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惜賢
【摘要】合理進行提問并充分發揮提問的作用,能夠營造和諧而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啟迪學生思考與探究,進而推動教學水平提升。而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提問的作用,則需要教師通過各種策略與措施全面優化提問,構建以問題為重要載體的高質量課堂。本文以四年級語文教學為例,著重圍繞提問時機、問題趣味性和思考性、問題層次性與難度、問題針對性等方面,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方法進行簡單探討,但愿能發揮些許參考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提問;思考性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極為基礎和重要的部分,其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對于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意義極為重大。不過要想充分發揮提問的作用并不容易,如果提問時機、方法、內容不合適的話,會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和效果。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合理的策略與措施進行有效提問。
一、合理捕捉提問時機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影響提問效果的一大因素便是提問時機。在適當的時間進行提問,既能及時地將學生思緒拉回課堂,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也能通過問題調節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對整堂課進行適當而合理的銜接。反之,提問時機不當反而容易打斷學生思考,不利于自主學習的實現。教師應當學會合理捕捉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時機,盡量在最佳時機發問以達到最好效果。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前根據教學大綱、方案等,對課堂教學中的關鍵節點設置問題;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學會隨機應變,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靈活提問,不能過于死板、僵硬地在某些時間點提問,否則反而會導致提問時機不當。
例如,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課文時,教師提前準備了大量問題,包括“恐龍和鳥有什么關系?恐龍與什么鳥有關?恐龍和鳥的關系有什么依據?”在課堂教學中的不同關鍵節點,適當地提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上發現部分學生存在走神、開小差的情況,便靈活地提問:“同學們,你們印象中的恐龍是什么樣的?如果恐龍要飛向藍天的話,它需要什么?”通過這類調節課堂氛圍的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及時將學生的思緒拉回課堂,可以保障提問的有效性并助力高質量、高效率課堂的科學構建。
二、強化問題的趣味性和思考性
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要保障提問效果一定要確保問題具有足夠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其中,問題具有趣味性意味著其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刺激學生主動思考并進行學習探索,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而問題的思考性則意味著問題應當能夠對學生進行啟發,幫助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內容、掌握相關技能,有充足收獲并感受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滿足感、成就感,進一步刺激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形成良性循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時,一定要著重從趣味性和思考性這兩個層面加以考量,合理優化問題,防止出現無效問題的情況。而要充分保障問題的趣味性和思考性,那么在提問時就一定要從學生角度出發,不能完全從教師自身視角對問題進行設置。這是因為小學生語文基礎較差,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較弱,同時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較低。如果教師完全從自身的主觀視角出發并設置問題,那么很難保障提出的問題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或引導學生思考。只有從學生角度出發并對問題進行合理設置,考慮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理解學生的思維特征與習慣,并針對性地優化問題設置,才能充分保障提問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鐵杵成針》這篇文言文時,由于小學生的文言文水平較低,相應的學習難度較大,故而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大量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文言文內容。為了確保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著重從趣味性與思考性兩個層面對問題進行優化,盡可能通過生動有趣而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思考與理解。在課堂伊始,教師便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神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個人被稱為‘仙’,那么他一定有值得令人稱道的地方。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主角李白就被后人譽為‘詩仙’。你們知道李白為什么被稱作‘詩仙’嗎?”這個簡單而有趣的問題一下就激發起了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紛紛回答:“因為李白寫的詩十分好,被人們所喜愛,所以被稱作詩仙。”在此基礎之上,教師繼續提問:“李白是因為詩寫得好而被稱作‘詩仙’。那么我國古代有如此多的詩人,為什么李白能夠脫穎而出成為詩受到廣泛喜愛的‘詩仙’呢?他又是憑什么能夠寫出這么多流傳千古的詩?”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莫衷一是。有的回答是因為李白十分有天賦,有的則回答是因為李白十分努力,還有的回答是因為李白想象力豐富。教師對學生的答案一一進行了肯定,并著重對回答“李白十分努力”的這個答案進行了分析,并借此完成教學導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后來解答李白為什么能夠這么刻苦與努力。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明確的思考方向,便很輕松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與深意。
三、適度控制問題層次性與難度
對問題的層次性與難度進行合理控制,同樣是保障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的要點所在。一方面,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能夠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知識內容;另一方面,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提問難度,可以避免問題過難而導致學生無法解決問題并感到挫敗的情況,也能防止問題過于簡單而無法起到促使學生思考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提問時有必要強化各問題間的關聯性與銜接性,最好能夠以上個問題的答案啟發下個問題的思考,這樣可以令學生在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充分感受由易到難并逐步克服障礙、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快感。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提問難度,則能確保學生可以順利地基于問題進行有效思考。
例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進行繼續的?作者先后寫了哪些地方的景色?文山包含哪哪輛條記敘線?通過閱讀課文,你們能感受到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之美嗎?如果你們描寫某一個地方的景色,會怎么寫呢?”這些問題難易度適中且具有層層遞進性,能夠隨著課堂教學進程的推進在不同時機提出,從而引導學生思考,達到讓教學過程變得更為簡單和高效的目的。
四、增強問題的針對性
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思考和發展。換言之,問題并非為教學內容本身而服務,而是為學生而服務。只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需要,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問題,以最適合學生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提問有效性并促進教學效果充分改善。反之,問題的設置如果脫離了學生,即便其設置得再怎么有趣或具有啟發性,都難以完全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相應的提問效果會大打折扣。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需要始終將學生放在首位,靈活調整和優化問題的設置。
例如,在教學《芙蓉樓送辛漸》這首古詩時,教師發現不少學生都難以理解古詩中所表達的堅守氣節的決心這一思想情感。對此,教師提出了以下問題:“詩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寫下的這首詩?詩前兩行的描寫了什么樣的畫面?詩前兩行的‘寒’與‘孤’字傳遞了什么樣的感覺和情緒?玉壺比喻什么?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借助這些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全詩內容,針對性幫助學生理解與感受王昌齡憂國憂民、堅守氣節的品質和精神。
綜上,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極為基礎和重要部分。通過合理而有效的提問,課堂教學將變得更為輕松、有趣與高效,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也將得到明顯增強,同時學生也能更加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探究、克服難題與張提,最終實現教學效果的全方位改善。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總結經驗、不斷改善,逐步掌握有效提問的方法和要點并構建優質課堂。
參考文獻:
[1]呂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知識窗,2020(4):1.
[2]何霞.如何問在“點”上——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提問點的設計[J].小學教學研究,2019(7):3.
[3]張健.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提問[J].文淵(高中版),2019(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