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丹
摘要:很多人認為學前教育和幼兒園是一樣的,其實幼兒園與學前教育相似卻依舊有著不同之處,其不同主要是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決定的。幼兒園教育適合3-6歲的兒童,而學前教育適合6-8歲的兒童,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都具有較大的差異,幼兒園主要為了幫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但是學前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教育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本文通過教學案例分析從幼兒園游戲中如何對學前教育進行創新。
關鍵詞:幼兒園;游戲;學前教育;創新
引言:學前教育即是對學齡前的兒童進行的教育工作,本質上是利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學前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此時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夠成熟,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幽默感,通過多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已達到引導學生不斷成長的作用。學前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階段,需要教育工作著擁有正確的教育理論,明確教育目標,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不斷更新教育方法,使學生健康成長。
一、游戲教學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
接受幼兒園教育和學生教育的學生年齡都比較小,活潑愛動、精力旺盛是處于此階段學生的重要特點,如果教師像要求高年級學生一樣強制要求這個階段的學生,反而會抑制學生的天性,導致學生厭學,甚至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可以利用此階段學生獨有的特點進行教學,如利用游戲進行教學。學生年紀小,對各種各樣的小游戲都充滿興趣,而多種游戲適當搭配可以讓學生的學校生活充實而又快樂,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有利于幫助教師管理班級,增進班級內小朋友的游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學前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學前教育更側重教授知識,因此教師需要注意游戲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合適的游戲內容孩子幫助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打好學習的基礎。
二、游戲內容創新
1.體現兒童差異,注重因材施教
幼兒個兒童在身體和心理方面還是有巨大差異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斷更新游戲內容,否則會適得其反。幼兒園低年級小朋友喜歡的游戲對于進入學前教育的學生來說過于簡單,沒有任何挑戰性,無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學生也無法在游戲學到知識。并且學前教育相較于幼兒園教育,更側重于學習知識。因此,游戲內容必須和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玩樂中學習、思考。同時,教師也需要結合時代發展不斷改變游戲的內容。當前是一個網絡發達的時代,學生身邊大多是電子產品,學生對于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也有基本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制定學習內容可以合理的利用電子產品,例如,可以允許學生自行操作使用電子產品進行隨機選人,使用電子產品進行計時等。學生年紀小,自控能力差,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正確使用電腦網絡,防止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
2.注重生活體驗感,豐富學生生活
教師應該注意游戲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當前的生活。處于該階段的學生對生活認知度不高,因此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視角制定學習內容。例如教師制定的學習內容關于小學生的科目,然而處于學前教育的學生并不了解小學生科目的內容以及學習目標,那么游戲內容就不被學生所理解。如果教師制定游戲內容是圍繞學生的學習、家庭生活展開,如比賽撿玩具球,比賽在規定時間內哪組同學撿的玩具球多。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3-4人分組,游戲結束后學生需要準確的向老師報告撿的玩具球的數目,哪組撿的球多且報數準確者獲勝。該游戲不僅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鍛煉學生的數數能力以及加法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其次該游戲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玩具球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玩具,可以加強學生的帶入感。該游戲還可以幫助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鍛煉學生的身體。
3.擴展游戲空間,使游戲方式多樣化
游戲內容由于受場地、人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游戲內容被大幅度制約,以至于游戲內容比較單調,大多只能是小范圍的活動,例如做一些老鷹捉小雞等類型的游戲。這不利于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也不利于充實學生的學校生活。因此教師應該利用辦法擴展學生的游戲空間,幫助學生充實學習生活。例如,教師可以調動家長積極性,制定一些游戲主題,邀請學生家長參與進來。如教師可以制定以“采訪父母一天的生活內容”為主題的游戲活動,以幫助學生體諒父母的辛苦為目的,向學生傳播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或者游戲內容可以以提升學生的能力指標為目的,彌補因學校場地有限而對學生技能鍛煉程度不高的缺點,同時將學生的家庭納入游戲空間,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將游戲形式多樣化,提升學生對游戲的興趣。
三、游戲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創新
教師也應該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和手段,進入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生和幼兒園的學生在身心方面已經有了較大差異,進去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生已經基本有自己主觀意見,可以對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斷。因此教師在游戲教學方面應該將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的主觀感受為重要內容。其次,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合作在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都是極為重要的,教師應該將團結合作融入游戲內容和游戲形式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如以分組形式制作手工作品,參加每個小組的手工作品評比。手工作品是組內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成果,需要每個人參與其中,共同努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育要以學生為受教育主體,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游戲體驗感,指定游戲內容,游戲的內容和形式要遵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目的而展開。接受學前教育的適齡兒童與接受幼兒園教育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差異,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的生活指定游戲內容,注重學生的游戲體驗感,擴展游戲開展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意識。不僅如此,教師應該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以及向家長講解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邀請家長參與進來,幫助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嬌.從幼兒園游戲中談學前教育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成功(中下旬版),2017,(08):49-50.
[2]汪曉鴻.淺談從幼兒園游戲中談學前教育的創新與實踐.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227-228.
[3]陳淑娟,芮藝璇.論學前兒童的創新游戲及其實施策略1.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6,(12):12-13.
[4]孟春芽.從幼兒園游戲中研究學前教育的創新與實踐[J1.新課程(小學),2016,(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