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楚楚
摘要:一名五年級男生,因父母教育方式失當、缺乏家庭溫暖,出現了諸多行為問題,例如課上不認真聽講、行為散漫、以自我為中心,與人交往時常發生言語沖突和肢體沖突。班主任了解情況后,首先,與其母親交流,指導她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加強親子溝通;其次,召開班會,改變班級同學對他的看法,指導其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再次,為他提供展現自己優勢的舞臺,樹立自信。實踐表明,這些教育方法是有效的,學生逐漸向好向善發展。
關鍵詞:行為問題;人際交往;班主任;教育個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0-72-04
一、典型案例
小樹(化名),男,11歲,就讀五年級。
(一)家庭背景
小樹媽媽為全職家庭主婦,爸爸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出差,與家人聚少離多,客觀條件導致基本無法參與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媽媽照顧小樹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因為小樹行為表現特殊,不會與人相處,偶有語言暴力或肢體沖突,媽媽常被請到學校解決問題。媽媽情緒沖動,管教方式失當,動輒對小樹施以拳腳。長此以往,父母對小樹頗感失望,所以生了二胎(小樹的妹妹),意圖彌補缺憾,轉移教育重心。妹妹出生后,父母對小樹的教育方式越發簡單粗暴,嚴重影響了親子關系,同時夫妻關系漸漸不睦。
(二)個性特征
小樹智力水平較高,接受能力強,樂于獨立探索鉆研;對數理化三個學科興趣濃厚,在家經常上網查閱瀏覽相關知識。
好為人師,渴望展示自己,樂于與同學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與技能。
以自我為中心,性格不合群,不善于與人溝通交流,卻又渴望交流;情緒控制能力很差,所以有時其分享行為會帶有強迫性,讓周圍同學有不適感。
(三)問題行為表現
1.具體行為表現
自我妨礙行為:小樹衛生習慣極差;課上不認真聽講,在桌面、墻面亂畫,或者干脆趴在地上玩兒。
異常行為:經常偷拿本班、外班同學及專業教師的東西;喜歡用手指比畫罵人手勢,情緒失控時向同學以及老師吐口水、叫嚷,甚至動手打人,之后沖出教室在校園四處亂跑。
2.心理行為表現
小樹家離學校很近,步行約十分鐘。通過平日觀察發現:放學后,小樹并不像其他學生著急回家,而是在回家的路上流連,要么半臥在學校附近路邊的某角落吃著不干凈的零食,要么獨自坐在路邊臺階上擺弄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小樹自己對其行為的解釋是,不想回家。看得出,家對于他來說沒有什么吸引力。
二、問題分析
通過對小樹的觀察、接觸、教育,加上與小樹媽媽的多次交談,對于他的家庭環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對照他在校的表現,對他的問題行為分析如下。
(一)夫妻關系不睦,導致家庭教育無力
小樹自入學起,行為上表現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媽媽說小樹幼兒園時曾因調皮被老師關進小黑屋,這可能是導致他現在問題行為的原因之一。爸爸因工作的特殊性,家庭對他來說如同“客棧”,偶爾因出差回家僅有兩三天時間也仍然忙于工作,夫妻間少有情感溝通,父子間更是零溝通。當夫妻間溝通小樹的教育問題時,爸爸對媽媽缺乏相應的理解與體恤,除去一味責備媽媽教子無方之外,沒有更好的建設性意見。隨著小樹行為習慣不斷惡化,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最終演化成了夫妻不睦的導火索,導致媽媽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倍增,情緒無處宣泄,夫妻關系遇到了巨大挑戰,家庭氛圍緊張。
(二)情緒管理不當,導致孩子深陷危機
因小樹頻繁出現問題,媽媽得不到支持和幫助,處于無助狀態。所以媽媽面對孩子時態度是拒絕的、不接納的,孩子出現問題后,情緒表現是不耐煩的、暴躁的。尤其是媽媽到校處理完孩子問題回家后,在與孩子交流時,不自覺地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宣泄到孩子身上,成了動輒打罵的“懲罰型家長”,使孩子在家經常處于緊張狀態。
“懲罰型家長”往往認為若對孩子的錯誤不加處罰,將會失去對孩子的控制,于是更加劇了孩子內心的委屈、害怕、傷心甚至憤怒情緒,導致消極情緒在孩子心中慢慢積壓、無處釋放,孩子將不良情緒帶到學校后,表現出更加嚴重的行為問題,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三)低關注度,導致孩子不會與人交流
我在與小樹媽媽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她基本處于溝通的被動角色中。她坦言:孩子一天到晚惹是生非,所以自己在家里懶得搭理孩子,很少與孩子聊天溝通,也從來沒有嘗試改變對兒子的教育方式;自己每天處于緊張狀態,隨時準備到學校處理孩子的問題,這樣的日子不知道哪天是個頭,所以根本不想和孩子說話,聽見他的聲音就煩心,更談不上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有時,孩子放學回來就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拉上簾子望著天花板發呆。
作為五年級學生,小樹應該已經具備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但是小樹卻因為在生活中沒有學會如何與人溝通交往,再加上自己的惡習和不文明行為令人生厭,身邊連一個朋友都沒有,更不知道如何把自己成長中的困惑、煩惱向人訴說,只會用喊叫、亂跑,甚至傷害性行為發泄自己心中淤積的情緒。
(四)低期待,導致異常行為變本加厲
小樹的行為問題讓父母身心俱疲,壓力倍增,對于孩子越來越失去耐心和信心。最終在強烈的失望情緒之下,在婚姻生活面臨挑戰時,沒有做好充分思考,做出了生育二胎的決定。妹妹的出生引發了新一輪的危機,媽媽的注意力漸漸轉移到妹妹身上,小樹成了一個被家庭徹底放棄的孩子,內心的敏感導致他的情緒越發失去控制,行為越發過激。
小樹在成長關鍵期一直處于一種緊張的家庭環境中。研究表明,父親是男孩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人,特別在男孩的第二成長階段(6~14歲),這一時期,如果得不到父親的注意和關懷,很多男孩會開始出現行為問題,如打架、具有攻擊性、在學校不服管教等,男孩們試圖用這種方式引起家長對自己的關注。小樹爸爸對他的成長是忽視的,父母從來沒有給予過他任何溫情撫慰,他未得到過成長必需的認可與鼓勵,在家庭中找不到相應的位置和歸屬感,致使他在校情緒嚴重失控,頻繁出現侵犯性行為。
三、教育過程
(一)母親是靜水
靜,是母親教育的狀態,母親的平和會讓親子關系變得融洽。在解決小樹的教育問題時,我嘗試從小樹媽媽一方打開缺口,與她進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我首先向她表達了理解:理解她以一己之力承擔了孩子全部的家庭教育職責,理解她對孩子教育現狀的無奈情緒。然后,做出了相應的方法指導:變拳腳相向為行為監控,變聲色俱厲為和顏悅色,變被動溝通為主動交流……從讓小樹每天換上干凈衣服上學開始,從外而內塑造小樹的新形象。
與小樹媽媽達成了一致后,小樹媽媽坦言道:“有時候真的不會和孩子溝通,不知道說些什么,甚至感覺自己一家人都不會表達自己的愛。”我給出的建議是:讓孩子在家里體現價值,交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幫忙做,做得不錯的時候學著去給孩子適當的愛撫和言語肯定。小樹媽媽欣然同意,表示愿意為了孩子做出改變。
(二)伙伴是良藥
學生們長期以來對小樹的印象不佳,甚至排斥與他成為朋友。如果教師一味地公開批評他將導致學生們更加厭煩他、遠離他。他也會因此越加“另類”,越加邊緣化,與班集體產生疏離感,對同學會更加“仇視”。他必須融合到班級中去,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利用班會時間讓同學們說一說小樹的優點,試圖讓孩子們漸漸地改變對他的看法。學生們雖然對小樹一直以來的行為不滿,但都承認他數學好,對數字極其敏感,數學成績讓人佩服和羨慕。這個明顯的優點使他贏得了第一個朋友——小昊。兩人在交往過程中,小昊為小樹制定了一條行為規則:不罵人。小樹也樂于遵守這個伙伴間的約定,當觸碰規則后總是會擔心小昊與他絕交,因此,罵人的情況有所緩解,連以前下課就瘋跑的毛病也改了不少,現在一下課就湊到小昊位子邊閑談。伙伴關系是促成小樹改變的一劑良藥。
(三)舞臺是機會
每個人都有一顆向上的心,小樹也如此。為了讓他獲得更多的認可,我發揮他的強項,安排他在每周三的“中隊自主小課”上為同學們講解課外知識、與大家分享科學小常識。并將這個時間命名為“小樹講堂”。又是一個周三,這次的“小樹講堂”他要為同學們講解“核裂變”的知識。他與大家分享的是他課下通過課外書和網絡自學的“核裂變”知識,從講授到畫圖,極為詳盡,期間還接受同學的提問,有問有答,像模像樣。雖然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不強,句子說得也是斷斷續續,但那些繁雜的數字他記得一清二楚,講述的知識令在場同學嘆為觀止,講授結束后贏得一片掌聲。
班上的孩子們由此對于“小樹”的看法大為改觀。我趁熱打鐵,聯系其他班級的老師,給他創造登臺展示的機會,到其他班“巡講”。這樣,“巡講”成了那一階段里他最心心念念的一件大事,課間埋頭研究,數字圖表列了一張又一張,畫了一幅又一幅。
四、教育效果與啟示
(一)效果
1.母親的變化。小樹媽媽從一個懲罰型家長,逐漸向反思型家長過渡。每次小樹出現行為偏差時媽媽會先檢討自己的教育行為,從自身找問題的根源。即便遇到棘手的問題媽媽也能表現出主動解決問題的態度,少了唉聲嘆氣的抱怨和不知所措的無助。
2.小樹的變化。通過家、校、小樹三方的努力求變,小樹身上的問題行為已經開始逐漸減少了,雖然還會遇到反復,但是總體情況向好。在出現問題時,能比較平和地與自己信任的老師進行交流;出現不禮貌行為,老師要求其道歉時也會及時回應,雖然有時表達難免生硬,但是與之前拒不認錯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情緒起伏時,他不再試圖用狂奔發泄不滿,而能主動向我和其他信任的老師求助。雖然提出要求時大嗓高聲仍可窺見其情緒不夠穩定,但是他逐步在學習控制。小樹的眼神里開始流露出自信,甚至主動請纓參與到班級各項活動中,承擔班級事務;雖然自我認知能力有待提高,但是融入集體的愿望逐漸稀釋了他以往的冷漠。
(二)啟示
葉圣陶曾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一個孩子的問題出現,一定離不開原生家庭提供的生長環境,教師的責任是找到根源所在,助其祛病療傷。班級是學生成長的天空,是學生共同學習、生活的家園。當家庭之愛缺失時,教師能做到的就是利用班級團體動力,接納孩子,使其在班級中找到歸屬感,學會如何去感知愛,付出愛,愛自己,愛他人。
點評
本文層次結構清晰,輔導對象的基本情況完整、具體,針對其心理行為表現的分析與評估全面客觀,輔導步驟與過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所運用方法具有現實意義,值得老師們思考、借鑒。
1.在班級中矯正不良行為,幫助學生練習表達與回應,情緒的自我管理,在交往中學習交往。老師一方面精心營造良好班級氛圍,幫助小樹在班級中得到接納和尊重,滿足他對歸屬和關注的需求。同時使其發揮能力,運用自己的擅長對班級做貢獻,這也增進了小樹的自信心,促使他在團體中慢慢改變。
2.充分認識心理行為問題給學生自身帶來的影響,及時多角度干預。一般來說,消極的早期經驗與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常是個體心理障礙與行為異常的來源。如:有的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過度懲戒,或長期不予理睬,會導致孩子出現反社會行為或反社會人格。早期干預可直接改善學生與父母、教師和同伴之間的互動方式,改善其生存環境,增加正面生活經驗。本文示范了如何從根本原因上調控,以減少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
點評人:朱虹,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心理教研員。
編輯/衛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