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明
【摘要】當今教育體系中,審美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小學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與感染,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肩負起美育的使命。多媒體計算機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核心,具有非常強大的交互功能。如果把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審美教學有機結合,可為語文課堂的審美教學開辟更廣闊的途徑。
【關鍵詞】審美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小學語文審美教學
在當今教育體系中,審美教育越來越受重視,而且大有成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到:小學語文課程除了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具有聽說讀寫等能力,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外,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與感染,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同時肩負著美育的使命。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計算機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核心,具有非常強大的交互功能,它能任意地把文本、聲音、圖像、視頻、動畫、色彩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能對各種素材、數據進行編輯、處理、存儲和播放演示。小學語文課本中選用了許多文質兼美、情感豐富的好文章,形象生動地給學生帶來美的熏陶與教育,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如果把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審美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就可以為語文課堂的審美教學開辟更廣闊的途徑。
一、借助多媒體,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我們的漢字積淀著數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一種博大精深的藝術性創造。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則把一個個沒有生命的方塊字變得形象生動了。讓學生在學會漢字的同時,也感受到漢字的無限魅力,從而激發他們識字的興趣。如教學象形字“魚”時,可以通過動畫演示,把“魚”字的“ク”變成了小魚的頭,中間的“田”變成了魚身,下面的“一”變成了魚尾巴。由“魚”字變成的小魚在屏幕上游動跳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他們可感興趣了。接著屏幕上的小魚輕輕一躍,又變回象形字的“魚”字,跟著演變成大篆體,再演變成小篆體,緊接著變成隸書體,最后變成楷書體的“魚”字。看著每一次的動態演變,學生的眼里都會閃爍著驚奇的光芒。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魚”的字形已深深印在他們的腦里,同時也讓他們體會到漢字的優美,激發了他們更多的求知欲望。其它的象形字,如兔、羊、鳥、日、月、山、水……也可以進行這樣的演變。
二、借助多媒體,體會語言的形象美
音樂是表現美的一種藝術形態。在進行朗讀教學時,如果能把音樂和朗讀融為一體,借助音樂獨特的表現力,就可以很好地烘托出課文所要表現的情感主題,創設出一種美的意境,讓學生有如臨其境的感覺。再通過老師充滿感情的語言的啟迪導引,學生就容易展開豐富的聯想,腦海中就會再現自然和生活的美景,領略到課文中美的因素,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得到了美的享受、情感的滋潤和道德的感化。在音樂和朗讀的雙重藝術熏陶下,增強了學生的藝術領悟性,進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提升了審美能力,還能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
《找春天》這篇散文語言優美,富于童真、童趣,如在教學時進行配樂朗讀,以清脆歡快的樂聲反映孩子們脫掉棉襖,沖出家門,奔向田野去尋找春天的情景:小草從地里探出來,樹木吐出點點嫩芽,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悠揚的樂曲,美麗的畫面,學生如置身于美麗的田野中,陶醉于充滿自然美的意境中。他們迫不及待地要求去朗讀、去抒發心中的情感,自然也體會到了語言的形象美。
三、借助多媒體,抒發內在的情感美
在小學語文審美教學中,主要是通過美的事物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形成審美體驗,喚起情感的共鳴,受到陶冶,得到升華,產生愉悅感。所以,只有使作者情、教師情和學生情三情交融、和諧共振,才會使美的情感作用發揮到極致。現代教育技術則為語文審美教學營造情感場景、渲染課堂氛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詩人王維在渭城送別好朋友元二去西北邊疆履職時所寫的。全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作者卻把真摯的、依依惜別的情誼包含在濃郁的詩情畫意之中。一位老師在教學中選用了與該詩意境相似的古典樂曲作為背景音樂,收到了相得益彰、異曲同工之效。和諧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把學生帶入了作者所營造的意境之中。在古典樂曲的熏染下,學生都沉浸在美的愉悅中。接著,老師在樂曲中聲情并茂的吟誦古詩,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情感,初步溝通了作者情、教師情、學生情。然后,又分別請學生跟著音樂反復吟誦。讀著讀著,同學們仿佛與作者,還有他的朋友一起站在渭城的一家客舍里,看著窗外雨后的小路、客舍周圍的青青柳樹,心中充滿離愁,只能借由一杯酒將此愁壓于心底。學生的情感再次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此時的課堂已變成了情景交融的畫面,使古詩散發出巨大的魅力,讓每個學生都如癡如醉,精神上得到了愉悅和滿足,充分體驗到語文審美教學中的情感美。
四、借助多媒體,領略人物的人格美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還要潛移默化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教材中還有不少介紹古今中外優秀人物人格美的課文,這些課文充滿了鞭策后人、感召來者的“美”的精神力量,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寶藏。老師要引導學生向文中的優秀人物學習,讓學生沐浴在真善美的陽光中。然而,這些人物并不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在感受人物的人格美上具有一定困難,更不用說向他們學習了。老師可以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可跨越時空的特點,使文中的榜樣人物再現于學生眼前,把一個個平面、抽象的名字,變成一個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優秀人物的言行,感悟他們內在的精神美、心靈美,從而激發起向他們學習的欲望,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時,如果光靠詩中短短的幾行字,是無法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環境的惡劣、無法體會到雷鋒精神的無私與偉大的。我適時出現雷鋒背著孩子,攙扶著老大娘艱難地走在泥濘的路上的短視頻畫面。將畫面形象和語言形象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感悟。雷鋒叔叔在帶病為某工地義務勞動了一整天,已經十分累的情況下,還堅持冒雨背送老大娘和她的小孫孫。當學生看到雷鋒叔叔背著孩子在泥濘的小路上一步一滑地走著,有好幾次差點滑倒時,他們的心都揪了起來,眼睛都濕潤了。雷鋒—這位樂于助人的偉大英雄形象便自然矗立在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受到了那崇高的靈魂美、奉獻美的熏陶和感染。這樣從簡單的理解字面意思上升到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崇敬,進而又與人物的思想產生共鳴,達到了美的意境,培養了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