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英
[摘? ? 要]社會新聞豐富多彩、類型多樣,初中生同樣高度關注這些內容。教師有效利用這些新聞素材,能夠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強化學生實踐理想信念的要求。當前,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整體健康積極,然而也面臨一些困境。學校需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力度,教師需要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強化學生媒介素養,引導學生辯證看待社會新聞素材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和價值。
[關鍵詞]社會新聞素材;初中生;理念信念教育
社會新聞指與人民群眾生活生產有關的社會風貌、社會問題、社會事件、社會評論的宣傳和報道,主要是基于社會道德倫理展現某種社會風尚的新聞。[1]它體現出鮮明的生動性、社會性、趣味性、廣泛性、人情味等多種特點。它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而能夠獲得很高的社會關注度。廣大初中生同樣非常關注災難事故、好人好事、感情糾葛、道德風尚、官司糾紛、奇異現象、生活變化、婚姻家庭、風俗習慣、趣聞逸事等各種類型的社會新聞素材,并就此表達自身觀點和立場。因而,初中德育教師可以有效利用這些素材,助力和強化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和主要困境
(一)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
中學生經歷了2020年、2021年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等多種重大突發事件等多重社會新聞的沖擊,經受了深刻而復雜的情感體驗,也逐步涵養了他們整體上百折不撓、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理想信念。他們充分意識到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對共產主義發展方向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未來充滿信心。中學生看到了廣大共產黨員在疫情防控、抗震抗洪一線奮不顧身的感人事跡和生動材料,期待著自己成為他們那樣信念堅定、為人民利益奮不顧身的人。他們熱切學習共青團和黨的更多知識,希望成為共青團員,為將來加入中國共產黨做好準備。
絕大部分中學生認識到堅持黨的領導的極端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優良的道德品質,逐步體驗成長過程中對善良正義的追求和理解,逐步內化為自身日常行為。他們處理這些問題時體現出了優良的道德品質和機智處理問題的卓越能力。[2]大部分初中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在服務社會和人民的過程中不斷錘煉自我品格,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
(二)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困境
雖然大部分初中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理想信念,然而依舊需要關注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一些困境。
首先,不少學校認識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針對性的考核標準,因而不再反復強調。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學校長期以來秉持應試教育理念,過度追求知識講授,關注考試成績和分數多少。反過來,不少學校的多數德育活動和課程出現了形式化、表面化,實際效果遠不理想。
其次,學校的德育活動和思政課教學方法不夠豐富,不少教師依舊采取照本宣科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少教師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余下時間交由學生上自習。大部分情況下,理想信念教育活動被迫讓位于其他學科的成績評比。
此外,極少數學生受到不良社會風氣、多元文化、網絡輿論的影響和沖擊,出現了個人色彩濃厚、功利化思維、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等問題。其價值觀、人生觀具有典型的功利性和實用主義特征,理想信念比較淡漠,政治參與比較冷漠,更重視自我發展,卻未能充分關注社會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學生普遍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但少部分學生不清楚其具體內容。
二、社會新聞素材在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運用價值
“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理想信念教育是“立德樹人”工程的重中之重。初中生正處于心理、生理不斷發育成長的關鍵階段,是他們養成規范行為、涵養良好品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理想信念的重要時期。
(一)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青少年價值觀的確立和形成,猶如穿衣服扣扣子,“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初中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越發凸顯。
教師可以講解張桂梅同志從艱苦創辦到長期堅守華坪女子高中教書育人的感人事跡,讓學生切實感受張桂梅忠于職守、勤勉奉公的精神追求。張桂梅老師生動地詮釋了“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情,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這些有傳播意義、有教育價值、有理論深度、有現實溫度的社會新聞素材,使學生端正自己的價值判斷,引領他們的價值取向,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優秀的社會新聞素材能夠強化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理念,使學生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它有利于德育工作中落實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二)強化學生實踐理想信念的要求
當代初中生是信息化社會的“原住民”,他們經常能夠接觸到各種類型的社會新聞素材。但是不少社會新聞素材的負面影響較為嚴重甚至比較惡劣。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對比、文字分析、圖片展示,向學生展示負面社會新聞素材和正能量新聞素材的顯著區別。這些活動能夠啟迪學生回答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是對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能夠分析和判斷“職業不正之風和職業腐敗”等系列新聞中的價值理念。它有利于強化學生對這些社會新聞現象的識別意識和判斷能力,夯實他們踐行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指導力量。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反對貪污腐化、封建、腐朽等不正確的價值理念。學生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網絡上的發言聊天過程中,都可以且應該踐行這些要求,進而強化他們長大后不謀私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
三、社會新聞素材運用于初中生理念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學校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力度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要求學校真正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力度,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大中小一體化的理念,制定針對性強的考核標準。學校應貫徹落實國家理想信念教育方針政策,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初中學生培養要重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要講授理論知識,提升學生應試能力,使應試教育逐步轉化為素質教育。更要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還要使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服務于理想信念教育。學校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德育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講解相關的社會新聞素材,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其中的價值導向和理想信念。
(二)教師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文字、圖片,向學生講解前些年涼山州地區部分中小學生攀爬懸崖上下學的故事,后來國家調集一大批人力、物力、財力將這些地方修成了較為寬闊的樓梯和臺階,便利了當地孩子求學。學生看到這些動人的故事,自然會被國家大力改善當地孩子上學途中的基本條件的措施而感動。全國范圍內數十年如一日地運行著81對“慢火車”,以秦嶺深處穿行的6064次“慢火車”、成昆鐵路上的公益性5634次“慢火車”等為主要代表。這些車次如今依然與往常一樣,滿載著旅客和他們的各種貨物,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3]
講解完這些東西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為什么國家要大力幫助當地改善這些基礎設施?它怎么體現了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和宗旨?顯而易見的是,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進來,不再消極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和運用環節。這種教學方法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超過教師滿堂灌的效果,優于照本宣科進行課堂教學的單一化模式。學生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絕不能落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提升學生對黨和政府的信賴,堅信共同富裕會早日實現,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會逐步實現。如此一來,它也有利于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三)培養學生媒介素養
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新聞素材,讓學生明確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教師要善于利用正能量素材,強化學生的思想觀念。如2021年7月20日晚,從上海返回到鄭州的某個兒童管弦樂隊被突如其來的暴雨困在鄭州高鐵站。他們自發演奏《歌唱祖國》等一系列紅歌,以悠揚飄蕩的樂曲帶給身處困境中的人們無窮的精神力量。這些新聞素材都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社會成員更多積極健康的優秀品質,看到這些小學生內心深深牽掛著災情中的人們,關心社會大眾的高尚情懷。
德育課程要和信息技術等科目的教學攜起手來,不斷增強學生的媒介素養,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哪些言論和事情會危害國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知道哪些事物和言論符合人民利益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辨析各種社會新聞素材對自身理想信念的根本影響和整體閱讀后果。
參考文獻:
[1]程曼麗,喬云霞主編.新聞傳播學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192.
[2]龐君芳,朱永祥.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狀況的調查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5):87-2.
[3]汪洋在四川涼山調研時強調 突出重點攻堅 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民族都不掉隊[J].中國政協,2019(24):5.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