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清
【摘要】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讓人擔憂:閱讀量少,閱讀面窄,閱讀質量不高。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大語文的格局,從課本中走出去,通過多種策略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投入到廣闊的課外閱讀新天地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料,成就更好的自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策略
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人類歷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文豪、偉人無一不是熱愛讀書,博覽群書的。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不能局限于小學語文課本中的30篇文章的課堂教學,我們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放眼世界,放眼未來,讓學生投入到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汲取日月光輝、萬物精華,滋養(yǎng)心靈花園,使其成為一個更具有寬度與深度的自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夢而振翅高飛。
筆者曾經了解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閱讀量少,閱讀面窄,閱讀質量不高,而書籍對他們的吸引力遠遠比不上電子游戲及智能手機。如何通過有效策略把被動的課外閱讀變成主動的課外“悅”讀?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探索。
一、營造課外“悅”讀氛圍
首先,我們要加強班級的文化建設,優(yōu)化閱讀環(huán)境。例如,在教室的一角建立起“悅”讀屋,在走廊上建立起“悅”讀長廊,動員學生把家中的課外書帶來,放進去,并定期更新,讓學生在課前、課后、課間隨意閱讀,相互交流。這樣,把課間的追逐打鬧變成靜靜的閱讀時光。久而久之,學生們會愛上閱讀。
其次,每周固定閱讀時間。在閱讀課上,只能閱讀課外書,交流讀書心得;或開展相關的讀書活動。使學生拋開沉重的課業(yè)負擔,沉浸在書的海洋里,慢慢地便會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
此外,與家長達成共識,加強家庭文化建設,營造出濃濃的書香氛圍。讓學生在家里做完作業(yè)后都能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二、推薦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冰心奶奶曾寄語少年兒童:“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而一本好書就像一塊磁鐵,會深深地吸引學生,使他們愛不釋手。那么,怎樣的書才是好書呢?筆者認為,適合就是好的。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緊扣新課標,選擇分級閱讀讀物。低年級可以選擇內容淺顯易懂、活潑生動、圖文并茂的童話及寓言,或一些篇幅短小、有趣的故事,兒歌,最好是注音版。如,曾獲得五項兒童文學大獎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安武林的《早安說·晚安說——動物小鎮(zhèn)》就很適合一、二年級的學生閱讀。中年級的學生要開始接觸名著了。如,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簡略版、《格列佛游記》《小公主》《小公子》《綠山墻的安妮》……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不被歲月的風沙掩埋,一定有它的卓越之處。高年級的學生在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上就要更上一個臺階了。除了廣泛閱讀世界名著,還可以讀讀有關天文、歷史及地理方面的書籍,如,《上下五千年》《徐霞客游記》,以及一些科幻小說、名人傳記等。
總之,我們要根據閱讀對象,選擇思想健康的,能啟迪心靈的,開拓視野增長智慧的優(yōu)秀課外讀物,但又不能過于單一,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必須如蜜蜂一樣,只有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
受年齡與心理特點的影響,小學生在閱讀的專注度及持久度方面遠遠落后于成年人,對于一些類似于校園漫畫、笑話等書籍,他們能津津有味地讀完,但對于一些思想深邃的篇幅較長的世界名著可能就會半途而廢了。因此,在他們還沒對閱讀產生興趣,還沒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就顯得非常必要了。可以開展哪些讀書活動呢?下面結合筆者的一些實踐體驗,與大家分享:
(1)設立“讀書周”,評選“讀書小博士”或“閱讀之星”,給予物質獎勵。在讀書周,筆者提供閱讀篇目,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除了在固定的課堂時間里閱讀,還可以利用課前課后及在家里的時間來閱讀。周五再利用一節(jié)課從內容、情節(jié)、人物形象等方面進行考查評分,從中評選出“讀書小博士”或“閱讀之星”。
(2)開展“好書推薦”活動,評選“最佳推銷員”。把筆者最喜歡的一本書推薦給學生,要說清楚喜歡的理由。過一段時間后,再在班里進行問卷調查,看誰推薦的書買的人多,誰就獲得“最佳推銷員”,獲得物質獎勵。
(3)課外劇目表演,評選“最佳小演員”。參加表演的學生要提供劇目內容及內容來源,評委由教師、家長、學生組成,從故事內容情節(jié)、表演者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感染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打分,從而評出“最佳小演員”,給予物質獎勵。
(4)親子共讀,評選“最佳搭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筆者就曾經布置學生與家長共讀一本書,并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通過微信群與大家進行“云分享”。
(5)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寒暑假讀一本書”活動,寫讀后感或辦手抄報。
四、給予閱讀方法的指導
很多學生不愛閱讀,是因為不善閱讀,沒辦法進入到書的世界中,感到枯燥乏味,覺得是一種負擔。而有的學生讀書只求速度及數量,在閱讀過程中沒能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即使讀了很多書,也收效甚微。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那就如魚得水,就能在書的海洋中暢游了。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是必要的,并要引導他們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去,從而逐漸形成一種閱讀能力。如,引導學生根據閱讀目的的不同,關注不同的閱讀內容,選擇精讀或泛讀。對于精讀的部分,又可靈活運用邊讀邊做旁注的方法,或畫關鍵句、關鍵詞,或提取關鍵信息,或把自己特別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寫下來……每讀完一本書,或制作閱讀卡,或寫寫讀后感,或寫下全書的結構及作者蘊含在書中的思想。總之,課外閱讀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腦子去想,用心靈去體會,用筆去記錄下來。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樹立終身閱讀的理念,樂于善于讀書,并從中得到快樂。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相信少年兒童能從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化海洋中汲取到健康的豐富的營養(yǎng),成長為新時代的杰出人才,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加燦爛的歷史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我們從教材中走出去,引領學生們在浩瀚的書海中暢游。
參考文獻:
[1]李萍.課外閱讀,叫我如何不想你[J].科技資訊,2011(28).
[2]黃明艷.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0.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