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雙映
摘? 要: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和語文學科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應該成為低學段整個語文課堂的重要任務。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索,總結了課堂口語訓練的主要策略,即注重說話禮儀,養成表達習慣;捕捉訓練契機,創設說話情境;降低說話難度,豐富口語體驗;細化表達要求,發展語言思維;運用激勵機制,增強表達信心。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低學段語文;口語能力;訓練策略
葉圣陶先生曾經在《認真學習語文》一文中談到“語文”的性質:什么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里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語文課堂作為語言教學的主陣地,必須重視發展學生語言,而要發展語言又離不開口語語感的形成。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的口語交際課在編排上做了很大的調整,已經將其提高到與識字、寫字、閱讀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低學段語文課堂中如何加強口語訓練,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呢?筆者嘗試過多角度搭建表達支架的做法,效果較為顯著。
一、注重說話禮儀,養成表達習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在第一學段(1 ~ 2年級)口語交際的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明確要求,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因此,說話禮儀應該也要滲透到日常語文課中,滲透到學生的每次口頭表達中。教師應該明確并細化說話禮儀的要求:回答問題聲音響亮,態度大方,眼睛正視教師;給別人提意見時,語氣委婉,態度中肯。讓學生明白說話要分場合,有禮貌,注意語調,養成良好的說話禮儀和習慣。
筆者為此堅持訓練:學生平時背書過關,要求站在一米開外,站姿端正,表情自然,目視教師,聲音響亮;學生平時上課回答問題,規定先舉手,教師叫到才能起立回答,回答時不急不躁,彬彬有禮,口齒清晰,能讓教師和其他學生聽得明白。堅持訓練一年后,效果明顯,既鍛煉了學生表達的膽量,養成了良好的說話禮儀,又改變了低學段學生在說話時唯唯諾諾、目光閃爍、態度隨意的現象。
二、捕捉訓練契機,創設說話情境
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形成需要不斷地實踐,而實踐的前提是要讓學生敢于表達、喜歡表達。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開展說話訓練,讓學生興之所至,暢所欲言。
例如,南方很少下雪,學生遇到下雪便會興奮不已。筆者及時抓住這樣的說話訓練契機,在課堂中創設情境進行說話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筆者先讓學生靜心觀賞窗外雪景,再讓學生說說雪花的顏色、形狀、飛舞的動態,然后繼續引導:看到這樣的雪花,你還聯想到了其他什么事物?學生思維特別活躍,紛紛發言。有的學生說:像柳絮、像棉絮、像白白的云絮……;有的學生說:像蘆花、像白色的梅花瓣和梨花瓣、像蒲公英的種子……;還有的學生說:像飛舞的白蝴蝶、像白色的小飛鳥、像飄在空中的小紙片……
充足的觀察和說話時間,充滿童趣的說話情境,讓學生的想象潛能和語言潛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學生的口頭表達語言生動、形象。在課堂內外,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心理,從學生實際出發,樂學生所樂,捕捉學習生活中的契機,創設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喜歡說話。
三、降低說話難度,豐富口語體驗
每次發言都會讓學生多一次表達的體驗,每次成功都能讓學生多一份表達的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內容要緊扣學生興趣點,貼近學生生活。問題要有梯度,逐漸降低難度,面向全體學生。
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筆者緊扣“坐井觀天”的寓意理解這一難點,抓住課文中的三處“弄錯”,設計了一系列問題。
問題1:小鳥認為青蛙弄錯了,青蛙認為小鳥弄錯了,你們認為誰錯了?
問題2:青蛙為什么弄錯了?錯在哪兒?
問題3:教師讓學生拿起語文書卷成筒狀,對著大屏幕“森林運動會”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問題4:放下卷筒,看看整幅圖畫,想想剛才說得對不對,為什么會說錯?井底之蛙犯了怎樣的錯誤?
經過活動的鋪墊、類比,學生不難把故事寓意想明白、講清楚。整節課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語言豐富。教師設計梯度化問題,創設生活化情境,能夠豐富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感覺到口頭表達其實是容易的、快樂的。同時,問題的層層推進、深度挖掘,最終突破教學難點——寓意的理解。
四、細化表達要求,發展語言思維
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還是思維的工具。教師可以細化語言發展要求,通過口語訓練,發展學生思維;通過多角度回答,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求異回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商量”這節課時,筆者做了這樣的嘗試。筆者制定了學生語言發展目標:(1)學習需要別人幫助、拿不定主意或者與別人意見不一致時,與別人商量解決問題;(2)學會完整的回答并說明理由;(3)多角度回答問題,不要人云亦云;(4)關心身邊的事情,勇于并文明表達自己的態度。具體教學片斷如下。
筆者提供句式引導學生規范說話:有位小朋友今天過生日,想放學后馬上回家,但是要值日,怎么辦?試用“某某同學,你好!因為我(理由),你(您)這樣做,行嗎?”這樣的句式來說話。接著,筆者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并指導學生:在與其他人商量時,只有把話說清、說完整、有禮貌,才能讓別人更好地接受。
課堂目標的細化,會讓教學更有效,口語訓練也會更有序。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回答完整,還要讓學生用會觀察的眼睛去發現,用會思考的大腦去斟酌,從而說出真情、說出真我。在課堂中,有目的地訓練學生回答問題的完整性、多面性和求異性,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而學生思維的發展也能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升,讓學生能說會道。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五、運用激勵機制,增強表達信心
低學段學生要在不斷的肯定中看到自己的優點,深刻認識自我。為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激勵機制。筆者在每節語文課中都會評出“最佳口才獎”和“能說會道星”,在每周評比中也把課堂發言作為重要內容。學生只要有表現的欲望,并表現得比較積極,就可以給學生評星,表達效果不強求。
例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上冊“口語交際:我說你做”這節課時,要求說話有自信、有興趣,能在適當的場合“大聲說”。如果學生達到目標,可以打出高分來增強學生表達的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表達的欲望;有了欲望,學生就會不斷地學習、鍛煉,從而提升口頭表達能力。
另外,教師的課堂評價也要豐富、巧妙。例如,“你說話的聲音真好聽”“你真是名大膽的學生,聲音響亮、清楚”“果真與其他人不一樣,像個小教練,真厲害”等類似的評價語。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長。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口頭表達的亮點,用激勵語言肯定學生,讓學生感受表達的成功感,并在班級中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只要教師重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規范課堂口語訓練,提供給學生口頭表達的“拐杖”和“支點”,便能激發學生的語言潛能,讓學生說得快樂、說得精彩。
參考文獻:
[1]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