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軍
(陽信縣人民醫院 山東 濱州 251800)
臨床中,腦出血屬于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的急性腦血管疾病,近年來,我國老齡化人口增多,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且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均發生了巨大變化[1]。腦出血的發病人數也在逐年遞增,并且腦出血的致殘率和死亡也很高,此病也成了我國臨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據相關統計,腦出血已經嚴重影響了國民的身心健康且導致患者生活水平的下降,降低了幸福指數[2]。近年調查得知,如在早期發現及時清理血腫即可有效降低腦出血死亡率,腦出血后殘疾、精神功能障礙等會大大影響患者手術后的生活質量[3]。目前,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屬于治療腦出血患者主要措施,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法,患者有較高的接受度,是腦出血疾病中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療效確切。鑒于此,本文對80例腦出血患者為例進行分析,試探討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對患者的影響。
研究例數有80例,研究時間在2019年1月~2021年1月,選取腦出血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甲組和乙組,各40例。甲組中男女的占比為21:19;患者平均年齡為(58.63±3.12)歲。乙組中男女的比例為23:17;患者平均年齡為(58.62±3.14)歲。對比分析兩組的各項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本次研究活動選取的所有患者均與腦出血疾病相關診斷標準要求相符合;②患者在進入到醫院時GCS評分為≥5分。排除標準:①患者的血腫>90ml;②并發嚴重意識障礙者;③并發嚴重心腎功能障礙者;④合并腦疝疾病者。
甲組開展保守治療,給予患者①吸氧;②降低顱內壓;③抗感染等治療,同時仔細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
將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應用到乙組患者中,即:選擇仰臥位,做好局部麻醉與常規消毒后,結合CT檢查結果確定穿刺入路與穿刺部位;采用穿刺針進行穿刺后,將硅膠軟管置入至機體腦部血腫位置,隨后抽吸血腫,等到感受到負壓后立即停止抽吸并置入引流管。
比較兩組的日常生活能力與并發癥,日常生活能力應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展開評價,總計100分,分數越高,評定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后4周、治療后12周神經功能評分,使用NIHSS量表進行評估,評分和神經功能成分比[5]。比較兩組并發癥(尿路感染、肺部感染、靜脈血栓、消化道出血)發生率。
治療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無差異;治療后,較甲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乙組顯著較高(P<0.05)。

表1 評價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與并發癥的差異分)
神經功能評分治療前比較,(P>0.05);和治療前比較,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神經功能評分對比分)
并發癥發生較乙組,甲組顯著較低(P<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腦出血屬于神經外科常見病,具有發病突然、病情進展迅速等特點,患者若是沒有及時進行治療,極易誘發出現多種并發癥。腦出血在腦卒中占到了20%-30%。據相關醫學部門數據統計得知,腦出血的5年復發率高達25%-40%。腦出血量越大,則代表患者的疾病預后治療效果越不好。并且一些血腫較大的患者,極容易患者腦疝疾病,從而促使疾病的危險性得以進一步提升。因此,在發病后應及時接受治療,以確保患者能夠盡快恢復健康。保守治療為過去治療腦出血患者的主要措施,通過給予患者脫水及利尿藥物使患者的腦水腫得以減輕,對并發癥疾病的產生具有預防作用,然而保守治療難以徹底治療水腫,且難以有效解除腦組織壓迫,若未能及時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將水腫清除掉,患者將會出現腦疝疾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屬于創傷較小的一種手術方式,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簡單及恢復速度快等優勢,能夠將血腫最大程度的消除掉復。同時,還有助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之所以能夠取得該效果是因為降低了顱內壓。在手術期間通過使用CT來監測血腫,能夠防止腦組織出現再次損傷,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無差異;治療后,較甲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乙組顯著較高;和治療前比較,治療后神經功能評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較乙組,甲組顯著較低。說明在腦出血疾病臨床治療中使用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具有可行性,相較于保守治療方法疾病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推薦在臨床上大力使用。
綜上所述,腦出血病人應用微創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的臨床效果突出,可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予以改善,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利于患者病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