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建君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領域的重心,不管是學習哪類學科知識,都需要把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更為完整且透徹地滲入其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道德與法治》課結合在一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在課程教材教學中滲透愛國情懷,培養胸懷民族、家國情懷的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現狀分析;關注資源;創設情境;愛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提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應該如何展開教學,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是每一名思政課教師應該積極思考并深入探索的問題。
課堂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而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現有的教學環境出發,切實發揮好教材的作用。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2020年,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全國人民的抗疫戰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一本生動鮮活的愛國主義教科書,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新路徑,教育部明確要求“要將抗擊疫情與愛國主義教育貫通起來”。下面,筆者以設計“病毒無情? 中國有愛”課題為例,談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愛國情懷。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新課程的改革處于一個熱烈的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學已經成為小學階段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關系到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能帶領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象,強化他們的道德品質。然而,有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多采用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沒有真正地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無法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甚至影響到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深刻意識到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及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大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的重視程度。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
1.關注社會資源,培養愛國情懷
品德教育離不開學生生活。為了豐富品德教育的內容,使之更貼近生活。課前,筆者安排學生通過上網看新聞,收集書寫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感人事跡與抗疫英雄的有關資料,引導學生聚焦社會問題,豐富課程資源。因為疫情,學生雖然宅在家里,但是他們的眼光卻不狹隘,他們用眼睛通過電視、網絡了解了這場戰役中全國人民的抗擊疫情全過程。伴隨著《我和我的祖國》的音樂,筆者娓娓道來,從沖在第一線的80多歲的老醫生、老院士,到自身殘疾的院長,到那群主動光頭的護士,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隨后,筆者讓學生講訴在這場戰役中在他們心里刻下深深烙印的那些人、那些事。聽著學生動情的講述,筆者感受到學生能夠關注媒體的報導,關心自己的祖國,能夠用心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有一顆善于發現、能感知愛的心,愛國意識早已在他們心中默默地埋下了種子。《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就指出,“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引導學生利用報紙、電視、媒體等媒介,用自己的眼睛去關心社會,關心國家大事,合理地使用真實有效的故事,讓自己和祖國聯系起來,使學生處處受到愛國主義的感染,培養愛國情懷。
2.創設有效情境,激發愛國情懷
情境是課堂教學中遷移生活情境的一種手段,它可以讓學生在仿真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感悟知識,理解知識。為了讓課堂更貼近生活,課中,筆者創設“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的視頻情境,通過播放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和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視頻,牽動學生的思緒,讓學生在感受今日中國的力量、中國的速度。知道有了中國共產黨、有了人民,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路線,我們就能夠戰勝疫情,在挫折中奮起,在困難中崛起,讓全世界知道中國的力量不容小覷,由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激發學生對偉大祖國由衷的摯愛。然后,筆者設計“致敬英雄、最美逆行”的教學環節,利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聽抗疫故事去追尋往事,從轟轟烈烈的英雄到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他們都在演繹著一個個崇高而偉大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鮮活的事例,讓學生真切地從抗疫故事中了解抗疫英雄的血淚史。當國家有難,他們責任擔當、無私奉獻、高度愛國,積極維護國家利益,把個人利益拋在腦后,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精神最好的詮釋。以情激情,激發情感體驗,那些流淌著真情和飽含心酸的真實人物故事,打動了學生的幼小心靈,從而觸碰到學生情感與道德的點。學生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令人感慨萬千,一幕幕動人的畫面讓人流淚滿面,啟發學生有所思、有所悟,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讓學生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和祖國都是同呼吸、共命運的。此時,筆者引導學生說出他們心里想對抗疫英雄們說的話。最后,筆者設計“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的教學環節,借助微課視頻,視頻中的老大爺“砸”下50萬要捐給武漢、4歲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壓歲錢捐給武漢……這些年幼的小孩、年邁的老人都有著樸素的愛國情懷。這些情節都觸動著學生的內心,讓學生感悟到愛國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
3.巧用生活經驗,增強愛國情懷
生活經驗是品德教育最真實的教育資源,它含有學生最真實的感受和體會,用好生活經驗,可大大提升教育效果。課末,筆者讓學生結合本節課學習內容,為接入口,引導交流討論,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去感悟,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以個人行動強化國民意識,引導由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反思自己當下的道德生活。嘗試從學生的日常行為著手,強化學生公民意識的機遇期。教師引領學生,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深知雖然不能奮戰在抗疫一線,但能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國家。比如,少出門、戴口罩,不給國家添麻煩,配合社區、學校做好防疫工作,愛國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當學生主動行動,與祖國共抗疫情,積極思考自己與社會和國家的關系時,便不會認為國家是遙遠的,從而促進愛國情懷。尾聲,筆者用一曲《謝謝你》這首歌結束我們的課堂,歌曲的主題是感恩,隨著動聽、悠揚的歌聲,由此讓學生學會感恩,感謝抗疫英雄為祖國的付出。促使學生將內化為能力、化為行動,也為這節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4.開展實踐活動,升華愛國情懷
新課標理念指出,教育教學只有引導學生關注實踐,關注學生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最有意義的教學。教師就應該通過開展愛國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行為方面踐行愛國主義精神,讓愛國情懷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愛是內在的情感,但可以通過行動來體現。課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實踐作業: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化身為小天使,精心制作手抄報、宣傳畫,并通過網絡、微信等方式,加強對病毒防控知識的宣傳,為一線醫護工作加油打氣;與家長在家里制作小視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抗擊疫情;執筆撰寫書信致敬英雄,讓學生拿起自己手中的筆給默默付出的英雄寫感謝信,致敬和祝福抗擊在一線的英雄。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與現實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升華。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且逐漸滲透的過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開展生活化、問題化、分層化教學手段,積極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好好利用這本深刻而又豐富的教科書,將《道德與法治》知識真正傳授給學生。現階段的疫情期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契機,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從生活的點滴做起,讓愛國主義根植于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學生成為更有文化、更有紀律、更有擔當和更有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5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鐘守權.傳承與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初論[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胡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