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蕾
摘 要:3—6歲是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基的重要階段,也是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的關鍵階段。幫助幼兒科學做好入學準備教育,是家園共育中的重要內容。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同時將入學準備教育郵寄滲透于幼兒園三年保育工作的全過程,幫助幼兒做好身心各方面準備,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
關鍵詞:“幼兒園”“家庭教育”“游戲”
幼小銜接一直都是家長非常關注的話題,大家都知道從幼兒園生活過度到小學生活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本學期,孩子們即將告別幼兒園生活,成為一名小學生,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孩子,心里都充滿了興奮、期待和憧憬,但同時也會有疑惑,我們聚焦家長的擔憂和困惑,今天將從這四個方面進行分享,1幼小銜接的重要性——為什么銜接 2.銜接的內容——銜接什么3. 銜接的方法——怎么銜接4.家園共育——家長怎么做。
一、幼小銜接的重要性——為什么銜接
1.來自于《指導意見》的頒布:2021年3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的頒布使幼小銜接工作更加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以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做好銜接工作是十分重要。
2.來自于小學教師的反饋
孩子初期的表現(xiàn):情緒不穩(wěn)定,哭鬧,上課坐不住,課上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率低,進入不了學習狀態(tài),學習習慣差,不能完成學習任務 ,集體中太自我,不會利用課間活動時間。
3.教育形式各不同
從小學教師的反饋中我們能看到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不同。
二、銜接的內容——銜接什么
《指導意見》的頒布使幼小銜接工作更加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圍繞進入小學所需的關鍵素質,提出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四個方面的內容。明確了與兒童入學適應關系最密切的關鍵因素。
三、 銜接的方法——怎么銜接
幼小銜接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滲透于幼兒園三年的保育教育的全過程。銜接工作在幼兒一入園就開始了,整個幼兒教育時期都要為今后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準備。遵循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及幼兒的年齡特點,適時的采取不同方式將幼小銜接貫穿在一日生活中。在小班時我注重培養(yǎng)幼兒規(guī)則意識和獨立意識,從小養(yǎng)成守規(guī)矩懂禮貌的好習慣。中班時注重日常生活管理,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行為習慣。那么在本學期我將圍繞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四個方面實施有針對性的銜接工作。
1.“聊天”與“鍛煉”,從心理和身體方面,加強幼兒身心適應能力。
l請畢業(yè)生回園與幼兒座談,聊一聊小學有趣的事情,說一說小學與幼兒園有什么不同,幼兒再將提前預設好的問題進行提問,激發(fā)孩子上小學的欲望。觀看錄像《小學生守則》了解小學生活的一些常規(guī),為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做好心理準備。
2.“管理”與“交流”,從生活管理和交往合作中,重視幼兒的生活適應和社會適應。
(1)“時間管理”:1 培養(yǎng)幼兒的時間觀念,認知整點和半點,創(chuàng)設“我來了”簽到欄,記錄每天來的時間,引導幼兒學會統(tǒng)計班級出勤人數(shù)。同時在每個孩子的衣柜上都與一個鐘表操作盤,孩子在記錄時間的同時操作時間表盤,再次認知時間。2班級投放了小鬧鐘和10分鐘的沙漏材料,設計課間10分鐘的活動,讓幼兒感受10分鐘及知道課間10分鐘能做的事。3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引導幼兒在家制作一直生活作息表,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
(二)“交流”:1良好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幼兒入學后結交新朋友、認識新老師、逐步適應小學新的人際關系。例如園內開展通關游戲活動,擴展幼兒的交往范圍,孩子們在活動中跨班級,跨年齡進行游戲活動。創(chuàng)設了自由交往的機會。2鼓勵和支持幼兒合作開展活動,例如安吉游戲中很多搭建類的游戲都需要孩子們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這樣的活動,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嘗試用協(xié)商、交換、輪流、合作等方法解決問題。
3.“學習”與“思考”,從環(huán)境和課程的隱性教育出發(fā),培養(yǎng)幼兒學習適應能力。
本學期的環(huán)境從傳統(tǒng)的以材料命名區(qū)分轉變?yōu)橐原h(huán)境內容來區(qū)分。有給幼兒思考的空間,有探索意識的激發(fā),有不斷的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提問題的機會。讓幼兒能夠自信的鉆研,興奮的發(fā)現(xiàn)并產生同伴間思想的碰撞。例如:班級創(chuàng)設“微生物”觀察活動區(qū)域,孩子們根據(jù)自己喜好的不同分別飼養(yǎng)了蠶,烏龜,蝸牛,寄居蟹等微生物。還有相應的食物及觀察工具如尺子,放大鏡等引導孩子們了解數(shù)學的有用和有趣。
四、家園共育——家長怎么做
1.“坐得住”
1家長們要種注意力的培養(yǎng)。剛進入小學的孩子上課時集中表現(xiàn)為注意力不集中?;A原因就是孩子的肌肉和大腦都沒有習慣長時間的坐。我曾經去家訪的時候,看到孩子在家都沒有固定的桌椅,看書,聽故事就窩在沙發(fā)上,玩游戲就趴在地上。但孩子上學后一坐就是45分鐘。所以這對孩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那么我建議家長在家里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固定的環(huán)境,安排一套小桌椅,看書和聽故事時可以坐上椅子上,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慢慢的鍛煉孩子長時間坐得住的習慣。2同時家長要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養(yǎng)成專注做事情不拖沓的好習慣。
2.“聽得進”
1傾聽是一種很自然的接收方式,孩子對聽故事、聽兒歌有著極大的興趣。那么我們家長就要注重鍛煉孩子“聽”的能力,可以給孩子講故事,并讓孩子再給你講一講故事的內容,練習傾聽能力的同時還鍛煉了語言表達的能力。2培養(yǎng)孩子喜歡讀書的習慣,多與孩子共同讀書,多問一些“為什么”的問題,培養(yǎng)孩子的理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和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
2.《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