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桂英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 山東 聊城 252400)
當下,隨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生物科學技術得到大力發展,使得人們對微生物世界的認知程度不斷加深,也逐漸了解到人體健康與微生物間的聯系,從而致使臨床醫學對微生物檢驗工作越發重視。當前,微生物檢驗應用越發廣泛,其在諸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病原微生物可是引發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快速、精準的檢驗出病原微生物可對傳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近些年,隨分子生物學技術得越發成熟,使得病原微生物檢驗技術得到長足發展,病原微生物檢驗的效用也得以充分彰顯[1]。本次研究對病原微生物檢驗過程中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效果做對比分析。
選取于本院接受病原微生物檢驗的患者76例(2020年2月—2021年2月),通過抽簽方式均分患者,對照組、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1:17,年齡范圍23-57(38.72±2.84)歲。觀察組男女比例22:16,年齡范圍24-56(39.03±3.15)歲。兩組一般資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較。本次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知情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2)無溝通障礙。
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者;(2)語言功能障礙者;(3)缺乏完整臨床資料者;(4)依從性低者;(5)拒絕配合本次研究者。
對照組、觀察組分別運用逆轉錄PCR檢驗與熒光定量逆轉錄PCR檢驗,方法如下:將樣本肝素取出、抗凝,分離出樣本中的核細胞,制備RNA,使用TRIzo1一步法對總RNA進行提取,對abL基因純化并將其克隆至PUCm-載體內。重組質粒轉化后,依次開展篩選-擴增-提取-鑒定-純化-檢測-鑒定等環節,對重組質粒展開定量,依據阿伏伽德羅常數與分子量轉化為分子拷貝數。稀釋10倍109copy/L,用其制定陽性模板,隨后將其放于溫度為-20℃左右的冰箱內儲存備用,使用TaqMan探針于在QR-pcr儀上展開檢測。
能量循環條件:①預變形條件:95℃下15min;②変形條件:96℃下30s;③退火條件:52℃下1min,連續循環15次;④延伸條件:72℃下1min。隨后依據臨床樣本檢驗試劑需求展開第二、三循環以及最后延伸,結束后,將其于4℃條件下儲存50min。
(1)記錄比較兩組病原微生物陽性檢驗情況。
(2)向兩組患者分發本院自行設計的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病原微生物檢驗滿意情況,問卷滿分100分,9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一般滿意,8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例)+一般滿意(例)}/總例數×100%。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4.0,計數資料表示方式為數(n)和率(%),組間比較利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病原微生物陽性檢驗率(76.32%)明顯高于對照組(52.63%)(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原微生物陽性檢驗率比較[n(%)]
觀察組病原微生物檢驗滿意率(97.37%)明顯高于對照組(81.58%)(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原微生物檢驗滿意率比較[n(%)]
從嚴格意義上而言,分子生物學技術是基礎性技術學科的一種,該學科主要研究內容為核糖核與脫氧核糖核酸,并且該學科還更深層次對生物大分子核酸以及相關表達物蛋白質的功能、結構及關系等展開探究,從微生物檢驗層面而言,是,分子生物學技術是新型檢驗方式的一種,使用此技術可進一步擴大微生物檢驗范圍,并且可以有效提升微生物檢驗的精確性。
近年來,經大量研究、實踐證實,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于微生物檢驗發揮良好效果,在醫學領域中備受關注。當前,我國生命醫學技術得到長足發展,而生物學技術就是其發展以及進步的關鍵技術。當前,臨床檢驗對生物科學技術應用越發廣泛,并在應用、發展中產生一門全新學科—分子微生物學[2]。隨分子微生物學的發展以及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使得人們對微生物的認知程度不斷加深,其逐漸由以往研究微生物外部結構向研究微生物內部基因結構方向發展,隨之微生物檢驗也從以往的生化免疫檢驗逐漸向基因水平發展。當前,臨床病原微生物檢驗中已廣泛對分子生物學技術予以應用,充分改善了以往病原微生物檢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大大提升檢驗工作的精準性,并且還是檢驗效率得到有效提升[3]。當前,分子生物學技術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類型,分別為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基因芯片技術、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結合、蛋白質指紋圖譜技術以及生物傳感器技術。聚合酶鏈反應技術: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指于同一聚合酶鏈反應體系下,將多對特異性引物融入其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同模板不同區域或多個DNA模板將目的DNA片段予以擴增。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使得臨床病原菌檢驗也不斷朝向高度自動化、便捷化方向發展,在自動化儀器大力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基礎上,在生物芯片技術中添加病原菌診斷、鑒定等方面,從而使臨床病原菌檢驗工作得以有效優化,進而實現病原微生物檢驗工作高效、高質、經濟達到統一。通過多學科的融合、交叉,檢驗技術越發豐富,特別隨生命科學的進步,使得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得到充分發展,該技術的應用也變得越發多元。在此環境背景下,以聚合酶鏈反應技術為基礎,出現大量相關衍生技術,如多重PCR技術、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等,此類技術在病原微生物檢驗工作得到廣泛運用[4]。基因芯片技術:基因芯片技術包含的領域較多,此技術與眾多學科相交叉,基因芯片技術的出現及應用為醫學發展帶來全新的方向與契機。目前,給予基因芯片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基因組計劃得以有效推進,基因芯片技術學科交叉性較強、綜合性較高,此技術也被稱為生物芯片技術與DNA芯片技術,在研究、發展此技術時,需不斷結合多種科學技術研究,從而推動其發展。從當前實際應用角度而言,此技術在病原微生物檢驗中發展出重要作用[5]。當前,生物傳感器技術被應用于多個領域中,如生物工程、海洋探測、醫療診斷、宇宙開發、工業生產、環境保護等。近幾年,隨醫療診斷對生物傳感器技術應用程度的加深,此技術本身具備的高、精、尖特性使病原微生物檢驗得到長足發展[7]。
綜上所述,在病原微生物檢驗期間,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效果理想,可有效提升病原微生物陽性檢出率,增加精準度,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