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麟 廖圣清
摘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國際傳播人才是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舉措。云南大學新聞學院堅持傳承黨媒紅色基因,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培養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傳播人才作為目標,采取有力措施,培養一批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國際傳播后備人才,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黨媒紅色基因 國際傳播 人才培養
進入21世紀,我國傳媒業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在移動互聯網及有關應用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取得了新的發展成績,涌現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傳媒集團。但從整個傳媒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上來看,我們與世界傳媒業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些差距突出表現在我國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相對偏弱,在國際輿論場上的話語權與綜合國力不匹配,中國的國家形象被國外輿論和西方媒體歪曲抹黑的情況時有發生。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闡釋,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斗,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同時強調,“要加強高校學科建設和后備人才培養”,這些重要論述為高校培養具有黨媒紅色基因的國際傳播人才指明了方向。具體到在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過程,要傳承好黨媒紅色基因,就是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引領,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理論武裝,始終保持與黨和國家的國際傳播工作重心完全一致, 結合中國國情、新聞實踐,真實傳遞黨的聲音、傳遞人民聲音”。
近年來,云南大學新聞學院立足毗鄰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為云南提出的“努力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定位,堅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重點貫徹落實好教育部、中宣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下簡稱《2.0的意見》)精神,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中彰顯黨媒紅色基因,在本科生中選拔出一批具有堅定新聞理想、良好新聞理論素養和較全面實踐能力的學生組成卓越班進行重點培養,取得了良好成效。
南亞東南亞各國與中國山水相連、血脈相通、民族相依,有著特殊的人文淵源,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積極的國際傳播工作,有利于樹立起中國作為周邊國家可信合作伙伴的良好形象,增進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合作與友誼,提升中國在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云南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窗口和門戶,地處中國經濟圈、南亞經濟圈和東南亞經濟圈的接合部,是我國連接南亞東南亞國家大通道以及面向印度洋周邊經濟圈的關鍵樞紐。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考察云南時,為云南發展明確了三個定位,即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云南大學新聞學院緊緊圍繞這三個定位,明確了學院的學科方向和人才培養方向,培養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傳播人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2.0的意見》要求,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形成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新聞傳播后備人才”。云南大學新聞學院緊緊圍繞上述要求,把黨媒紅色基因貫穿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導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云南邊疆民族地區新聞傳播發展實際,通過開設專門課程、組織社會實踐,努力培養造就一批立足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為提升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能力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要培養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一流國際傳播人才,首先必須明確一流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定位和素質要求。面對新的國際傳播復雜形勢,要成為一流國際傳播人才,“看問題要有‘世界眼光、想問題要有‘全球意識、辦事情要有‘國際水準、做事情要有‘中國視角”。云南大學新聞學院緊緊圍繞上述四方面要求,結合學院學生的素質基礎、知識水平與能力現狀,首先明確人才培養定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著力提升學生的國際傳播理論素養并強化其實踐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明確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定位。國際傳播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媒體之間的競爭,而媒體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競爭。面對當前國際輿論場話語權競爭的激烈形勢和我國傳媒業發展所處的具體階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傳承黨媒紅色基因,重點培養一批具有紅色基因、國際視野并掌握先進傳播手段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是提升我國國際傳播力的一項重要舉措。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有著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和訴求,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傳播應重點展示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成就以及為周邊國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讓南亞東南亞國家民眾相信中國的發展對周邊國家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解決難度越來越大,世界各國都在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引起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高度關注。“國家形象的傳播應該緊緊圍繞國家形象的定位而進行,根據傳播目標對象的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傳播方式。”面向南亞東南亞開展國際傳播的目標應是,通過開展有效的國際傳播,著力提升中國在南亞東南亞國家民眾中的形象,提高中國在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話語權,切實維護國家利益。在這一目標之下,云南大學新聞學院明確了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培養國際傳播人才的定位,即培養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了解南亞東南亞各國國情和民情,熟練掌握現代化國際傳播手段,具備講好中國故事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有了明確的定位,培養國際傳播人才就有了清晰的目標和導向。9BB832DF-C31A-4EB1-8F07-BA02DF221427
2.堅持以黨媒紅色基因標準選拔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培養國際傳播人才奠定優質生源基礎。“新聞教育的原點涉及‘育人與‘育才兩個方面,首先是通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來‘育人,其次再通過全媒體傳播能力專業教育來‘育才。”云南大學新聞學院結合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著重選拔具有堅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意識,掌握新聞傳播學基本理論知識,具備較強自我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的學生,集中力量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注入新活力。學院每年從二年級本科生中選拔一批學生組成“卓越班”,選拔比例為學生總人數的30%。選拔方式為學生自愿報名、學院組織面試考核。“卓越班”選拔的具體評分標準為:學生之前的學習成績占20%,平時表現占20%,面試占60%,根據分數從高到低擇優錄取。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每年大二的100多名學生中有五成以上報名,從中擇優選拔30余名學生,報名錄取率為60%左右。良好的生源為培養一批具有紅色基因的國際傳播人才奠定了基礎。
3.在教學過程中貫穿黨媒紅色基因,著力提高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素養。“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旗幟、道路、方向,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性問題,新聞無國界,記者有祖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培養國際傳播人才必須堅持的紅色基因,必須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近年來,新聞傳播學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而快速變化,但無論傳播技術如何發展、傳播內容如何更迭,關于黨媒紅色基因的基本理論是永不過時的,需要國際傳播方向的學生牢牢掌握。例如,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堅守,對新聞職業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對人文關懷理念的深刻認識,都需要我們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過程中加以重視,并落實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去。針對學生實際,學院除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南亞東南亞媒體概況”、“西方傳媒專題研究”等一系列必修、選修課程以外,還通過讀書會、閱讀計劃、報告會、講座等形式組織學生們閱讀國際傳播方面的書籍和南亞東南亞國情方面的書籍,并進行交流分享,進一步堅定其馬克思主義新聞理想,夯實其國際傳播理論知識。
4.順應傳媒技術發展趨勢重點抓好實踐教學,讓學生掌握現代化國際傳播手段。近年來,信息技術特別是大數據及其相關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我們開展國際傳播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條件。媒體融合的國際傳播發展趨勢將網絡傳播推上了重要的位置,碎片化、視頻化的傳播逐漸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方式。同時也要看到,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的全方位融合誕生了許多新形式的融媒產品,對外傳播所依賴的國際話語表達通過圖像、視頻、現場直播等可視化元素形成了更加豐富多彩的表達形式,總的來看可視化、移動化、互動化成為當今時代國際傳播的主要特征,這就要求培養單位更加注重學生國際傳播專業技能的鍛煉。為此,云南大學新聞學院在抓好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重點強調要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學院抓住學校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契機,積極爭取經費支持,按照實際的融媒體中心建設標準,投入600余萬元打造了現代化的“全媒體聯合實驗室”,為培養卓越傳播人才提供了先進的實驗條件。借助“全媒體聯合實驗室”平臺,學院打造了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共享云平臺,開設了一批質量較高的實驗課程,把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同時推動了教學與科研的互動提升,增強了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全媒化、系統化和多樣化。
5.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舉辦人才培養合作項目,增進學生與南亞東南亞民眾的交流。開展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是密切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有關部門和民眾聯系的重要渠道。2018年以來,云南大學新聞學院面向東南亞國家的媒體業界和高校傳媒院系學生舉辦了“未來傳播者”國際合作項目。2018年11月,舉辦了首期“未來傳播者”·國際實踐訓練營活動。活動以“快速發展的云南”(Speeding Yunnan)為主題,邀請了10位東南亞新聞媒體的年輕人到云南大學,與新聞學院學生組成數個紀錄片合作創作團隊,以拍攝云南建設成就為主題的短紀錄片為最終活動成果。外國青年擔任主創,云南大學學生擔任翻譯、團隊成員,共完成了6部短紀錄片,在云南衛視和東南亞有關國家主流媒體播出,在國內外引起了較好反響。2019年10月第二期“未來傳播者”項目啟動,邀請了東南亞有關高校新聞系的10位優秀學生到云大新聞學院開展為期10天的短訓。由中國學生代表和東南亞學生共同組成學習小組,在完成學院開設的課堂教學任務之外,就云南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成就展開采訪,最終完成3個全媒體作品。合作項目一方面加深了南亞東南亞國家青年對中國、對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了解,增進了人文交流;另一方面,也讓新聞學院的學生接觸到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同齡人,了解到他們的所思所想和學習生活工作狀況,增進了彼此的友誼,建立了聯系交流的渠道,為今后做好國際傳播奠定了基礎。
6.在南亞東南亞建設海外實習基地,全面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建設一批海外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在海外開展實習,是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國際傳播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2017年,云南大學新聞學院與緬甸金鳳凰中文報社簽署合作協議,設立學院在東南亞的第一個海外實習基地。截至目前學院已經派出5批次15人到緬甸仰光實習,深化了學生對緬甸國情、民情和傳媒發展的了解,增進了與緬甸傳媒業界的交流。2019年,又與尼泊爾新聞協會簽署了共建尼泊爾實習基地協議,并派出首批2名學生赴尼泊爾實習,進一步密切了與尼泊爾傳媒業屆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了學生對尼泊爾國情民情的了解。上述在南亞東南亞國家設立的海外實習基地,成為學生實地了解南亞東南亞國家情況、嘗試開展國際傳播實踐的重要平臺,同時也進一步拓寬了學生開展國際傳播學習實踐的視野,鞏固提升了學生的國際傳播理論素養。
總的來看,云南大學新聞學院立足區位優勢,堅持傳承黨媒紅色基因,面向南亞東南亞培養國際傳播人才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形成了較有特色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體系,為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鑒的思路和措施。當然,由于各高校新聞傳播院系所處區域不同,所在高校的定位和能提供的支持也有較大差異,在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方面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方式、路徑和模式,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傳承黨媒紅色基因、厘清思路、凝練方向、創新舉措。特別是如何更好地明確國際傳播人才的定位,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穿于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整合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仍然需要新聞傳播院系去進一步實踐和探索。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傳播理念進一步更新、國際傳播手段進一步發展迭代,我國媒體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會進一步提升,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也會迎來新的機遇,會有更多青年學子通過培養成長為新一代國際傳播人才,為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貢獻力量。
作者左小麟系云南大學新聞學院講師
廖圣清系云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龐亮,李雅君.創新完善學科建設 加快培養新時代國際傳播后備人才[J].對外傳播,2021(10).
[2]金勇,崔玉嬌,李正榮.“四輪驅動”打造一流國際傳播人才[J].傳媒, 2016(24).
[3]范紅.國家形象的多維塑造與傳播策略[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
[4]田秋生.實踐育人與協同育人——地方高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探索[J].青年記者,2020(28).
[5]吳瓊.習近平新聞思想指導下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06).
【編輯:魯艷敏】9BB832DF-C31A-4EB1-8F07-BA02DF2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