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在小學階段為了能夠有效貫徹“雙減”政策的落實,通過開展“減負提質”專項教學活動,能夠有效使減負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開展“減負提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減負提質”能夠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學習負擔,盡可能使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化特點,使語文教學向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因此,本文主要以2019部審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材為例,通過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減負提質”的意義和目的,提出相關的教學對策,為今后小學語文課堂“減負提質”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減負提質;教學策略
目前在小學階段開展“減負”工作時,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會產生一定的擔憂,擔心學生在“減負”背景下,影響學生的成績和學習能力等。為了能夠有效緩解家長的各方面擔憂,在開展“減負”工作時教師要明確“減負”的目的和意義,在此基礎上做到“減負提質”,通過開展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學科素養得到提升,在趣味學習的同時實現小學語文課堂高質量發展。
一、小學語文課堂“減負提質”的意義和目的
就目前而言,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已經無法滿足“雙減”政策的要求。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減負”的相關內容,要求學校、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要做出新的改變和嘗試。特別是針對學生和家長開展思想工作教育方面,由于學生在“雙減”政策下,很多學生產生懈怠思想,導致學習效果和質量有所下降,很多家長存在一定的擔憂。為了避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下降,在開展“減負”工作的同時,要求學校“提質”。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減負提質”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是一門重點學科,在開展“減負”工作時,不能單純地以減少學生課業負擔為目的進行教學,而是應以減少學生不必要的、重復性的課業為主,避免出現重復作業、機械訓練等現象,在 “減量”的基礎上實現“提質”。“減負提質”的意義就在于“少而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在開展“減負”工作過程中,并不意味著思想上的松動,很多學生誤以為減負就是不做作業、少做作業,甚至對挑戰和學習更深層次知識過程中存在松懈心理。通過開展“減負提質”教學,就是要對學生的思想進行轉變,防止學生學習態度受到影響。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減負提質”,其意義和目的十分巨大,通過開展“減負提質”能夠使語文教學向著高質量、高效率的方向發展。
二、小學語文課堂“減負提質”的策略
第一,提高作業高效性,減輕學生負擔。在開展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真正落實“減負提質”,首先要從作業方面入手,通過開展高效的作業管理,提高作業的高效性,有效減輕學生的負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作業布置進行精心設計,使學生從成堆的作業中解放出來,作業題量要適量,難度要適中。例如,在《古詩三首》作業布置中,傳統的作業以默寫、翻譯古詩、抄寫注釋等為主,作業量大、內容繁瑣,導致學生存在應付的情況。為有效提高作業高效性,教師在布置作業過程中,要通過精心設計,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三首古詩的詩意和內容,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通過繪圖的方式,通過理解詩意,將自己的想法繪制出來,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給予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加強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記憶,相比于傳統布置作業的方式,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第二,立足課堂教學,加強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堂教學內容,避免學生課后反復回顧課堂內容,進一步加強教學效率。在開展高效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從多角度對課文進行講解和教學。例如,在開展《梅花魂》一文的教學時,教師通過立足課堂教學,在開展課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查閱與課文相關的一些資料,通過多媒體設備以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能夠通過這些輔助教學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課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梅花魂到底是什么,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效率,使教師的教學效率得到質的飛躍。
第三,轉變教學思想,開展靈活教學。在開展相關教學工作時,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開展靈活教學。首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時,不能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告知學生“減負增質”的意義,通過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積極配合相關教學工作。例如,在開展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創新性教學模式,在對學生開展口語交際“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扮演小記者進行采訪等方式,共同探討不同人的童年歲月。通過合作、互動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小組合作、互動的教學方式,能夠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第四,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要真正落實“減負”政策,實現“減負提質”,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作業布置上側重點有所不同,基礎知識較為牢固的學生,教師不用額外增加學生鞏固和復習的負擔,以加強學生思維能力教學為主。針對基礎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應側重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基礎打扎實。又如在開展寫作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制定不同的寫作要求,使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展。
綜上所述,傳統小學語文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尤其是在“雙減”下,為了能夠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實現高效的教學,就要真正落實“減負增質”工作。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提高作業高效性、立足課堂教學、轉變教學思想、開展靈活教學以及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進一步減輕學生的負擔,加強教學效率,實現高質量教學。
參考文獻:
[1]顧逸雯.簡述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減負提質[J].小學生(上旬刊),2022(1):43-45.
[2]白志成.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與“減負提質”[J].新課程,2022(3):57.
[3]高寶林.“減負增效”環境下構建小學語文教學“新三態”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2(1):45.
[4]何菊芳.扔掉包袱? 快樂起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增效減負策略探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1(12):61.
[5]董小軍.“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創新性布置[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1(0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