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冉
(濟南重汽醫院 山東 濟南 250031)
慢性病具有病因復雜、發病隱匿、病程較長且缺乏明確傳染性特征疾病的統稱,慢性疾病會對患者的機體產生漸進式的侵害,在臨床對于慢性病的定義為長期沉淀積累在患者體內,并且不具備傳染效果的疾病形態,假若未能認真的進行防治管理,當患者病情發展到終末期,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勞動能力形成嚴重影響,從而會造成嚴重的家庭與社會的經濟負擔。構建完善的基層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與致死率,在社區中構建醫防結合制度可以有效管理慢性病[1-3]。醫防結合作為與醫防分離觀念相反的公共衛生管理理念,需要對慢性病的病因進行研究,同時要提高對診斷與治療方式的研究。同時要將疾控中心、基層衛生服務機構與醫療機構資源進行整合,對慢性疾病進行監控預防,確保公共衛生管理與臨床醫療之間得到有效結合[4]。本次研究將針對公共衛生中的醫防結合護理對社區慢性病管理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間110例在社區生活的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1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52例,男性患者58例,患者年齡處于41-79歲之間,患者平均年齡為(60.34±5.12)歲。患者的疾病類型主要分為:20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3例腦血管病、24例高血壓、9例慢性胃炎、11例骨關節炎、8例慢性咽炎、10例COPD,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慢性病,患者病程為半年,部分患者患有兩種及以上慢性病。
對所有患者采取醫防結合護理,首先要建立能夠將全社區進行覆蓋的醫防結合管理平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管理,從而保證可以將最新的醫療信息傳遞到每位護理人員手中,并且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為患者制定護理方案,現代化信息管理平臺可以及時有效的了解醫療機構發布的臨床治療方案、護理方式以及最新的疾病監測信息,同時能夠在信息平臺中儲存建立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檔案,如隨訪管理、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檔案,確保綜合醫院、疾控中心等機構能夠在信息管理平臺中共享信息檔案,保證護理工作的規范化[5]。
并且要在社區中設置多個護理服務工作站,擴大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范圍,有效縮短慢性病患者在社區護理中心的等待時間,讓患者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優質的護理服務,進行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并且可以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慢性病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同時參考調查結果,將身體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社區慢性病護理中[6-7]。向社區群眾分發疾病預防手冊,舉辦健康知識講座、播放健康教育錄像,并為有需求的社區群眾提供免費的咨詢服務,進行高質量的健康知識宣講。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向患者傳遞疾病防控知識,增強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患者醫防結合護理的依從性。最后需要結合患者病情變化的情況進行心理護理工作與康復護理工作。醫護人員需要予以患者充分的尊重,理解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痛苦與煩惱,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對患者進行鼓勵。如果患者有異常心理出現,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樂觀的心理。醫護人員需要全方位了解患者的飲食情況與睡眠質量,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運動計劃,指導患者的用藥以及對家庭護理進行指導[8-11]。1.3觀察指標
比較慢性病患者的遵醫行為,其中包含:飲食、鍛煉、用藥以及定期檢查四項指標。

對患者進行醫防結合護理后,患者的遵醫行為得到了顯著提高(P<0.05),見表1。

表1 患者進行醫防結合護理前后的遵醫行為[n(%)]
慢性病具有患病人群多、病因復雜、治療費用高、治療周期長且難以治愈等特點,所以醫護人員需要鼓勵患者正確的面對慢性病,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積極的配合治療,從而有效的控制因為慢性病導致的各種并發癥,控制病癥的影響范圍[12-13]。在社區中采取醫防結合護理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效果,具有改善社區慢性病管理,緩解醫療經濟負擔等優勢。在社區護理工作中應用醫防結合理念,不僅要全方位對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狀況進行監測與評估,并且要針對慢性病的變化特點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健康教育以及健康資源,通過心理護理與康復護理等方式對患者的行為進行干預,從而有效降低患者出現危害健康的行為。