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服裝結構設計”是高職服裝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是服裝效果圖到成衣轉化過程中的關鍵。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服裝結構和面料之間的聯系,對將學生培養成專業型技能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當前高職院?!胺b結構設計”課程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專業能力發展定位不準、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混亂、課程教學基礎標準簡單、學科體系搭建忽略市場環境等。由此可見,需對“服裝結構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倡導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設計出適合服裝行業且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課程,以服務于行業經濟發展、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高職服裝專業以培養面向服裝企業的應用型、技能型專業人才為目標,應按照服裝企業的崗位職責與生產任務,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方式,對“服裝結構設計”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改革過程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分析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在此基礎上重構教學體系、整合教學內容和改革考核方法。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行科學組合,創設開放和富有創造力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企業生產背景下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課程改革應基于調研進行。通過對大中型服裝企業的調研、對業內專家的訪談和對當下企業實習學生及畢業生的了解,服裝企業主要以制服類服裝為生產內容,如西裝、襯衫、工裝等。結合“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專業知識和特點,企業所需工作崗位為量體師和服裝制版師。量體師要掌握正確的人體部位測量方法,準確記錄測量結果及特殊體型的特征,與客戶進行有效溝通,提高客戶滿意度。服裝制版師要根據工藝單的要求,合理進行服裝結構設計,需使用規范的制圖符號正確標識樣板,完成全套面、里、輔料樣板。通過企業不同崗位需求的實際操作,可以保證學生獲得職業培訓和技術培訓,增強學生就業崗位的技術能力[1]。
通過對服裝企業典型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進行分解,梳理出典型的工作任務,為工作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奠定基礎。
根據工作內容,將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類。按服裝企業工作流程,分為量體、服裝結構設計、工業樣板制作3個部分,構成“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學習內容。量體所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掌握正確的人體部位測量方法,認真、詳細地記錄測量結果以及顧客習慣、喜好、特殊體型等,培養與顧客良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服裝結構設計所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研讀工藝單,了解規格尺寸和面料、里料、輔料,能夠根據款式圖進行服裝款式分析,合理進行服裝結構設計,規范繪制結構圖,完成省道轉移,合理設計省、褶、裥,完成領、袖等復雜部位的結構設計以及零部件的結構設計。工業樣板制作所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能規范使用制圖符號,正確標識樣板,具備完整繪制全套面料、里料、輔料工業樣板的能力。
2.3.1 打破教材內容,重構教學體系
傳統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材內容順序安排依照學科教學體系,強調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第一單元講授服裝結構基礎知識,主要內容包括服裝結構的基本概念和術語以及服裝結構制圖的規則、符號和工具等;第二單元主要講授人體體型結構和人體測量的方法、步驟;第三單元為下裝結構設計,主要講授裙原型、A字裙、波浪裙、西褲、牛仔褲、闊腿褲、錐形褲等典型下裝款式;第四單元為衣身結構,主要講授上衣原型以及圍繞原型的省道轉移;第五單元為衣領結構,主要講授經典領型款式,如平領、立領、翻立領、翻駁領、戧駁領、青果領等;第六單元為衣袖結構,主要講授經典袖型款式,如一片袖、兩片袖、插肩袖等;第七單元為男女裝整體結構,主要講授女襯衫、男襯衫、女西服、男西服、夾克衫等款式。
傳統“服裝結構設計”教材講授的款式都是經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服裝款式,與學生在生活中穿著的款式聯系較少,因此,對學生來說僅停留在入門理解階段,這就導致學生在結構設計方面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創新變通能力不足[2]。特別是對于剛接觸服裝專業知識的大一新生來說,一開始就學習省道轉移、袖子結構、領子原理等非常抽象、深奧的專業知識,不僅很難理解消化,甚至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基于此,根據工作性質相同和行動維度一致的原則,將原有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歸類,結合服裝企業生產項目,重點突出職業性。確定行動領域的內容:服裝結構設計基礎、裙裝結構設計、褲裝結構設計、襯衫結構設計、工裝結構設計、西服結構設計。
根據職業成長及認知規律,遞進式重構行動領域轉化為課程學習領域,構建課程體系。學習領域細分為:服裝結構設計基礎知識、項目一—裙裝結構設計、項目二—褲裝結構設計、項目三—襯衫結構設計、項目四—工裝結構設計、項目五—西服結構設計。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改革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改革思路
2.3.2 基于學習領域,創設學習情境
學習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需要相應專業技能的支撐。在教學中,要依據職業成長規律來創設學習情境,需要細化每一個學習領域,重組典型工作任務。學習情境的順序安排既要符合高職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按照由簡單到繁雜的層次合理地組織安排,最終達到各個情境之間呈平行、遞進的關系。
結合服裝企業生產的服裝品類,設計出完成行動領域工作必須學習的系統性內容。首先要打好基礎,學習“服裝結構設計”基礎知識,內容包括服裝人體測量方法、服裝結構相關術語、服裝結構制圖規則及符號、服裝號型與成品規格。接下來分為5個具體項目:項目一—裙裝結構設計,內容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裙裝款式,如西服裙結構設計、A字裙結構設計、波浪裙結構設計、育克裙結構設計;項目二—褲裝結構設計,內容包括西褲結構設計、牛仔褲結構設計、闊腿褲結構設計、短褲結構設計,款式新穎,貼近生活,學生容易掌握;項目三—襯衫結構設計,內容劃分以服裝廓形為依據,分為H型襯衫結構設計、A型襯衫結構設計、X型襯衫結構設計;項目四—夾克衫結構設計,內容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帽領衛衣,具體包括插肩袖夾克衫結構設計、立領夾克衫結構設計、帽領夾克衫結構設計;項目五—西服結構設計,圍繞典型的西服分割方式、領型特點等內容,設計了翻駁領刀背縫女西服、青果領公主線女西服、戧駁領男西服。
各類項目行動維度一致,內容層次遞進,由簡單到復雜,難度逐漸增加,能力逐步提高,使學生從初學者成長為專業技術人員,貼合服裝企業的生產需要。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一個突出難點就是如何培養學生從三維人體、二維結構圖、三維成衣造型之間的轉換思維[3]。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增加了服裝工藝的內容,學生在完成每一個項目的結構設計和工業制版后,動手制作一件成衣。在此過程中,學生切實感受到服裝由平面到立體的轉變、由二維到三維的跨越,有效實現了理論與實踐融合教學。
改變傳統的試卷考核模式,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等考核方式,實行“過程+結果”的科學考核手段,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給予客觀的判斷和評價。各學習情境的評價主要由學生、小組、教師從知識掌握、技能運用、能力培養等角度進行評判,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結果性考核為輔,貫穿課程教學的始終,及時掌握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最終形成綜合評判。
課程考核采用過程性考核(75%)與期末考核(25%)相結合的方式。在過程性考核中,出勤占10%、小組協作占10%、教師評價占25%、項目作業占40%、行為養成占15%;期末考核采用卷面考試的方式。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核的綜合得分為總評分數,總評達到60分成績及格。
通過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017級、2018級、2019級、2020級、2021級學生中進行課程改革,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職業素養,學生反響良好,對課程的接受程度逐年攀升,對專業技能的掌握也逐步增強,企業對院校所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評價較高。
(1)借助“互聯網+”的先進手段,通過智慧教室的視頻遠程直播、實時錄制,實現將工廠車間搬到課堂的夢想,讓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有了保障。通過“互聯網+”實時連線,企業師傅以工廠為背景,以企業標準為要求,以流水線方法為指導,提前將學生帶入工作角色,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通過企業師傅的講解,可以對比分析不同方法的優點,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進企業實習時也能很快上手,并積極投入生產中。
(2)技能大師傳授“真經”。在寧職匯川服裝學院的深化產教融合中,團隊邀請自治區級工匠大師和服裝企業首席工藝師等來校為學生講授服裝結構設計知識,從企業工作實際的角度,切實推動理論與實踐技能的結合。
以“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改革為依托,教師團隊圍繞項目一—裙裝結構設計,連續參加2019年、2020年全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均取得二等獎的好成績,教學改革效果得到了各方肯定。
教學技能應用于比賽,學生在學習“服裝結構設計”后,活學活用,自己設計、自己制作、自己穿著走秀,學生收獲了滿滿的自信,也是對教學改革成效的肯定。學生還在校級校服設計大賽、區級技能大賽等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受到企業評委的高度肯定。
結合課程的教學難點,老師帶領學生團隊申報校級課題“肩部搭合量在平領結構設計中的對比實驗研究”,師生協作制作15款平領樣板以及15件平領樣衣,并縫制4件不同面料的襯衫,通過實驗直觀地看出平領肩部搭合量的差別,有效解決了教學難點,也為“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實證依據,目前課題已順利結項。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重新梳理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課程開發的思路,注重工作過程和開發設計過程,倡導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并重,細化標準,進而開發出適合高職學生的特色課程。通過強化專業技能、培養職業素養,學生對課程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對專業技能的掌握逐步增強,綜合素質也普遍提高。由此可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改革能夠有效提升專業教學品質、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也有利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