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
摘 要:色彩是壁畫十分重要的形式語言和視覺要素,所具有的象征性和文化性直接影響著壁畫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效果。文章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對中國傳統壁畫的色彩語言展開分析,表征壁畫色彩的心理情感,進而闡述其具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關鍵詞:壁畫;色彩心理;語言;象征;文化內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48
壁畫是指繪在墻壁上的畫,具有裝飾性和建筑性,從來不是毫無目的的繪制,總是有著其特殊的功能。我國古代壁畫以干畫法為主,根據制作場所分為石窟壁畫、墓室壁畫、寺觀壁畫等。色彩作為壁畫裝飾性載體之一,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色彩包括物理、生理、心理三個現象,物理、生理是基礎,心理現象層次最高。心理活動分為認知、情感、意志,大部分色彩本身不具備意義,通過人為、社會定義后,進而與認知、情感等因素產生聯系,最后以色彩為出口進行認知與情緒輸出。色彩心理學從客觀上來看是一種刺激和象征,在主觀上又是一種反應和行為,雖然不同領域、年代、意識形態下,公眾對顏色喜好均不同,但是人類共有的生理機制和類似的外部刺激,使色彩在心理的作用大同小異,這也為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提供了突破口,通過顏色看懂他人。①
1 中國傳統壁畫色彩語言分析
從歷史的角度看,由于存在環境、社會文化、表達思想等差異,不同時期的壁畫呈現不同的風貌和特征,色彩也各有千秋,壁畫在視覺層面和心理層面的表現力都具備生動的藝術魅力。壁畫的色彩是畫工將自然界中的動植物顏料或者礦物顏料進行創造性加工,并依附于構圖和造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藝術魅力的主觀性色彩,是直觀化、人文化的過程。觀賞者通過壁畫色彩的視覺感受產生不一樣的情緒,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應。從遠古時期的巖畫,到奴隸社會的宮殿壁畫,再到封建社會的墓室壁畫以及后來的寺觀壁畫,在設色方面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體系,并成為時代的象征。
1.1 遠古時期
這一時期的色彩呈現單一性,以紅色為主,黑色少量使用,這時顏料主要來源于動物的血脂和植物的膠脂。山頂洞人磨制鉆孔的飾物上大量涂染紅色,阿勒泰富蘊縣的唐巴勒洞穴巖畫繪制以紅色為主、黑色少量,別列則克河的洞穴彩繪也是以紅色為主,阿爾塔米拉洞穴巖畫中的各種野生動物形象也以平涂紅色為主。
1.2 春秋戰國
色彩從原始性的單一色彩轉入精神的繽紛色彩,主要以植物和礦物質為主對比強烈的色彩,比如石青、朱砂、花青、藤黃等,與前期色彩相比帶有一定的寫實性。
1.3 秦漢時期
此時期主要以寺觀壁畫和墓室壁畫為主,色彩不再以紅色、黑色為主,而是加入了黃、白、石綠等色彩點綴,冷色漸漸出現,沖淡了原先莊重、神秘的氛圍,增加了一絲絲生動活潑。色相的種類不斷增加,且色調深淺也有了變化。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以朱砂、赭石、石綠、石黃、青色為主,西漢洛陽城西北的漢墓壁畫的《宴飲圖》以黃、紫、綠、紅為主,馬王堆漢墓帛畫整體色調是以較暗的赭紅色為基調,穿插白粉、青色等色彩,營造出一種絢爛的視覺效果。
1.4 魏晉南北朝時期
此時期壁畫整體比較古樸,色彩鮮明,主要以石青、石綠等冷色大面積平涂為主,與秦漢時期的紅黃暖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總體具有自由、浪漫灑脫的審美特征。②麥積山石窟第127窟壁畫色調以藍、綠、灰、黑為主;敦煌早期的一些壁畫如296窟北周時期以冷灰色調為主,土紅為底色,石青、石綠、黑、白等大面積出現,比較醒目;克孜爾石窟中第38窟最為驚艷,雖殘毀嚴重,但仍精致雅觀,石青、石綠、褐色和灰白交相輝映。
1.5 隋唐時期
以暖色調為主的隋唐時期顏色種類由單一轉向多元,紅、黃、藍、綠、黑、白等均被運用,畫面絢麗且跳躍,黑色、白色、灰色也都有了一定的色彩趨勢。顏料類型多為礦物顏料,也有少量的植物顏料。隋代的敦煌壁畫第420窟,大面積的使用藍色,包括深藍、紫藍、天藍、綠藍等,極力追求華麗的審美。唐朝出現了色彩鮮艷的壁畫和鑲嵌漆畫,同時期還出現了紅、黃、藍、綠的唐三彩釉陶。庫木吐拉石窟以唐代壁畫數量最多,畫家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將現實與幻想結合在一起,繪制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浪漫主義壁畫。此時期隋窟壁畫大都以白墻為底,唐窟則以土黃色為底,多種色彩交相融合,絢麗燦爛。
1.6 宋朝
宋代壁畫的表現手法趨向于“重筆墨,輕顏色”,用色觀念轉變為“和諧”,主要采用高雅簡單的色調,如石綠、茶黑、赭石等顏色,藝術色彩表達的思想觀念是“高孤清雅”之感,營造出一種淡雅的氛圍,強調節奏的美感。例如山西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西壁的山水壁畫受宋代卷軸山水畫的影響,整體色調淡雅,營造了一種溫和、平淡的氛圍。
1.7 元朝
壁畫多繪制于石窟、寺廟和道觀中,大多是由民間畫工完成的,色彩多以華麗的對比色為主,更艷麗、醒目。例如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朝元圖》,畫面采用石青、石綠、紫色等為主色,淺黃、棕色、深赭等顏色來搭配點綴,衣冠卻采用瀝粉貼金的方法繪制,呈現出一幅艷麗的視覺效果圖。
1.8 明清時期
明清以寺廟壁畫為主,大多由畫工制作,設色帶有程式化特征,以紅、綠為主色調,整體用色走向衰落,宗教題材人物形象的藝術性更加強烈。文人畫發展成熟,“墨分五色”是畫家色彩心理的最高追求目標。法海寺壁畫與元代永樂宮壁畫在表現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采用朱砂、石青、藤黃等對比色,通過瀝粉貼金、描金等工藝,增加了色彩的富麗感、立體感,從整體來看,色彩效果工整、嚴密,艷麗的衣冠與低明度的綠色背景相對應,世俗化傾向明顯。
2 中國傳統壁畫色彩心理象征寓意
“色彩二字不可分”“彩者,氣也,即意境、氣韻,有彩才生動感人,否則一堆物質顏料耳”③。正如伊頓所說:“色彩效果不僅應該在視覺上,而且應該在心理上和象征上得到體會和理解”④。任何一種顏色的視覺意義,總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干擾。觀眾看到不同的色彩總是會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這與人的本能是分不開的。色彩本身是沒有溫度、沒有感情的,由于存在環境的差異性、審美需求的多樣性等因素,人們在接受客觀的感官感受后,緊接著會刺激心理,將自己內心感受融入壁畫,依次傳達豐富的情感變化,形成不同的色調風格。自古以來色彩就有一定的象征寓意,但不是約定俗成的,是個人體驗在普遍化之后的結果,其意義由社會生活所賦予,與色彩本身的特點關系不大。在石器時代,色彩被賦予了一定神秘的宗教巫術意識。原始人經常在自己的身上涂抹紅土、黃土,有時還會涂染勞作的工具,尸體周圍會撒一些赤鐵礦粉末。用紅土涂抹全身是部落威力和征服自然的象征,具有辟邪的寓意。紅色鮮艷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在一定意義上是鮮血、生命的象征,是帶有神秘力量的保護色,是一種觀念上的意識符號。這種特殊性的符號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續不斷,潛在地影響了壁畫色彩的審美情趣發展。gzslib202204052013古人稱黑、白為色,紅、黃、青為彩,我國傳統壁畫色彩的表現手法是以“色”勾勒、“彩”填充,從此產生美的視覺感染力。西周時期,色彩是用來劃分等級的,有“正色”和“間色”兩類,“正色”包括黑、白、紅、青、黃,“間色”則是縹、紺、硫黃、淡赤、紫。漢代統治者推崇“陰陽五行說”,構建了獨特的五色體系,崇尚青、赤、黃、黑、白五色,象征著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且五色也被用于方位的確認,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主黃色,恰好是皇帝崇尚的顏色。⑤白色與黑色象征不幸與死亡,有純潔光明之意。青色是民間專用色。“天玄地黃”之說表達了古人對象征神秘的黑色和大地的黃色崇拜。在古漢語中“黑”與“玄”語義是相同的,道家認為其是精神的象征,黑白二色可作為陰陽太極的代表色。青色體現了古樸凝重的美,黃色是中國封建社會權威的象征,藍色是夢幻的,給人一種清澈、浪漫的感覺,象征著不朽。
色彩的象征性是色彩的感應范疇,是某種抽象的概念,到了社會層次人的情感就會變得復雜,無疑會將色彩和社會中的某些文化內涵聯系在一起。對于色彩這種抽象物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心里產生的一種認知。從文化的質因來說,可以把色彩變化看作是不同的象征意義。紅色是繼黑色、白色之后利用最多的顏色,也是先民最喜愛的正色之一。黃色富有一種輕快、明亮、干凈的感覺,是我國封建帝王的專用色,神圣而莊嚴,有光明、愉悅、權威的象征。藍色則營造一種穩重、沉靜的氛圍,有理智、清凈的象征意義。綠色則表達清新、青春、安寧的感情,有著春天、安全、和平、新生的含義,能夠緩解一定的緊張情緒。紫色表現高貴、幽靜,象征著莊重、權勢。白色呈現清潔、樸素之感,象征著純潔、光明。黑色給人嚴肅、莊重之感,象征著堅實、永久之意。
3 中國傳統壁畫色彩心理文化內涵
3.1 美學思想
日本畫家平山郁夫說過“歷史表明:文化與宗教不即不離”。在這里文化包括廣義上的壁畫藝術,也就是中國古代壁畫色彩藝術與宗教密不可分。畫家所用之色,都是畫家心目之色,直接和情感相關聯。儒家把“五色”定義為正色,黑紅色為主色調。早期的色彩觀念把“正色”與“仁”“德”“善”結合,再運用到“禮”的色彩形式中。東漢時期,隨著印度佛教傳入,產生了五色之外的色彩,象征寓意也發生變化。傳統壁畫中的紅色與西方象征寓意相同,為熱情的體現,黑色引申為惡引起的果,白則是善,多為光明純潔的象征。從救世的教義來看,白色、黃色為佛教的主色。道教則用黑色象征天,主張色彩的平靜,從視覺感官色彩的“無”生出心里色彩的“有”,強調色彩常態的穩定性,“黑白”是世界的最高追求。永樂宮壁畫中神仙穿戴服飾的色彩是根據四季變化取舍的,五色與季節相對應,民間色彩以大紅、大綠、大紫為主,襯托出傳統文化對民間生活的重要影響力,這也符合人們的視覺心理要素。壁畫用色在遵照傳統用色的基礎之上,重視了色彩的心理影響,達到與民間百姓的審美情趣相一致,強化色彩的文化影響力。從某些角度來看,壁畫的色彩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統治者通過愛、善等觀念在踧踖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通過壁畫中的色彩環境思維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中國的宗教壁畫大都是畫師根據自己的審美和藝術共識對素材進行提煉、取舍、創作,繪制出具有時代特點和中國本土宗教的題材,表達自己的特殊情感,從而完成由抽象的說教為形象的教義宣傳去打動人心。中國的傳統壁畫藝術并不是對西方壁畫藝術的全搬照抄,而是結合本土的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進行改造與吸收,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藝術作品。
3.2 時代變遷
藝術作品的情感受社會的制約,“它是徹底和完全地決定著藝術作品的性質和作用”⑥,其隨著社會文化的變化而變化。從某些角度來看,壁畫作品的色彩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通過對歷史的比較性分析,不同時代的色彩特征能充分反映各自時代的特點。色彩之所以變化多端,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政治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出,分析問題時應放在一定的時代范圍內。
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物質條件落后,交通閉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滿足了世世代代的生活需求,傳統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的穩定,人們在心理上已經習慣了大自然帶來的美好需求,享受著生活帶來的物質快樂。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結構不斷變化,對外開放后,西方新穎觀點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傳統觀念,傳統文化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社會民族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色彩不斷呈現出新穎的變化。
色彩順應歷史的發展,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色彩呈現出單一性;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色彩繽紛多樣;社會動蕩不安時,人們既對現實社會極其厭惡消極,內心又渴望和平,色彩以大面積冷色為主;隋唐時期,社會繁榮富強,人民積極向上,兼收并蓄外來文化,色彩在這時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宋朝以后,由于封建社會的衰落和外來種族的侵略,社會詼諧悲觀,“墨分五色”成為人們心理追求的最高目標,壁畫大多是由畫工制作,帶有明顯的功利化色彩,色彩也失去了光澤度,逐漸僵硬化、體制化,大都是一味地搬弄。當社會原始朦朧時,色彩會古樸厚重;當社會劇烈擴張時,色彩則明快熱烈;當社會動蕩不安時,色彩會變得昏暗內斂;當社會繁榮、政局穩定時,色彩會變得華麗明亮。社會時代的變化對民族色彩心理的發展方向有一定影響,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不同的社會發展都會產生不同的色彩心理。⑦
注釋
①李敏,曹軍.超有用超有趣的色彩心理學大全[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
②陳綬祥.魏晉南北朝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57.
③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④約翰內斯·伊頓.色彩藝術—色彩的主觀經驗與客觀原理[M].杜定宇,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8.
⑤陳乃惠.中國傳統壁畫色彩裝飾的審美趣味[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9(1):39.
⑥列·謝·維戈茨基.藝術心理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22.
⑦叢致遠,沈濤.論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的民族心理[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86(4):39-46.
參考文獻
[1]王繼偉.壁畫藝術中色彩文化表現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0(20):172-173.
[2]紀云.試論色彩的藝術心理效應[D].鎮江:江蘇大學,2016.
[3]白麗.試論中國壁畫色彩中的文脈性[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4]王瑞芹.在繪畫創作中感悟中國古代壁畫色彩[J].大眾文藝,2010(3):109-110.
[5]柳愛妮.中國古代壁畫色彩[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9.
[6]叢致遠,沈濤.論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的民族心理[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86(4):39-46.
[7]邵波.壁畫色彩的意境構建[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