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燕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發展青少年學生的愛國精神,可以幫助他們明確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可以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可以通過教師指導、自身的不懈努力成長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因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礎。基于此,本文簡述了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并結合實際案例探究了培養初中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策略,以期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導下可以喚醒學生的愛國精神,并付諸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來。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愛國主義;教學研究
當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以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對學生三觀的正確引領及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從“知識論”開始向“核心素養”教學方向發展,培養出熱愛國家、有責任心的有為青少年。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從自身情況出發,制訂一套完備的教學方案,以形成愛國主義教育體系,讓愛國主義教育真正地落實到教學中來。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一)初中是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的關鍵時期
初中是學生身心發展、人格健全的重要時期。初中學生的思想、品格等方面還處于塑造階段。學生的道德素養、法治觀念都需要教師給予正確引導。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端正學生態度,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可以為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祖國的建設、民族的未來依靠青少年學生。《道德與法治》課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利用《道德與法治》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當下每一位政治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
(二)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發展至今,依靠的是勞動人民的辛勤與汗水,依靠的是每一位敢于為國家奉獻的英雄人物,這一切都必須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新中國的崛起、新中國的強大依靠的正是這股愛國主義力量。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中的愛國素材,通過情境構建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材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挖掘、整合書本中的愛國素材,并以合理的方式展現出來,可以喚醒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懷,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比如,在教學《感受生命的意義》這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視頻。南仁東曾說:“人活著還是要做一點事。”而建成FAST便是南仁東一生的事業。之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感動中國人物”——吳錦泉的事跡。這是一位普通的農村村民,年過八旬依然關心社會,為村里修橋補路、到福利院看望孤兒,將自己磨刀掙來維持生計的錢捐獻出來……這一個個閃著熠熠光輝的名字,是中國典范英雄人物,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引路人,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建設者與踐行者。在教學中,教師將上述兩則愛國主義實例融入到《感受生命的意義》的教學中,能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在現代化教學理念的引領下,教師可以大膽創新與整合,通過設置問題“南仁東、吳錦泉的一生值不值得?”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評價。學生可以輕松理解便是愛國主義的真實體現。然后,教師可以在承接前一個“探究和分享”時提出問題:什么樣的人生才有價值?平凡地度過一生就沒有價值嗎?就不愛國嗎?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初中生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從我做起,爭做一名有責任心的公民也是愛國。
(二)以生活案例為依托,提升學生的愛國觀念
比如,在教學《國家利益至上》時,教師可以以2012年因為“釣魚島事件”出現國民抵制日貨,甚至很多地方出現了打砸私家日本車的現象。通過時政新聞,引發學生思考:新聞中提到的打砸私家日本車是愛國行為嗎?身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愛國?通過新聞實事呈現及問題的引導可以教導學生如何正確、理性地愛國。引導學生愛國必須做好如下兩點:1.用理性、文明的心態愛國;2.合法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維護國家利益。最為重要的是,通過生活案例的呈現,深化了學生對“維護國家利益”的全面認識,增強了學生的愛國觀念。
(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拓寬愛國主義教育形式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知識多為抽象的,學生通過閱讀難以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要走出教材的限制,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其中,開展課外拓展活動便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如,在周末,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到街頭,以“記者”的身份采訪路人,并用紙筆記錄下采訪者的思想,最后以報告的形式整理并提交上來。這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愛國思想。再如,學校可以利用一年一度的春游,帶領學生參觀革命遺址。通過現場講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當下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以激勵學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在完成參觀之后,教師可以開展一節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班會,通過學生的演講、繪畫等不同形式,讓愛國之情扎根學生心中。
(四)擺脫應試教育束縛,創新學業教學評價方式
評價是教學課堂的重要一環,也是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指揮棒”。在應試教育理念下,教師關注知識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力及情感發展的考察。這容易讓愛國主義教學評價流于形式。因此,教師要積極創新學業評價,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
1.優化新聞播報
將課前五分鐘作為“新聞播報”時間。教師提前一周設置任務,學生通過整合《新聞聯播》《新聞1+1》、家鄉新聞等重要內容,將其以視頻或課件的形式展現出來,利用課前5分鐘與大家共享。其他小組成員可以就新聞內容開展點評,也可以根據新聞內容回憶教材知識,或者探尋新聞背后蘊含的價值。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的發展,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了將這一活動真正落實到位,教師可以將新聞播報納入到作業考核評價體系中來。
2.指導學生撰寫時政論文
以學期為單位,要求學生完成一篇時政論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熱點話題、校園近期活動等撰寫論文。教師可以將學生提交上來的論文裝訂成冊,在班級發放、瀏覽,并將其納入到學生的期末成績中。
3.設置多元化的作業
比如,指導學生開展實踐作業,鼓舞學生以海報的形式制作“家鄉變化”,撰寫“傳遞家鄉喜訊”。當然也可以開展民生、國情等知識問答賽。通過多元化實踐作業的設計,可以讓學生獲得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教育素材,教師要利用好渠道,講好中國故事,讓愛國主義扎根學生心中。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開展德育的重要途徑。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教師只有立足《新課程標準》,采取多樣化手段開展教學,才能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才能增強學生的愛國觀念,才能讓學生學會如何愛國。
參考文獻:
[1]韓芳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J].師道·教研,2020(6):200.
[2]馬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策略研究[J].文淵(高中版),2019(2):92.
[3]韓春紅.淺析愛國主義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滲透中的困境和解決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140.
[4]岳清明.新時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J].科學咨詢,2021(8):263-264.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