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娟 井影 王莎莎
中共中央在1948年5月—1949年3月從陜北轉移到了西柏坡,并在這一時期偉大的探索中鑄就了符合時代要求的偉大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西柏坡精神,2013年7月再次來到西柏坡考察時感慨:“西柏坡我來過很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西柏坡精神雖已誕生70多年之久,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大學生而言是指導人生、塑造思想、引領成長的精神力量,在高校傳承與弘揚西柏坡精神,是對歷史的回應,也是時代的訴求。融媒體時代,西柏坡精神的弘揚面臨新的挑戰,也適逢新的機遇,在順應融媒體發展的大背景下,創新弘揚西柏坡精神的方式方法,延伸西柏坡精神的時代價值,對于培育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融媒體時代高校弘揚西柏坡精神的現實困境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融媒體應運而生。融媒體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融合滲透,形成新的信息傳播矩陣,使多種媒介形態發揮到極致[ 1 ],其目的是“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線上線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2 ]融媒體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模式,也同步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行為與整體社會環境。融媒體時代,西柏坡精神的弘揚融合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實現了渠道更寬、內容更立體、主體更多元、形式更多樣的突破,但囿于當下互聯網環境圈層化、碎片化、泛娛樂化、再中心化等特點,西柏坡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同樣面臨諸多現實困境。
“圈層化”的影響
社交網絡化已是當下不爭的事實,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當代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交友、溝通、表達,從而構建自我認同的需要更甚。伴隨著大量人群的頻繁參與,有著相似價值觀、成長環境、興趣愛好、文化認同、利益訴求的個體逐漸聚集在一起,形成網絡的“圈層化”現象。圈內人傳播信息、交流觀點甚至互幫互助,逐漸聯系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融媒體時代人們的情感需求與現實需求,因此“圈層化”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基于某些共同特點與需求建立起來的圈層,所傳播的信息具有同質性,相似的觀點、信息在圈層內被反復傳播并強化,而與之相悖的聲音被排斥,“回音壁”效應顯著,這使得沉浸在圈層中的個體只認同自身的圈層文化,無法及時更新信息與知識結構,形成“信息繭房”。“圈層化”的排他性客觀上形成了信息壁壘;另一方面,西柏坡精神誕生距今已有70多年,新一代年輕人的成長環境與當時人民的成長環境有明顯差異,他們缺乏深刻的經歷與相關體驗,對西柏坡精神感悟不深、理解不足,加之西柏坡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客觀上很難引起當代大學生的關注與興趣,本身不易形成圈層。這兩方面的因素不利于西柏坡精神在網絡中的弘揚。
“碎片化”的影響
融媒體時代,“碎片化”成為信息傳播的突出特質,人們接受信息的數量比以往更多,內容更分散,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當下大學生熱衷的網絡平臺均以“短、平、快”的特點取勝。“碎片化”信息借助語言、表情、圖片、音頻、視頻等載體以直觀簡明的方式在網絡中快速傳播,直抵受眾。不可否認的是,“碎片化”信息的傳播方式在內容生產、博取關注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由于篇幅有限、信息量少,這種方式只能傳播最淺顯的、被割裂的信息,信息本身不全面,內容不完整,邏輯不周密,因此讀者只能接受到最淺顯的信息內容,而無法完成對信息來龍去脈的深度思考。“碎片化”的傳播方式為內容完整、嚴肅、系統地傳播帶來了挑戰。西柏坡精神是經過科學化、抽象化的理論研究成果,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思想的一部分,具有連貫性、嚴肅性、系統性、整體性,“碎片化”將其打成一個個碎片,讀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完整地建立起對西柏坡精神的認知結構,導致其文化魅力與思想深度大打折扣。
“泛娛樂化”的影響
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與商業資本的利益驅動催生了網絡的“泛娛樂化”現象。“泛娛樂化”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推崇“一切皆可娛樂”的價值理念[ 3 ],依靠現代信息技術與傳播手段,以搞笑、戲謔、吐槽、調侃、丑化等方式娛樂一切,以此獲取流量,博人眼球。“泛娛樂化”表現為娛樂的“過度”與“過界”[ 4 ],使得原本不具娛樂屬性的事物被娛樂,教育、文化、新聞、歷史、科學等淪為娛樂的附庸,莊重、嚴肅、理性、系統的事物遭遇挑戰。“泛娛樂化”趨勢下內容的呈現雖然淺薄空洞,但卻能使人放松神經,體驗瞬時快感,因此在網絡世界中受眾面極廣。在此環境下,人們的價值觀念與主體意識受到侵蝕,社會風氣被異化。“泛娛樂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更加顯著,由于他們的自我意識尚未完全建立,控制能力、辨別能力、理性思考能力仍有待提高,所以他們極易受到“泛娛樂化”的迷惑并沉浸其中。“泛娛樂化”也使得西柏坡精神的傳播空間受到擠壓。
“再中心化”的影響
傳統媒體傳播格局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一元傳播方式,信息傳播主體僅局限于權威機構與專業媒體,信息內容具有科學性,信息傳播主體具有權威性,普通民眾只能作為信息的被動接收者。具體而言,西柏坡精神通過主流輿論體系以宏大敘事的方式進行展現,單向傳播而不參與互動,所傳播內容符合主流價值觀,利于構建公民的國家認同感。融媒體時代,普通民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的生產者、信息的傳播者、信息的消費者,“中心化”格局被技術打破,同時催生了“再中心化”現象,各種主張、立場爭奪“中心”,爭奪話語權,人們則根據自身的需要重新凝聚“中心”[ 5 ]。“去中心化”使得全體網民在網絡公共空間能夠超越時間、空間與身份的限制,自由平等地暢所欲言,交往互動,“再中心化”則使其接受“新中心”的影響和改造,按“中心”的方向去發展。對缺乏鑒別能力的大學生來說,一旦陷入錯誤的“中心”,危害極大。在此環境下,西柏坡精神的傳播呈現主體多元化與“再中心化”的趨勢,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融媒體時代高校弘揚西柏坡精神的創新路徑
融媒體時代,西柏坡精神在高校的弘揚需克服圈層化、碎片化、泛娛樂化、再中心化等重重困境,利用課堂教學、話語轉變、技術賦能與網絡素養,將西柏坡精神融合到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中,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主導課堂教學,系統展示西柏坡精神
2020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指出要將“四史”納入大學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體系中[ 6 ],西柏坡精神作為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學習內容。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承擔的教學任務更加繁重,一是需要系統、完整地呈現西柏坡精神的內容與實質,厘清內容結構,構建合理的內容體系。在信息傳播“碎片化”與“泛娛樂化”發展的趨勢下,思政課既需突出理論,又需關照現實,使大學生建立起西柏坡精神的系統思維、歷史思維,將西柏坡精神內化為實踐的無限動力。二是創新教學方式。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顯然已不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要求與習慣,融媒體時代的課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習規律,分析大學生的認知結構、價值需求,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當代大學生熱愛互動、喜歡創新,可以引入網絡文章、微視頻、AR/VR實景體驗等融媒體作品來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活躍度,認真傾聽大學生的反饋,從而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吸收程度達到最大化。
轉變話語方式,將西柏坡精神融入“圈層”
“圈層化”造成了信息傳播主客體之間的分裂與隔閡,要想“破壁入圈”,西柏坡精神需轉變原有的話語體系,增強內容表達的親和力、生活力、感染力,利用大學生熟悉的語言與思維方式進行話語重組。這種方式既能保證西柏坡精神的嚴肅性、完整性,又使其貼合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與話語方式,從而融入“圈層”。具體而言,一是要積極塑造“圈內”主體。“破壁入圈”離不開人的參與,為了使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學生所在的網絡“圈層”,高校可多與大學生進行雙向互動,加強調研,把握大學生的興趣所在與現實需求,找準大學生所在的“圈層”,順應大學生的“圈層”話語,培植網絡意見領袖,“打入圈層”,塑造權威。二是要構建西柏坡精神的“圈內”話語。話語的創新是提升西柏坡精神在融媒體時代生命力與說服力的關鍵所在,如習近平總書記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由于話語方式貼近人民,其內容精髓很快讓普通民眾入腦入心。西柏坡精神也要更新話語表達,貼合當代實際,主動迎合大學生的話語表達習慣,從而實現西柏坡精神在融媒體時代傳播與弘揚的新突破。此外,高校要啟發大學生認識到“圈層”的局限性,鼓勵大學生走出“圈層”,走出思維舒適圈,自覺學習歷史,重拾文化經典,打破“圈層”桎梏。
善用信息技術,將西柏坡精神創新呈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7 ]。”技術是融媒體的最大優勢,借助新型技術手段,可以讓西柏坡精神的形象更生動,傳播形式更多樣,傳播對象更精準,在潤物細無聲中直抵人心。大數據、算法推薦、人工智能,AR/VR等融媒體技術均可被應用于西柏坡精神的傳播與弘揚中,如大數據可以分析出大學生用戶的個性化特征,算法可以針對這些用戶特征進行信息的精準化推薦,AR/VR技術可以將西柏坡精神進行可視化、仿真式、沉浸式呈現,從而大大拉進歷史與當代的距離。融媒體的技術優勢還在于它可以拓寬西柏坡精神的生活化場景,滿足大學生的互動性需求,如設計網絡游戲,構建社交分享場景,讓大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內化西柏坡精神的實質,擴大西柏坡精神的傳播范圍。善于利用融媒體的技術優勢,能夠直接激發大學生學習西柏坡精神的興趣,增強西柏坡精神傳播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提升網絡素養,將西柏坡精神科學吸納
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其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深受互聯網的影響,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了諸多便利與機遇,但也帶來種種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正確認識網絡,有效利用網絡,讓網絡成為大學生的好幫手,而不是“毒藥”,是當代大學生亟須破解的難題。高校應主動作為,合理安排網絡素養教育內容與方式,介紹融媒體時代網絡社會的特征,提升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政治素養、理論素養與信息素養,著重培養大學生的信息選擇能力、信息鑒別能力、信息批判能力與融媒體使用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網絡道德意識與網絡法律意識,自覺做清朗網絡空間的維護者,抵御互聯網不良信息與不良習慣的侵蝕,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擇優去劣。有良好的網絡素養為支撐,可以幫助大學生在眾說紛紜的網絡世界中順利鑒別科學的西柏坡精神,愿意學習偉大的西柏坡精神,合理利用融媒體傳播西柏坡精神,從而擴大西柏坡精神的傳播面,提升西柏坡精神的傳播效率,確保融媒體時代西柏坡精神傳播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白林馳.融媒體時代短視頻融入思政教育新路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2):30-32.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3):4-5.
[3]李紫娟,李海琪.網絡“泛娛樂化”傾向對青年大學生的危害及其應對[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40(06):56-62.
[4]胡伯項,吳雋民.新媒體時代泛娛樂主義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與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85-92.
[5]邱吉楊,秀婷.網絡新技術對青年價值觀形成的影響[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40(04):54-62.
[6]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09):75-80.
[7]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7(02):30-31.
【課題項目】本文系石家莊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21年度社科專家培養項目“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項目編號:2021zjpy)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