突出“夢想引領人生,拼搏創造傳奇”的主旨思想,與之相對的教學樓也取名“圓夢樓”。學校以“博學·嚴謹·厚德·敬業”為教風,“樂學·善思·明德·逐夢”為學風,突出了學生成長的“逐夢”過程,校徽設計也突出“夢想”元素。
學校同時根據不同樓層的學生特點,從下至上分別設計“夢想起航”“夢想放飛”“夢想超越”三大板塊,布置相關的夢想內容;每個班級前設有“班級夢想”;班級里則設有“夢想展示臺”“夢想園地”;主樓梯迎面為“夢想引領人生,拼搏創造傳奇”的宣傳畫;二層、三層分別是“夢想師團”“圓夢之路”;與主教學樓對面的“三室”布置的是“中國夢”的內容;“夢想長廊”里主要展示的是學生的書畫作品;西邊的“夢想賽場”也是學生的最愛;教學樓東邊的“圓夢亭”也在建設之中。
圍繞“夢想”教育主題,學校在各科課堂教學上突出“夢想”教育內容,以“課程改革”為契機,開設“夢想舞臺”“夢想家”“我的夢·中國夢”“夢想賽場”等校本課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讓校園內每一件物品都成為夢想教育的陣地和舞臺。
三、取得成效
一分辛勤,一分收獲。近幾年來,在創設的夢想環境影響下,學校通過營造濃厚夢想文化氛圍,為所有學生提供了多元的夢想舞臺,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顯著提升,使一個瀕臨撤并的農村小學煥發出勃勃生機,不但穩住了學生,還吸引了相鄰的和縣的一百多名學生來校學習,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文化引領發展,特色鑄就成功”。經過幾年的拼搏,學校先后獲得了省“心理健康普及先進集體”,市“平安示范校園”“語言文字規范化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與實驗工作先進集體”“在線課堂應用與管理優秀單位”“信息化應用與管理先進集體”“優秀少先隊集體”,縣“先進黨支部”“五好關工委”“留守兒童硬筆書法特色學校”“關愛兒童先進集體”“均衡發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在圓夢樓里,我們勤奮努力。朱維平老師獲得教育部首批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獎勵;裴昌奧同學在學校安全平臺的主題征文活動中,獲得全國三等獎;劉仁華同學獲得教育部第十四屆宋慶齡獎學金。近三年來學校師生有17人次獲得國家級、60人次獲得省級,190人次獲得市級獎勵;學校從零課題學校變成有一個省級課題和兩個市級課題正在進行研究的學校;學校全縣質量綜合考核一直排名靠前,2017年闖入前三,不但超過了一大批規模大、條件好的城鄉學校,而且成為全縣師均得分最高的小學。
在夢想賽場上,雖然我們學生人數少,但學校在歷屆縣運動會中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小學生足球隊2019年獲得全縣第二名,2020年獲得冠軍;小學籃球隊2019年獲全縣第四,2020年獲得縣一等獎。
在夢想舞臺上,更是展現出獨特的風采。雖是一所農村小學,但《含山含水 臻善臻美》獲得縣吟誦比賽第一名;《非常之觀 就在含山》在市大劇院的“六一”演出中獲得第一名;圍繞學校夢想文化主題創作的音畫朗誦《我的夢·中國夢》讀古誦今,走進我縣首臺春晚節目,從一個個童音中喊出了“我的夢”,憧憬著偉大的“中國夢”;自編的《馬蘭花》劇目在娃娃樂故事會中獲得市一等獎、省三等獎。
書法班弟子更是值得驕傲,無數次在全國及省市縣書法比賽中獲獎:2018年學校榮獲第九屆全國規范漢字書寫團體賽三等獎;2019年學校被規范漢字書寫委員會及西泠印社授予國家級規范漢字書寫實踐基地;2019年2月,學校被縣局命名為“硬筆書法特色學校”;2020年在特色學校評比中,又榮獲“優秀”等次。
四、幾點探索
(一)堅持文化立校興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決定本質,決定思想理念。要善于從學校歷史中去挖掘、從時代特征中去把握、從未來發展中去規劃和提升,突出核心理念,形成校園文化,并用文化凝聚人心,用文化武裝團隊,用文化打造學校。
(二)構建學校文化基石
要圍繞核心文化創設校園環境,根據學校的特色,布置、安排與之配套的校園文化環境,如:貼畫、雕塑、碑文、校訓、校徽、宣傳欄、榮譽墻等,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園空間進行美化。既要整體設計,又要錯落有致、整潔美觀,更要與整體協調一致,使其充滿人文氣息。對校園的重點部位要注意突出點綴,使之成為學校文化的亮點。
(三)注重學校文化傳承
文化是學校的生命。文化的傳承,是有血有肉的歷史傳承。在進行學校文化定位時,要研究學校的歷史及當地的文化,對外來的東西不能照搬照套。學校文化不是校長一個人的想法,必須通過研究,必須得到學校絕大多數老師的認同,在團隊的支持下健康發展。反之,特色只能是空中樓閣,或是曇花一現。
(四)圍繞核心創設課程
校園的育人環境創設以后,要充分利用它,積極發揮其作用,要圍繞核心文化思想開發與之配套的校本課程,堅持不懈地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的特色宣傳教育活動,更好地發揮文化引領作用,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對教育對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學校無小事,處處皆育人。張公中心學校圍繞“夢想”文化,加強校園配套建設,優化校園環境,凸顯“夢想”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引領作用。“童年是夢想的季節,成長是逐夢的過程。”原來的張公中心學校現已變成九年一貫制學校,它正以嶄新的面貌和奮進的理念,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尋夢,我們不忘初心;
追夢,我們砥礪前行;
筑夢,我們攜手擔當;
圓夢,我們正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劉云龍.校園文化建設要抓住三個關鍵[J].教書育人,2019(11):75
[3]溫宏宇.關于夢想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