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斯君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編排了“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的語文要素。這并不是語文教材中首次提到查閱資料,事實上,從四年級開始學生就接觸了查找、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但是在本單元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無論是自主查閱資料的意識還是查找資料的能力,學生都有所欠缺。
究其原因,其一,學生接觸到的查找資料的方法不足,學生在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輕叩詩歌大門”的綜合性學習中初次接觸到搜集資料時,學習側重點在于按類別整理資料,而“收集詩歌”這項活動,重在“收”而不在“搜”,不太能夠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學生學習了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明確了搜集資料的三種常見渠道,但是對于每一種渠道具體如何操作介紹不足。其二,查找資料的目的多為對課文內容的補充,部分教師和學生對查找資料不夠重視,即使部分教師布置了查找資料的學習任務,或者部分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查找了部分資料,但這些資料的有效性不足,也無法成為課堂上的學習材料。第三,學生查閱資料的實踐不足。查找資料的能力要在實踐操作中得到提升,但是小學生的查找實踐較少。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提到“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提到“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這些單元里有些課文思想較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需要借助資料,但是這些資料的來源往往不是學生的自主查閱,而是教師直接提供或者是教材編者提供(“閱讀鏈接”)。
從能用資料理解課文到會查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中間對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關注互聯網時代語文生活的變化,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并明確了相關學業質量標準:第二學段(3~4年級)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度主動搜集信息,第三學段(5~6年級)能利用多種信息渠道獲取資料,第四學段(7~9年級)能廣泛搜集信息并關注信息的權威性和科學性。可見在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的信息素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能夠自主查閱資料解決問題是學生未來學習和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養。
學生該如何查閱資料?本文借助相關案例梳理了查閱資料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把握查找時機
學生在四年級初步學過根據需要搜集資料,在五年級進一步學習過結合需要有目的地查找資料,可見要按需查找,有意識地去查找。以閱讀課型為例,可以根據以下需求去查找。閱讀前,對文章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缺乏了解時;閱讀中,關注了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但對人物品質還是體會不深時;閱讀后,對作者的表達意圖、文章的寫作意義仍不甚理解時。
明確查找渠道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漢字真有趣”為主題進行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本活動要求開展搜集資料的學習實踐,學生明確了搜集資料的三種常見渠道:查找圖書、網絡搜索、請教別人。這是繼四年級“收集資料”的學習后的首次集中呈現,以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做法形成系統的經驗。三種渠道的適用范圍和效果各不相同,在查找實踐中學生可以選擇一種,也可以將幾種結合起來使用。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收集喜歡的現代詩”這個主題活動,便可以通過查找圖書的渠道來完成。學生在閱覽室、圖書館或書店,按照類別找到現代詩歌,進行閱讀和搜集。但是,在網絡信息越發豐富的現代社會,在教育信息化這個整體背景下,“網絡搜索”這個渠道的使用越發頻繁和便捷。
理清查找步驟
第一步,確定關鍵詞。在網上搜集資料,關鍵詞很重要。有些任務查找目的很明確,例如“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跡”關鍵詞可以確立為“革命先烈”或“革命事跡”(關鍵詞不宜過短,否則查找出的結果不太精確);有一些任務查找目的不太明確, 例如上文提到學生對文章的寫作背景不太了解需要查閱資料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降低查閱難度,明確查找目的,以便學生確定關鍵詞。例如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太了解,教師如果直接布置任務“搜集資料,了解當時的情況”,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相關時間、人物、事件,在此基礎上確定關鍵詞“1927年”“李大釗”“張作霖”“被捕(害)”等,可將這幾個關鍵詞結合起來檢索,例如“1927年 中國共產黨”“1927年 李大釗”“李大釗 張作霖”“李大釗被捕(害)”等,即可以查找到學生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提出問題,找出自己的閱讀障礙,例如:敵人為什么要殺害李大釗?李大釗為什么不能離開北京?直接以問題作為關鍵詞檢索,也可以找到相關信息。
第二步,檢索關鍵詞。打開搜索引擎,進行檢索即可。
第三步,選擇信息。檢索后顯示的條目很多,與關鍵詞越接近的條目顯示位置靠前。從前往后,根據標題和顯示的內容判斷哪些是需要的材料,打開鏈接瀏覽。如果打開多個鏈接仍然找不到有效信息,可以調整關鍵詞重新檢索。
第四步,保存信息。找到所需資料后,可以用復制、截圖、拍照等方式留存,也可以直接收藏鏈接。
教學過程初期,建議教師當堂演示,并給學生提供多次的實操機會;在進行網絡搜索時,要強化信息過濾,提醒學生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篩選有用信息
面對比比皆是的信息,如何篩選出有效信息,這對小學生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學會篩選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明確判斷、篩選的依據即查找的內容是否滿足查找的需求。以閱讀課文為例,判斷依據即為此內容是否對理解課文(或深入理解課文)有幫助。仍以《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為例,有學生查到人民網刊載的文章《李大釗烈士的身后事》,關于李大釗從容就義及其遺骨無法下葬的內容就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烈士的敬仰及對敵人的憎恨之情,即為有效信息;另一學生查到的是《李大釗與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介紹李大釗的思想及其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中所做的工作及成就,此內容雖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李大釗的認識,但學生看不懂,且對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或體會人物品質的幫助不大,則不適合作為本課的補充資料。
網絡信息豐富多彩,學生容易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吸引,而忘記查找的初衷。如有學生關注了文中的父子(女)之情,查閱時對李大釗的子女信息很感興趣,教師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前提之下,可以提醒學生把重點放在父親李大釗上。例如資料《革命者李大釗的父親角色》,認識李大釗在教育子女上的言傳身教和對子女的慈愛。
此外,在網絡篩選信息時還要關注信息的權威性,此內容將在第四學段進行學習,小學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初步關注網絡資料的來源。
綜合運用信息
關于怎樣使用資料,在五、六年級已經有所學習和實踐,本文不展開。但值得強調的是,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資料,可將學生的有效資料作為課程資源使用,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主收集資料的意識和自信心;重視用資料的同時,更要重視查資料的過程,切忌越俎代庖,要讓學生有更多自查自用的實踐機會,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關注學生查閱資料的過程,引導學生掌握查閱資料的方法,促進學生形成查閱資料的意識和養成查閱資料的習慣,從能“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到能“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才能具體達成“拓展學習空間”和“提升學習能力”這一目標,繼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