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云
(滕州市財貿醫院院感科 山東 滕州 277500)
目前,隨著不同新的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免疫制劑和抗生素的廣泛應用,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它不僅在治療效果上對患者會造成不利影響,而且對醫務工作者的身體也造成了一定的健康危害[1]。院內感染在世界公共衛生問題中最重要,因此,院內感染的預防控制管理成為了醫院任務的重中之重[2]。所以,為了有效控制院內感染,必須采用優質的護理方法才能做到有效緩解患者病痛,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最終提高綜合醫院服務,本研究對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3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探討了以優質護理為導向的預防性護理管理對院內感染控制中的護理效果。
選擇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給予常規護理的150例作為對照組,2021年10月至2021年6月給予優質化護理的15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觀察組患者中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齡35~65歲,平均(52.1±10.2)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75例,年齡36~68歲,平均(51.6±12.3)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均不顯著(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①符合住院治療指標;②具有清晰的語音溝通能力;③肯定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入院前合并感染;②意識不清,伴有精神疾病;③缺失部分臨床資料; ④無法與本次研究合作。
給予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根據患者病情監測相關指標,如血壓、血糖、心率等;實施管理呼吸道說明用藥知識;給予心理與環境干預。
觀察組實施優質化護理管理,主要措施包括:
①建立院內感染控制小組,落實院內感染控制系統。按照院內感染控制部門的要求,組織在每個科室建立院內感染控制小組,落實感染控制個人責任制;責任分明、每個部門各負其責,按時檢查,對院內感染的預防、監測還有控制進行不定時的加強。②全員進行培訓。通過查看視頻數據,放映幻燈,培訓小組等不同形式對全員進行培訓,并且對工勤人員在醫療廢物的分類、包裝和運輸方面進行培訓,以防意外發生泄漏。針對供應室、手術室以及產房等科室的衛生環境,無菌技術、消毒和隔離約束高要求的特征,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個人指導和培訓[11]。包括無菌操作流程、無菌物品的放置、微生物知識與手衛生等。③規范化護理操作流程,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通過系統標準優化護理管理,實時監督制度執行情況,以便有效約束護理工作,從而使護理工作者提高個人業務水平,加強個人職業修養,在日常護理操作中自覺遵守無菌操作流程,才能對預防控制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起一定的效果。④強化院內環境管理。做好每日物品和環境的消毒清潔工作;及時更換患者的貼身物品,做好消毒工作。每天清潔和消毒科室內的醫療器械和物體表面,并用消毒液擦拭床頭柜的治療器械,如血壓計和吸痰器。清潔消毒,保持病房環境清潔。按時對手術室、新生兒產房、胃鏡室等重點無菌區進行環境衛生消毒檢測。接觸患者前后,醫護人員必須要手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2]。⑤強化科室衛生管理,注重細節管理,認真執行每一項規章制度和管理系統。對手術室、產房和新生兒病房等重點科室,加強消毒控制,嚴格將醫療廢物分類為無菌區、清潔區和污染區,醫療廢物統一集中回收和處置。嚴格遵守術前洗手操作流程:所有操作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堅持“一人、一用、一消毒”的原則,術后所有的手術器械送往供應室進行嚴格無菌消毒。⑥強化預防控制。對同類病種的患者進行集中治療,對感染原因不明或嚴重感染者的患者進行目的性隔離,對新生兒、老年人等易感染群體進行保護性隔離;重視職業安全防護管理,做好護士自身感染防護措施。護理工作中正確運用標準預防銳器損傷及處理,從而保證護理人員避免職業感染風險[3]。⑦采用口頭介紹和書面資料相結合的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院內感染控制相關內容的宣教;遵醫囑合理應用抗生素,患者發生用藥反應后及時停藥,有效預防控制院內感染[4]。
對比兩組院內感染發生率,包括感染年齡和感染患者的住院時間;利用自制調查問卷測評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患者出院發放問卷匿名填寫,問卷內容包括感染涵義、感染原因、感染類型和癥狀、預防措施,每項25分,共100分,分數越高掌握度越好,對比兩組的健康知識掌握度;采用自制評估表對患者護理質量進行測評評估,包括感染評估、消毒隔離、預防能力、抗菌藥物管理和護理操作,每項得分20分,共計100分,分數越高,護理質量越好;采用問卷方式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包括服務態度、知識講解和針對性健康教育,滿分100分,>75分非常滿意,45~75分基本滿意<45分為不滿意[5]。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數據均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6]。
觀察組院內感染2例,感染率為1.33%,其中泌尿系統1例,呼吸道1例,年齡:≤50歲1例,>70歲1例;住院時間:11~20天1例,>20天1例。對照組院內感染14例,感染率為9.34%,其中泌尿系統4例,胃腸道3,呼吸道5例,其他2例;年齡≤50歲4例,51~70 歲5例,>70歲5例;住院時間:≤10天4例,11~20天5例,>20天5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對比表(分,x±s)

表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表(分,x±s)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對比表[例(%)]
醫院的流動人口相對集中,收治的患者疾病種類較多,易引起院內感染。目前,預防控制院內感染已經成為各級醫院的管控核心[7]。常規護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但護理措施相對單一且有限。基于此,本研究采取了的優質化護理,滿足了現代醫療服務的需求。護理原則是基礎護理、人文關懷和親情的細化,專業護理的規范化。以優質化護理為向導的預防性護理管理基于循證醫學和護理經驗,具有預測性和科學性,可以根據當前的護理情況實時改善護理,糾正護理問題,有效切斷感染源,提高抗生素的使用率,防止患者因菌群失調而感染[8-9]。此外,優質化護理管理可以調動護士工作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學習規章制度,優化護理操作流程,及時糾正不正確是護理行為,積極提高對院內感染的判斷和觀察,最終提高自身護理技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優質化護理為向導的預防性護理管理能夠有效控制院內感染,使患者充分掌握院內感染的相關知識,具有自我認同的護理理念。此外,優質化護理可以提高醫院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具有高價值的應用性。了解感染癥狀,定期分析感染原因,了解高危患者的風險因素。感染控制需要護士和患者之間的密切合作。因此,護士需要在日常護理操作中向患者提供感染控制知識,解釋醫院感染對原發性疾病的影響,進而改變患者的自我護理觀念,提高患者的主動護理意識。此外,觀念的轉變使患者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并發表相關意見,從而促進了護理質量的不斷完善[10]。本研究采用雙向評估的方法,即護士評估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患者評價護理質量和護士滿意度,能自然反映優質化護理的施行狀況,發現并改進護理缺陷,使患者普遍滿意。
總之,以優質化護理為向導的預防性護理管理可以成為控制和預防院內感染的首選,優化患者護理質量,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