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東芳 董 莎
(濟寧市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 山東 濟寧 272000)
高血壓、糖尿病均為臨床十分常見的慢性疾病,以中老年人群患病率較高,存在病程長、治療難度高、并發癥多等特點,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均造成嚴重損害。據統計,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高達33%,現有高血壓患者數量超過3.3億。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為11.6%,現有糖尿病患者數量超過1.14億[1]。高血壓、糖尿病早期均無明顯癥狀表現,而隨著病情的發展,對患者血管、心臟、腎功能等均造成損害,引起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重視早期腎功能診斷對疾病控制與治療至關重要[2]。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均為指示腎功能的標志物,能夠一定程度反映腎功能受損程度,為臨床疾病鑒別診斷提供指標支持。本文針對2020.1-2021.12我院收治80例疑似早期腎功能損害患者進行研究,簡述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聯合檢驗的應用價值,分析如下。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疑似早期腎功能損害患者80例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齡45-80歲,平均(62.14±5.25)歲,其中40例患者合并高血壓,4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選擇同期于我院接受體檢的健康者8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齡44-80歲,平均(61.96±5.33)歲。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者均疑似發生早期腎功能損害問題;②均同意參與且配合本次診斷研究。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肝臟、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②排除排斥診斷研究者。兩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性別、年齡)信息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取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兩組受檢者均開展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的檢驗,在采血日確定后需叮囑所有參與人員應預先開展常規禁食禁飲,提前8h即可。采血時間為早7時至8時,要求需在空腹狀態下采集肘窩主靜脈血樣,每人采血量控制在3ml左右即可,使用真空試管收集。血樣采集完畢后需在規定時間內送往檢驗科室,并在送達后給予離心處理,離心機速率設定為3000r/min,共離心5min后提取上清液作為血清樣本。將患者血清樣本放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中,檢驗血清胱抑素C需要選擇乳膠增強性免疫投射比濁法。
同時指導兩組受檢者自行采集尿液樣本,通過健康宣教的方式使其了解尿液采集技巧,要求以晨起后第一次排尿的中段尿作為采集樣本,使用專用器皿盛裝尿樣,再導入試管內保存,每人中段尿樣采集量控制在5ml左右即可。尿液采集后由受檢者或家屬自行送往檢驗科室,注明患者個人信息。檢驗人員需先對尿樣進行離心處理,速率設定為3000r/min,連續離心處理5min后提取上清液作為尿樣。將尿樣置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內,尿微量蛋白含量需選擇單純免疫投射比濁法即可。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檢驗結果,同時探討觀察組疑似患者中,合并高血壓與合并糖尿病患者二者指標差異,計算聯合診斷、單一診斷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

觀察組疑似早期腎功能損害患者經檢測,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結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結果明顯高于合并高血壓患者(p<0.05),如表2所示。

表2 觀察組合并糖尿病與高血壓病患者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結果比較
觀察組80例疑似早期腎功能損害患者最終診斷,73例患者為陽性,占比91.25%,7例患者為陰性,占比8.75%,通過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聯合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單一診斷(p<0.05),如表3所示。

表3 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計算
腎臟是人體主要的代謝器官之一,也是泌尿系統的核心臟器,其最重要的功能即是對膀胱流入的尿液中存在的雜質、有害代謝物等進行過濾,并重復吸收部分營養物質,以便調控人體內的電解質平衡。經腎臟過濾后的尿液會經由尿道直接排出體外,借此調節機體的水平衡[3]。另外腎臟還可以協助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等對血壓給予調節,由此可見腎臟對人體的重要性。根據病理學研究顯示,循環系統病變、代謝功能失調等慢性疾病均會對腎臟的健康帶來威脅,例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且此類慢性疾病所引發的腎臟損害大多具有隱匿性強的特征,通常會在發生動脈硬化時才會被發現,因而往往會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給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4]。現代臨床研究認為,早期腎臟損害發生后如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干預,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逆轉損傷,保護腎臟功能單元的健康。為此,國內醫學界對于早期腎臟損傷的診斷工作重視度也越來越高,以期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身體健康。
傳統的腎功能診斷技術在實際應用時表現出的敏感性、特異性均相對較低,且不能有效反應腎臟功能損傷的具體程度,因而不利于臨床診斷工作的進行。尤其是在尿檢過程中如發現尿蛋白含量過高時,則表示腎臟所具有的損傷已經達到了不可逆的程度。所以必須確定一種或幾種敏感性、特異性均相對較高的診斷方式,以便在早期階段即可確診腎臟損傷,為后續治療保留更多的時間窗[5]。
血清胱抑素C是近幾年臨床應用范圍較廣的標志物,具有內源性的特點,在精液、腦脊液、血液等多種體液中廣泛地存在。如人體處于健康狀態下,則該指標的含量趨于穩定狀態,且不同年齡段、性別等人群的指標標準數值均無明顯差異,并不會受到過多外界因素的影響[6]。根據臨床生理學研究結果顯示,該物質在人體內的唯一代謝場所即為腎臟,因此也成為腎功能評估中特異性較高的指標之一。負責編碼血清胱抑素C的相關基因在人體內所有有核細胞中均表現出恒定性、持續性的特征,其轉錄、表達等功能強弱也無組織特異性,所以含量在人體內趨于穩定狀態。從分子角度出發,血清胱抑素C的分子量相對較小,且具有等電點高的特性,因而其可以被腎小球自由過濾,隨后能夠被腎臟的近曲小管上皮組織代謝,但并不會產生重新吸收的情況,也不會再次返回循環系統。一旦發生早期腎臟損害,則血液中血清胱抑素C的含量便會顯著增加,可用于臨床判定疾病狀態[7]。
尿蛋白則是由肝臟合成的蛋白類物質,如腎臟處于健康狀態下,其尿液中蛋白中的95%會被近曲小管重新吸收,因此尿液中的含量相對較低。而當早期腎臟損傷發生后,腎小球的過濾功能明顯下降,即會導致尿蛋白通透性增加,尿液中微量蛋白含量明顯提升[8]。
總之,臨床可通過尿微量蛋白、血清胱抑素C指標聯合檢驗方式鑒別診斷早期腎功能損害情況,準確性高,倡導運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