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玲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其靈活、動態的表現方式,備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微課在現代化教學中顯得尤為活躍。其內容豐富、短小精湛,表現形式多樣,可重復可復制,為孩子們的學習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巧借微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利用微課架起新舊知識的聯系;利用微課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畫龍點睛;借助微課梳理知識,構架知識體系……可以說,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微課的身影。現代化的教學方式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注入了活力。
關鍵詞:微課 ?有效 ?課堂學習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具有現代化信息技術特色的教學技術,不斷涌進了傳統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微課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現代化教育方式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微課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們的青睞。微課是時間在2~5分鐘左右的視頻影像資料。微課視頻時間較短,存儲空間小,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少,表現的方式方法靈活,更有利于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應用和整合。同時,微課以動態且短小的影視頻作為呈現方式,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更容易被學生喜歡和接受,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并主動和老師一起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一、巧借微課導入新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常言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節課的開始,我們就應該采用有吸引力的情境和教學手段,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引導他們積極地觀察,認真地思考,并把高漲的學習激情、旺盛的學習表現力、滿滿的好奇心貫徹到整個學習的全過程。這樣的課堂學習效果無疑是高效的。我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較多地利用微課來激發學生在這方面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
我們可借助“微課”把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視頻,使“知識”的呈現方式更豐富、更活潑。在導入新課時,視頻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吸引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比如我在教學“方程的意義”時,讓孩子們觀看一段淘氣和笑笑玩蹺蹺板的視頻后告訴孩子們,在他們玩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儀器叫作天平,并請同學們根據蹺蹺板的原理說一說天平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孩子們做了簡短的介紹后,我便告訴學生今天大家要借助這一儀器來學習新的知識——方程的意義。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名“有心”的玩家。接著我借助微課視頻,演示了用天平稱量物體重量時的不同情況,并根據天平的工作原理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將其慢慢引入到方程知識的學習中。在這一教學環節,我借助微課直觀動態的演示以及學生熟悉的情景,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借助微課,架起新舊知識間的橋梁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學習活動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教師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注重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而要做到這一點,知識之間的銜接尤為重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借助微課來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并延伸到新的知識內容的學習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學“三位數乘以兩位數”時,是這樣做的。新課展開后,學生結合文本中給出的主體圖,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后,學生發現這一題目的計算是“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的乘法計算,而他們之前只學習了“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乘法。于是,我便借助微課和學生們一起復習了有關“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乘法的估算方法、豎式計算方法,以及豎式計算中每一步計算所表示的意義。和學生們一起觀看了微課之后,我便放手讓學生試著用兩位數乘法計算方法計算“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的題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有關“三位數乘以兩位數”乘法的估算、豎式計算的練習。計算結束后,有學生驚訝地說:“呀!還真管嘞!”。從學生驚喜的語氣中不難看出,學生完全融入了學習中,并從中獲得了新的知識,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借助“微課”幫助學生增長知識,激發他們主動嘗試的欲望。在嘗試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猜測、嘗試驗證、得出結論,不僅僅延伸了知識,還養成了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借助微課,助力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一節好的數學課必須緊抓學習內容的重點,突破知識的難點。而要做到這一點,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且教育對象是小學階段的孩子,他們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思維水平還處在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理解能力不足,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如果在教學中遇到一些概念性強,較抽象的內容時,這方面的不足表現得更為明顯。比如在學習“周長”時,總是感覺學生們學得不夠深入,理解得不夠透徹,到了練習環節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分析原因,發現大多數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深,僅僅停留在表面。而微課正好以動態的視頻效果,填補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這一缺陷。
我在教學“什么是周長”時,運用動態的微視頻,向學生展示了一只螞蟻圍繞著樹葉爬行一周的運行路徑,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樹葉的周長,并運用同樣的方法演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表面的周長和規則、不規則圖形的周長,以及不是周長的情況。微課視頻直觀演示的動態效果,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觀察和思考,進而對周長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效避免了教師用反復講解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來突破難點的窘況。
四、借助微課,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課程,數學知識之間有著一定的邏輯順序,知識之間都存在著實質的聯系。而且在小學階段,每一冊教材中都包含著各個領域的數學知識。比如分數、圖形等方面的知識,都需要學生經歷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只是其呈現方式是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的。因此,一線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更要善于幫助學生歸納知識,引導學生建立知識導圖,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系統科學。在日常學習活動中,我把梳理知識的過程錄成了微課。例如,在復習整理“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知識內容時,我便把對“三角形的知識”梳理的過程錄成了微課。我利用知識導圖系統復習了三角形分類、特點、邊角關系、內角和等方面的知識,進行了歸納整理,并對后續學習(三角形周長和面積)略做延伸,并制作成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們建立知識體系。有了這節微課,孩子們隨時可以查看,更有助于其今后的復習。
總之,靈活巧妙地把微課運用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能充分發揮其“短、小、少”的優勢,以動態的視聽效果,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進而達到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虹.給老師的101條積極心理學建議:積極語言HAPPY[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琪琪.引“數學”到“生活”,形影不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案例[J].新課程(小學),2019(4):195.
[4]劉亞文.巧借微課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