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洪江 范雨露
【摘 要】 科研課題反映了學科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利用1991—2020年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審計研究課題數據,從課題年度、課題類型、課題所屬地區、課題承擔單位、課題負責人等屬性分析了審計研究的分布特征,并通過課題學科領域、課題主體領域等分析了審計研究的熱點和趨勢。結果表明:審計研究資助呈逐年上升趨勢,審計研究課題已基本覆蓋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的項目類型,課題地域分布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審計研究高層次人才隊伍,承擔課題的負責人大都屬于中青年,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審計方法與技術、內部審計主體領域資助強度不平衡格局,使其分別有不同的研究熱點。針對審計研究資助的課題分布特點,文章從學科建設提出未來發展建議。
【關鍵詞】 科學基金; 審計研究; 基金項目; 課題負責人
【中圖分類號】 F23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2)07-0113-08
一、引言
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特別是近20年來,審計研究蓬勃興起。隨著我國審計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持續提升,對審計理論知識需求日益旺盛,我國審計研究相應地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而持久的關注。國內外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對審計研究發展進行過較系統的梳理和回顧。(1)通過定量統計分析期刊論文,總結審計研究狀況以及研究進展。其一是對審計研究的國際狀況以及研究進展的總結:黃溶冰和王麗艷[ 1 ]從作者機構、研究對象以及期刊所屬學科領域和刊載時期等方面對1997—2016年發表在SSCI來源期刊上的32篇國家審計學術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從審計制度安排、審計治理效果、審計業務探索以及審計溝通策略四個方面總結了國家審計的研究主體及研究進展;王偉和孟焰[ 2 ]采用知識圖譜可視化的分析方法,將SSCI收錄的7本會計和審計期刊論文所反映的國際審計研究劃分為16個研究領域,并歸納分析了每個研究領域的研究議題。其二是對審計研究的國內狀況以及研究進展的總結:況玉書和宋夏云[ 3 ]對圖書、核心期刊論文采用描述統計和邏輯歸納方法,梳理了1987—2013年我國經濟責任審計研究成效,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未來的研究建議;李明輝等[ 4 ]對1999—2014年CSSCI來源期刊發表的相關論文進行回顧和總結,發現我國學者在政府審計中采用檔案研究、問卷調查、案例研究等實證性方法取得了一些開拓性的進展;岳洪江[ 5 ]以科學計量學的方法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審計科研成果的規模和增長態勢、主要研究機構、發表期刊、研究主題和學科分布結構、成果的基金資助、高被引成果、高頻關鍵詞等進行分析,揭示了我國30年審計科研的特性。(2)通過定性文獻綜述總結審計研究狀況以及研究進展。郭旭[ 6 ]依據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合作研究課題成果,歸納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情況與結果運用、面臨困難與對策建議;李明輝和劉笑霞[ 7 ]總結了環境審計的概念、目標、對象、理論框架等基本理論主題,以及環境審計技術方法等應用理論主題,認為環境審計過于偏重規范分析、合規性政府環境審計,而忽視實證研究、環境績效審計以及企業環境審計;何衛紅和趙佳[ 8 ]歸納了內部審計的職能、外包,以及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的相互嵌合等研究熱點。
從現有研究成果看,主要依托觀察和總結審計研究文獻產出來描述審計研究的力量、動態、熱點或趨勢,所得結論能夠很好地加深對中國審計研究狀況的了解。審計研究受到人才、資金、資料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中資金資助往往是推動審計研究的重要支撐力量,同時競爭性科研課題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研究的創新、研究的前沿、研究的趨勢和方向。因此,有必要從科研資助課題視角觀察審計研究的力度、方向、類型和趨勢,相比統計和分析文獻產出來刻畫審計研究動態與趨勢,對展現審計研究方向和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選題均有較高的現實意義。
二、數據來源和統計策略
科研資助課題一般具有新穎性、創新性、前沿性、基礎性、需求性、時代性等特征,越是國家級課題其具有的特征越鮮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下文簡稱國家自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下文簡稱國家社科)是兩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級科研資助體系,其資助的研究課題被認為能夠反映當前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方向,具有示范引導效應,獲得課題資助的數量也是反映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國家自科形成了探索項目、人才項目、工具項目、融合項目四位一體的資助格局,既涵蓋自然科學又包含管理、經濟等社會科學領域,在促進基礎研究、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社科定位于資助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國家社科設立重大項目、年度項目、青年項目、后期資助項目、西部項目等。
在資助課題數據的獲取上,所使用的國家自科數據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國家社科數據來源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由于審計學科在我國學科門類中處于較細的分支學科領域,不能以學科分類或學科代碼分類檢索審計研究獲資助課題,采用的統計策略是檢索獲資助課題的題名,如果獲資助課題題名中含有“審計”,就認定該課題屬于審計研究領域。檢索的時間跨度為1991—2020年,檢索的學科范圍為全部學科,檢索的課題類型為全部課題類型,檢索時間均為2020年12月。
國家自科的檢索屬性有課題編號、課題類型、所屬學部、題目、批準年份、負責人、單位、金額、學科分類,國家社科的檢索屬性有課題批準號、課題類別、學科分類、課題名稱、立項時間、課題負責人、專業職務、工作單位等。為了深入分析審計研究課題的特性,通過互聯網檢索的途徑增加了課題負責人的年齡、性別、所屬單位的類別、所在地區分類等。對所屬單位類別是高校的,依據“211工程”大學、“985工程”大學、“雙一流”大學等標準進一步分類;依據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 9 ]和審計方法與技術四類標準對課題研究趨勢進一步分類。在獲取國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數據的基礎上,試圖對中國審計研究的課題年度分布、課題類型分布、課題地域分布、課題承擔單位分布、課題負責人特征、課題研究領域及研究熱點趨勢進行分析。
三、審計研究的基本格局
(一)審計研究課題年度趨勢
在國家科學基金審計研究資助領域,1991—2020年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分別立項審計研究課題166項①、124項,在整個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資助總量中占比不高,如國家社科的審計研究立項數占立項總數的0.17%,審計學科課題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國家社科課題和國家自科課題的立項數整體呈上升趨勢(表1)。在1991—2008年,無論是國家自科、國家社科或是總立項數都處于空白、不穩定和徘徊不前的狀態,大多數年份國家自科的立項數多于國家社科立項數,自2008年后立項數較多,呈快速增長趨勢,立項數交替上升,當前我國審計學科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審計學科研究獲資助的多寡與所處社會、政府以及學科自身緊密關聯,隨著2003年“審計風暴”以來,我國國家審計作用發揮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證券市場審計需求繁榮發展,審計理論需求日益旺盛,審計學科知識發展也越來越受到國家科學基金的重視,表明審計研究人才隊伍日益壯大,越來越多的審計研究者逐漸加入到國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報與研究中來。但審計研究熱度與我國轟轟烈烈的審計事業相脫節,也與強大的審計實踐需求有差距,不利于學科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二)審計研究課題類型分布
在國家自科審計研究課題資助中,面上項目居于主體地位,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次之,二者的差距較小。但從增長態勢看,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增速遠高于面上項目,特別是2015—2020年增長特別迅速。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定位是支持35歲以下青年人員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研究工作,培養青年人才獨立主持科研課題、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顯示了國家自科更青睞重視和鼓勵審計研究領域的青年才俊,同時表明審計學科正在涌現出一批新生研究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該學科的未來發展前景。自2009年開始,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也獲得資助,雖然立項數較少,但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審計研究水平的提高、審計研究隊伍凝聚和穩定、審計優秀人才的培養和扶植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審計研究在科學部主任基金項目、應急管理項目和委主任基金項目方面有所體現,表現為審計研究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管理問題快速做出反映,為黨和政府高層決策提供科學分析和政策建議??上驳氖菄易钥埔操Y助了1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培養造就審計進入世界研究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值得注意的是審計學科尚未在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獲得突破并占有一席之地,說明審計學者在與世界一流學者和科研機構開展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對話的能力還不強,有待進一步努力和提高。
在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資助中,一般項目數量占據主體,青年項目次之,二者差距較大。從增長態勢看,一般項目的增速遠高于青年項目,特別是2015—2020年增長迅速,與國家自科中的青年項目相比,立項強度和增長趨勢有所減弱,立項數明顯較少,說明審計青年學者還有待培養、挖掘與壯大。西部項目自2004年設立以來,立項規模與資助強度有一定增加,但與滿足廣大西部審計研究需求有一定差距??上驳氖菄疑缈瀑Y助了10項重點項目,尤其是在2011年,審計研究重大項目實現了零的突破,相繼有4項重大項目,分別是2011年資助的“國家利益保護導向的中國環境審計體系創新研究”、2013年資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審計理論研究”、2015年資助的“基于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系統的環境責任審計研究”、2020年資助的“‘一帶一路’沿線國中國企業審計治理研究”。重大和重點項目的立項,有助于解決本研究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特別是對審計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研究。
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的審計研究課題前3種類型分布見表2。
目前,審計研究課題已基本覆蓋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的項目類型,且各類型的資助比例大致與國家資助總體比例相一致,表明審計學科獲取基金資助體系正在逐步成熟和完善,研究廣度也在逐步擴展。審計研究課題的立項多樣化有利于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潛心于本領域的科學問題,促進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發展,以使審計研究更有針對性。
(三)審計研究課題地區分布
依照審計研究課題依托單位所在的地理位置,把國家自科課題和國家社科課題歸類到不同省、市、自治區。從表3可以看出,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的審計研究課題分別分布于全國21個和20個省、市、自治區,區域分布極不平衡。從東中西三大地帶比較看,國家自科的審計研究課題東中西分別占總量的70.48%、15.06%和14.46%,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東中西分別占總量的53.23%、26.61%和20.16%,國家自科審計研究課題區域集中趨勢更加明顯。江蘇、北京、福建、湖北、浙江、廣東、湖南和四川承擔了更多的審計研究課題,而河北、海南、青海和寧夏無審計研究課題立項。從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的審計研究課題在各?。ㄊ小^)的數量比較看,福建、北京承擔國家自科的審計研究課題遠多于國家社科的審計研究課題,而湖南、重慶承擔國家自科的審計研究課題遠少于國家社科的審計研究課題。這也表明,我國審計研究的力量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不平衡特征,這與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力量的分布地域不平衡有極大關系,也與大學中審計與會計學院設置有密切的聯系,如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的審計研究力量撐起了福建省獲審計研究資助課題居全國第三的位置。
(四)審計研究課題單位分布
依照審計研究課題依托單位,把國家自科課題和國家社科課題歸類到不同的機構類別(表4)。結果發現:高校獲資助的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的審計研究課題分別是162項、116項,分別占總立項的97.59%、93.55%,高校獲資助的審計研究課題呈現一枝獨秀的格局。分析原因不難發現,高校審計學科建設歷史較長,匯集了較多審計研究人才,學科團隊實力強,本、碩、博人才培養基本齊全,形成結構比較合理的審計學教育體系;同時這些高校位于東中部經濟發達城市,改革開放前,如北京、上海、南京、廈門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得到很多支持,具備較好的經濟條件、文化氛圍、社會需求基礎。非高校單位主要有審計署及派出機構(5個社科)、審計署審計科學研究所(3個自科+2個社科)、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1個自科)、西藏自治區審計廳(1個社科),非高校單位審計機構屬性特色鮮明,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研究力量強大,社科院系統表現不夠突出。
高校獲國家自科審計課題的單位有66家,其中35家高校只獲取1項資助,多于2項的高校有31家;高校獲國家社科審計課題的單位有61家,其中38家高校只獲取1項資助,多于2項的高校只有23家。在承擔審計研究課題的高校中,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有不同的特點,在高校獲國家自科課題的66家單位中,211、985大學42家,雙一流大學41家,分別占比63.64%、62.12%;在高校獲國家自科課題的162項中,211、985大學108項,雙一流大學107項,分別占比66.67%、66.05%;在高校獲國家社科課題的61家單位中,211、985大學22家,雙一流大學23家,分別占比36.07%、37.70%;在高校獲國家社科課題的116項中,211、985大學40項,雙一流大學44項,分別占比34.48%、37.93%。211、985大學或雙一流大學獲國家自科審計研究課題集中度遠大于獲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集中度,存在國家自科的審計研究課題高校資助“嫌貧愛富”和國家社科的審計研究課題高校資助“惜老憐貧”現象。財經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是承擔國家級審計研究課題主體單位,南京審計大學既非211、985大學也非雙一流大學,承擔如此多的國家級審計研究課題是一個亮點。充分挖掘財經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審計研究潛力是未來審計研究的重要導向。
(五)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特征
1.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特征
在290個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中,共有240位學者,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55位、85位,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相比,審計研究女性學者占比較高。只承擔過1個國家級課題的有206位,有34位學者承擔過2個以上的國家級課題,見表5。從所有的課題負責人性別比例看,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的審計研究課題男女比分別為110:56、84:40,從性別比可以看出,國家自科審計課題更青睞于女性學者。在審計研究領域,承擔過2個以上的國家級課題負責人,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中年審計專家學者,又有年富力強的青年才俊,也有審計學界的女中豪杰,這些學者在多年的潛心治學研究中,對自己所擅長的研究領域有著深厚的積淀,掌握了審計研究的方法與思想,樹立了審計研究領域的地位與影響力,是我國審計研究領域的核心學者,其中有些學者傾向于只申報國家自科課題,如19位學者連續只承擔國家自科課題,有些學者傾向于只申報國家社科課題,如9位學者連續承擔國家社科課題,有6位學者兼顧國家自科課題和國家社科課題。
總體上,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審計研究人才隊伍形成了一定規模,但承擔過國家科學基金課題的人才隊伍規模還不夠大,連續承擔過國家科學基金多項課題的人才數量很有限,不利于審計研究全面、可持續發展。
2.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職稱結構特征
選取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獲得立項時的職稱,觀察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的職稱分布特征。從全部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職稱觀察,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的職稱結構呈偏態分布,從高到低依次是副高級40.34%、正高級36.55%、中級22.41%、初級0.69%,正高級、副高級人數占比高達76.89%,這表明國家科學基金課題對審計研究負責人職稱要求較高,承擔課題的研究基礎較好,所表現出的學術水平、科研能力潛力較大。從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職稱觀察,其職稱結構有所差異。國家自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涵蓋四類職稱,且相對均衡,較關注中級申請人;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只涵蓋三類職稱,且相對不均衡,高級職稱占比高,中級職稱占比低,初級職稱缺失,表明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對審計研究負責人職稱要求更高,更有利于高職稱學者。
3.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年齡結構特征
選取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獲得立項時的年齡,將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的年齡劃分為8個年齡段,分別是≤30、31~35、36~40、41~45、46~50、51~55、56~60、≥61。從全部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年齡觀察,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的年齡結構呈單峰分布,峰值在36~40歲,平均年齡41.16歲,表明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群體是一個年輕的隊伍。從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年齡觀察,其年齡結構表現異同,相同的是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年齡結構都呈單峰分布,但年齡峰值不同,國家自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年齡峰值在31~35歲,平均年齡39.14歲,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年齡峰值在41~45歲,平均年齡43.85歲,表明國家自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群體比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群體更年輕。從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不同性別年齡觀察,國家自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男性和女性平均年齡分別為39.55歲、38.36歲,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男性和女性平均年齡分別為45.05歲、41.35歲,表明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男性平均年齡大于女性平均年齡。無論是國家自科、國家社科或是二者加總的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平均年齡都處于中青年年齡段,表明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的審計研究課題負責人隊伍是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激情的隊伍,也表明審計研究是中青年喜歡從事的事業,為審計研究大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六)審計研究課題學科特征
按國家自科的學科一級分類和國家社科的學科一級分類,對審計研究課題學科領域特點進行分析,國家自科審計研究課題橫跨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宏觀管理與政策、電子學與信息系統等學科。工商管理學科資助特別是會計和審計是主體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優勢較大,從1991年以來資助連續增長;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資助量在下降;計算機科學學科資助較晚,但增長較快。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橫跨應用經濟、管理學、政治學、中國歷史、理論經濟、法學、黨史·黨建、統計學等學科。應用經濟學科資助是主體學科,與管理學和政治學相比優勢不是特別明顯,從1991年以來資助連續增長;管理學和政治學雖然資助較晚,但增長迅速;中國歷史、理論經濟、法學、黨史·黨建、統計學等學科的資助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從總體統計結果看,審計研究課題已橫跨十多個學科領域,成為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的領域,除常規的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科門類外,越來越多地擴展到計算機科學、政治學等學科領域,超越以往學科分門別類的研究方式,實現對審計問題的整合性研究。審計的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有益于匯聚不同學科領域的人才共同攻關,拓寬了傳統審計學科的研究視野和研究領域,在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上實現審計理論的生長點和審計方法技術的創新源。
四、審計研究課題主體領域熱點趨勢
采用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審計方法與技術四類研究主體,觀察審計研究課題主體領域的特點。由于不能得到獲資助課題的摘要,依據課題名稱將獲資助課題分別歸類到四類研究主題領域。從國家自科審計研究課題看,資助強度依次是社會審計、審計方法與技術、國家審計、內部審計,社會審計研究主體是優先資助領域,四個研究主體資助強度相對均衡;社會審計、審計方法與技術研究是兩個最穩定的資助主體,從1997年起連續資助并保持連續穩定增長。從國家社科審計研究課題看,資助強度依次是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審計方法與技術、內部審計,國家審計研究主體是優先資助領域,四個研究主體資助強度差異較大,基本上不太關注內部審計、審計方法與技術研究;社會審計是最穩定的資助主體,從1991年起連續資助并保持穩定增長。從全部審計課題看,國家審計研究領域主體資助強度最大,達到120項,對國家審計研究領域的重點關注也是從2009年開始,特別是2015—2020年間增長迅速;內部審計研究領域主體資助強度最弱,占比不到4%,這是未來審計研究應該加強的領域。
從審計研究課題主體細分領域的資助強度看,有三個顯著特點:其一,國家自科、國家社科對每個細分領域資助強度差異明顯,資助定位有所不同。如在國家審計及政府審計、環境審計、審計與腐敗治理、審計與扶貧、審計史等領域,更易獲得國家社科資金資助;在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行為和注冊會計師行為、審計質量、審計師聲譽、審計行為等領域,更易獲得國家自科資金資助。其二,審計研究各細分領域首次獲得資助的時間不同。有些細分領域得到持續資助,但資助強度不高,是審計研究中的持續熱點,如外部審計監督;有些細分領域獲得資助較晚,但資助強度快速提升,是審計研究中的新興熱點,具體如審計師及注冊會計師行為、云存儲下的審計技術與方法等。其三,課題研究導向有所不同。國家社科資助課題與國家審計改革、發展、制度、政策聯系緊密,如國家審計方向的課題資助與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務院提出發揮審計促進國家重大決策部署落實的保障作用一脈相承,更加注重定性、宏觀、決策咨詢視角的研究導向;國家自科資助課題與審計的組織、行為、質量關聯性強,更加注重實證、微觀、技術、方法視角的研究導向。
通過觀察審計研究課題主體細分領域的資助強度和導向,可以得出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審計方法與技術四類研究熱點。第一,在國家審計研究領域,有8大研究熱點,按照資助強度依次是國家審計及政府審計、環境審計、審計與腐敗治理、審計監督功能與作用、金融及債務審計、績效審計、審計與扶貧、審計史。還有其他較小的研究熱點,如審計報告公開和公告的作用影響、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工程審計等。第二,在社會審計研究領域,有8大研究熱點,按照資助強度依次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行為和注冊會計師行為、審計質量、審計行為、外部審計監督、審計報告及審計意見、審計師聲譽、審計獨立性。其他較小的研究熱點,如審計團隊群體、審計服務系統等。第三,在審計方法與技術研究領域,有6大研究熱點,按照資助強度依次是云存儲下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數據挖掘下的審計技術與方法、云安全及公開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數據處理及融合的審計技術與方法、大數據下的審計技術與方法、聯網審計技術與方法。第四,在內部審計研究領域,有2大研究熱點,按照資助強度依次是內部審計設置、內部審計的效益及增值。
縱觀審計研究課題的學科、主體領域以及細分領域研究熱點,可以得出未來的研究發展趨勢。
一是審計研究更加向信息技術融合。信息和數據的獲取、傳遞、存儲、整理、利用和施效等方面都離不開信息技術作支撐,信息技術已經廣泛融入到審計工作各個領域,云存儲、數據挖掘、云安全及公開、大數據、聯網審計、人工智能為審計學研究創造出許多新的學科生長點,成為審計研究領域課題增長較快的領域。傳統的審計學研究理論與信息新時代特點相結合將是未來被關注的熱點,得出的研究成果會更有時代意義。二是審計研究更加趨于學科交叉滲透。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現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審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等自然科學以及與政治學、行為科學、法學等社會科學存在交叉滲透,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基礎理論、應用技術手段相互借鑒,互相影響,研究內容互相重疊,界限模糊不清很難劃分,逐漸形成密不可分的學科網絡。同時學科的交叉、分化和研究技術方法的移植、借鑒為審計學研究帶來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新問題大多是通過變換學科視角和方法獲得新的研究思路,豐富了審計學研究的內容,拓展了審計學研究領域,為學科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為審計學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發展空間。三是審計研究更注重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審計學的興盛根植于時代需求,奠定了應用型學科的社會科學特性。統計表明,響應和解決國家需求是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重要特點,特別是與我國審計改革、發展、制度、政策聯系緊密的審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性研究,圍繞審計事業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現實問題和難點問題,受到國家級審計課題立項的青睞。隨著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不斷推進社會科學研究的進一步轉型,強調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要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理論和實踐應用研究是未來審計學研究健康發展的兩翼,偏一不可。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1991—2020年間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所資助的審計研究課題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在過去的30年中,國家級審計研究課題整體上呈增長趨勢,1991—2008年處于空白、不穩定和徘徊不前的狀態,在整個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資助總量中占比不高,審計學科課題還有進一步提高、繁榮的空間。當前審計研究課題已基本覆蓋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的項目類型,且各類型的資助比例大致與國家資助總體比例相一致,但在重點項目、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西部項目等類型的資助還有待突破和提高。
二是審計研究課題地域分布具有明顯的不平衡特征,主要集中于東中部省份大城市。綜合性大學和財經高校是承擔審計研究課題的主導力量。通過承擔國家級課題形成了200余人規模的審計研究高層次人才隊伍,承擔課題的負責人大都處于中青年,但承擔過國家科學基金課題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數量有限、規模還不夠大。
三是國家級審計研究成為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領域,除常規的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科門類外,越來越多的擴展到計算機科學、政治學等十多個學科領域。審計研究課題形成了國家審計主體領域資助強度最大、社會審計和審計方法與技術主體領域居中、內部審計主體領域資助強度最弱的格局,未來內部審計主體領域有待加強。
四是審計研究課題主體細分領域的資助強度有三個顯著特點,國家審計研究領域和社會審計研究領域分別有8大研究熱點,審計方法與技術研究領域有6大研究熱點,內部審計研究領域有2大研究熱點。
針對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所資助的審計研究課題分布特點,從審計學學科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提升審計學學科在國家科研資助體系中的地位。學科平臺、團隊、人才是學科繁榮發展的關鍵因素。盡快將審計學的三級學科提升到一級學科地位,增強學科獨立性,爭取審計學納入國家級或地方級的一流學科建設規劃,爭取更多高校的審計學進入國家級或省級一流專業建設序列。打造審計學人才國家梯隊,培養審計學科的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專家隊伍,建議審計署實施全國審計領軍(后備)人才培養規劃,設立審計領軍人才崗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的復合型高層次審計人才隊伍;鼓勵高校博士點大力培養既熟悉審計業務又精通經濟行業技術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做大做強審計研究人才隊伍。進一步優化審計學學科梯隊結構,增強學科團隊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審計研究的層次和水平,創建有利于審計學在國家科研資助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注重提升國家級審計研究課題申報的全環節質量。切實提高審計研究國家級課題的申報數量和質量,注重國家級審計研究課題申報的全環節管理,鼓勵和激勵審計研究專家參與國家級基金課題征集,特別是重點和重大項目,爭取更多的審計研究課題進入課題指南。申報者要做到提前研究選題,把握審計研究的發展趨勢和超前性,在選題上關注審計政策利好、審計時事政策和審計社會重大需求,注重做到選題內容超前、方法超前、技術超前、學科交叉,充分利用審計行業資源。提前組建課題團隊,注重團隊的專業、職稱、年齡、學緣結構合理,注重凝練研究方向。申報單位領導高度重視,各級部門多措并舉,從課題申報之初的申報輔導動員到申報中期組織校內外專家對申報書進行評審修改,再到上報前對申報書的多重形式審查,始終堅持把質量意識貫穿于課題申報各環節。鼓勵和激勵申報單位設置國家級審計科研課題資助培育制度,推動形成申報審計高水平課題、收獲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新局面。
三是保持必要的國家級審計研究資助課題平衡。首先保持審計學東部地區和中西部資助課題的平衡,適當增加地區科學項目或西部項目立項強度,進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區審計研究資助課題;其次保持審計學青年人才和老年人才資助課題的平衡,進一步加強審計學青年人才、女性人才資助的力度;再次保持審計學主題學科與跨學科間資助課題的平衡,審計學的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不應是簡單追求鋪攤子、攤大餅、線性加和,而應產生審計學多學科研究協同放大效應,真正實現審計知識突變,同時也應注意所帶來的審計學科邊界模糊、削弱傳統審計學科發展等現象;最后保持學科不同研究方向資助課題的平衡,在保持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審計方法與技術研究主體資助的同時,適當增加內部審計研究領域主體資助強度,實現我國審計研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六、結語
分析和總結我國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有關審計學科的立項課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國審計學科的研究特點。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單獨分析研究課題或單獨分析期刊論文,均不能完整地展示中國審計研究的真實格局。通過立項課題的題目識別和統計審計科研課題,會存在一定遺漏可能;由于國家級課題所研究的領域廣泛,特別是跨學科、多學科課題,采用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和審計方法與技術四類主體以及細分研究領域,會存在一定的不準確之處;只通過科研課題的題目來分析科研課題的內容并依此揭示學科的研究進展與熱點,也存在一定的不全面之處;科研課題是科研的計劃和經費投入,不是科研產出和成果,國家級課題不必然產生高質量和有影響力的成果,只觀察課題數量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上述缺陷及不準確、不全面之處,有待未來研究中進一步彌補。
【參考文獻】
[1] 黃溶冰,王麗艷.國家審計研究的現狀與思考:基于SSCI期刊的分析[J].審計研究,2017(3):36-44.
[2] 王偉,孟焰.西方審計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J].審計研究,2016(3):32-39.
[3] 況玉書,宋夏云.我國經濟責任審計研究:現狀與展望——基于圖書、期刊等文獻視角[J].中國審計評論,2015(2):36-47.
[4] 李明輝,孫婕,葉超.我國政府審計實證研究述評:基于CSSCI(1999-2014)檢索論文的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2):1-12.
[5] 岳洪江.中國審計理論與實踐研究30年追蹤及評論:基于1978—2007年審計科研成果的科學計量分析[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1(1):62-72.
[6] 郭旭.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綜述[J].審計研究,2017(2):25-30.
[7] 李明輝,劉笑霞.我國環境審計研究回顧與展望[J].學海,2012(1):55-62.
[8] 何衛紅,趙佳.內部審計研究述評:2003—2009[J].審計研究,2011(1):57-62.
[9] 陳漢文.審計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